行腳:“醞釀十年,行走萬里,跨越三大洋,五大洲,從松花江到巴士海峽,閉關四百天,一出航波濤壯闊。”
走向:“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跨民族、跨疆界、跨海峽……”
這本376 頁內容豐富的佳作,是涵括了1949年前後,台灣歷史上,第二波二百多萬軍民同胞來台的大遷徙;悲壯、悽慘、哀嚎的真情實況,剖白得清清楚楚。
大遷徙
民卅九年(1950)五月,筆者親身歷練海南島的軍民大撤退。記得,卅八年(1949)七月,部隊駐防廣東惠州名城,小西湖旁,是國共和談熱潮時期,也是在談談打打中,國民政府把一片大好山河,拱手送給中共,部隊奉令星夜經樟木頭、中山縣、虎門而澳門,待命轉進海南島。在先遣部隊至樟木頭渡河時,被土共攔擊,交火三十分鐘,這是轉進過程中,唯一的突發戰鬥。部隊搭船在海南島海口上岸,進駐島中央地區之金剛,那大,部隊立即展開整編、再整編,部隊番號改為陸軍第四軍。
卅九年五月下旬,大陸全部淪陷,共軍連番攻擊海南島,島內五指山土共馮白駒部隊四處騷擾軍民。駐防海南北方陸軍部隊奉令全面轉進台灣,集結地是島北八所港碼頭,二天二夜的急行軍途中,無水無糧的狀況下,飲了路旁不潔之水,瀉肚子暈倒道旁,幸好同一部隊好心眷屬,在我口中塞了一塊八卦丹發生藥效,救我一命,至今,永誌難忘。
凌晨,拖著仍在瀉肚未癒的身體,抵達八所港碼頭,找到部隊報到後,立即奉命先行登船。此時的碼頭軍民混亂,萬頭鑽動,也根據情報資訊,碼頭外圍警戒部隊已有零星戰鬥發生,槍砲聲隱約可聞。也如《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書中所述:「大船無法靠岸,無數接駁小船擠在港內碰來碰去,亂哄哄地來回把碼頭上的部隊和眷屬接到大船邊,然後人們攀著船舷邊的繩梯大網,像蜘蛛一樣拚命往上爬。很多人爬不動,抓不住,直直掉下海,慘叫聲,一個一個噗通噗通往下掉。」
很清楚記得,這時的我,身體尚未痊癒,看到狀況危急,槍聲從碼頭外圍四面八方傳來,有人溺己溺的責任感,顧不得已身尚在病中,與弟兄們合力將船舷旁的船纜拋下,讓還未上船官兵眷屬利用船纜,爬上船是唯一的方法。也眼看着碼頭上,人潮狂亂慌張,接駁小船載重量超過翻覆了,也看著輪船啟動離去,小船趕不上。祇看見碼頭上,港內海面上,到處喊叫聲,不絕於耳。五月廿九日十時,我所登上的“裕隆”貨輪,終在高雄碼頭靠岸,在國防部歡迎軍樂悠揚聲中,步下巨輪,踏上了寶島台灣土地,眨眼間,飛越了六十年歲月。
流亡學生
也深深地記得,卅八年底至卅九年五月,奉軍部令派駐廣州軍辦事處聯絡官,負責對軍所屬部隊連繫通信任務,平時在外奔走的時間居多。當時所看到火車站住滿了男女流亡學生,廣州各學校也因兵荒馬亂而已經停課,也住滿了流亡學生。當時也有許多撤退下來的散兵游勇和部隊也住在學校等待集結整編,因為軍校同期同學也多位在其當中,碰面時了解許多狀況。
所謂〈流亡學生〉、從本書敘述中,深入了解流亡學生是怎麼一回事?流亡學生遠在八年抗日戰爭時就有了,幾個中學編在一起就叫《聯中》,大學就叫《聯大》,以西南聯大最有名氣,在神聖民族戰爭中,一邊流亡一邊讀書,培養了多少人才。
然而,抗日戰爭與內戰就有所不同,政府還想用這套老辦法,讓學生離開家鄉去流亡,似乎行不通。那時大部份知識分子左傾者居多,尤其是國民政府的腐敗,父母如何放心讓孩子去冒險呢?但河南人對共產黨沒有什麼好印象,他們把富人抓了放在火上烤,冬天放在池塘裡冰凍。尤其是南陽教育界很多老師比較老派,清大、北大出身,不跟新潮流起舞,才有五千個學生跟著校長老師流亡千里。
一本《古文觀止》
本書中所陳述的那本《古文觀止》,它與筆者大姊蘭湘讀初中送給我一本又破又爛,字體又小的《紅樓夢》一樣。記得那年暑假日子裡,大部份時間都消耗在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中,被父親責罵多次,仍舊著迷,手不釋卷讀完了它。也在離鄉背井到南京進入陸軍官校受訓,分發部隊,轉進台灣六十多年來,部隊駐防金門、馬祖、澎湖、及台灣各空軍基地,總攜著它共同進退,軍旅退伍後,幾次搬家,家鄉帶出來東西都丟掉了,就是這本《紅樓夢》跟隨我身邊不離不棄,雖然破舊不堪,我仍當寶貝似的不時翻閱它。
至於,那本龍應台女士筆下的《古文觀止》,是1949年在湖南津市流亡中,十七歲的馬淑玲留給趙連發同學的書,被趙連發一路帶到永州柳子廟,一路帶進十萬大山,一路帶進越南集中營。三百個師生和從前五千個師生一樣,坐下來就讀書。在沒水沒電的越南煤礦區空地上開學,這本從河南南陽帶出來的《古文觀止》,成為唯一的教材。校長張子靜要全校學生分頁相互抄寫,人手一份,然後嚴格要求:每人背下三十篇。
六十年後的一天,趙連發回到了河南家鄉,找到了馬淑玲這本走過台灣兩岸破舊的《古文觀止》原璧歸趙,雙手奉還。這是中國五千年中華文化的延伸。
結 語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書中,所寫佛學裡的“加持”一詞,其意義是“把超乎尋常的力量,附加在軟弱者的身上,使軟弱者得到勇氣和毅力,扛起重擔,度過難關。”筆者非常欣賞這“加持”兩字,簡單扼要,一目了然,而化為不可思議的力量。
這本書的內容,可謂是我此生中三分之二寫照,名符其實感同身受。作者龍女士為了寫這本書,醞釀十年,行走萬里,跨越三大洋、五大洲,從松花江到巴士海峽,閉關四百天。深受眾多親友的認真呵護,是嘔心瀝血之作,寫出第二波來台第一代人的真情實況,忝為該波人物之一,感受深遠。
(汝之/台北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