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十月,參加長江遊輪十五日遊,並於秋高氣爽之際,初探廬山美景至感快慰,惟以走訪美廬,致心懷戚戚。這是我夫婦繼民國八十年時,再次遨遊長江沿岸風光。
十月二十二日,旅行團八十人,自台北飛至重慶,為當年抗日戰時陪都,近年已快速發展,市區擴大,承平世紀,景氣繁盛,晚至南岸觀賞北岸燦麗燈光,將可媲美上海外灘之燈光秀。翌晨車赴大足,登臨寶頂山與北山,飽覽已於1999年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千年摩崖石刻佛像古跡。座落於大足縣境內有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與石門山等五地,七十五處,造像達五萬餘尊,惟以寶頂山及北山為最著名。北山歷史悠久,發跡於西元892年,為五代十國期間,寶頂山於1175年間雕刻於山壁之佛經故事,生動傳神為之流芳百世而最馳名。我們於瀏覽寶頂、北山兩處佛像石刻後仍循成渝高速公路,蜿蜒於叢山、農村之間,匆返重慶,結束一天行程。
二十四日是旅程第三日,在雲霧朦朧中,在重慶朝天門附近嘉陵江畔三號碼頭登上豪華遊輪〈藍鯨號〉,離開這多霧山城,展開九天八夜的長江水上與沿岸風光之遊。船行經嘉陵江與長江匯合處,午餐後未幾,已抵涪陵,因有長江中的白鶴梁古跡而聞名,古代每當冬季枯水期,水位下降,原深沈於水底之巨大石樑露出水面時,古人即藉機加以題詠石刻;既留詞言,更作為水位升降之記號,自新築三峽大壩,白鶴梁之題詠石刻永沈水底,水利當局為顧及觀光資源,使千古石刻仍能顯露於世,已建成一圓形殼體,覆蓋全部石刻,形成無壓容器,使觀賞者在任何季節均能潛至水底原址一睹真跡,此項保護古跡工程已於今夏完工並正式揭幕,我們抱著興奮心情前往,竟因球體內水色混濁不清,自開幕即關閉,遭謝絕參觀而向隅,不無悵憾。但仍登臨沿長江邊、山坡遍築高樓之涪陵市區,至涪陵博物館參觀,見到當時從白鶴梁石版上拓製之所有題詠文字以為彌補。
翌晨,旅程中的第四天,這艘巨大可搭乘近二百人員,號稱為行駛長江中最豪華五星級遊輪,在山嵐如帶,薄霧輕飄中,已過長江沿岸的舊日景點,鬼城酆都、石寶寨、萬縣、張飛廟而奉節,嗣經白帝廟的山崖水湄,使人迴想起唐朝詩人李白所撰,那首膾炙人口的“下江陵”名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頓時在腦際迴蕩著那種詩情與畫意。長江自築三峽水壩蓄水後,今日水位已高升至170公尺,並以175公尺為極限,否則必須洩洪以維水壩安全,三峽以上地區自蓄水後,原來狹隘江面更為寬廣,當年的礁石險灘已為高水位淹沒,船行三峽危險度減低,但那些令人嚮往的名勝古跡,有的已沈沒水中,或為蓄水而另遷他地,對賞覽古跡之遊客,不無掃興,徒增懷念。此時遊輪已進入三峽之一的瞿塘峽,亦稱夔峽,自奉節之白帝城至巫山之大溪鎮,僅八公里水程,為三峽中之最短一峽,但最為雄偉險峻,兩岸如峭壁,千仞壁聳立,江水在懸崖絕壁中洶湧向東奔流,岩壁上抗戰時期駐軍將領如孫元良將軍所題刻“夔門天下雄,艦機輕輕過”的摩岩石刻,以及最早最珍貴的南宋時的千字崖刻,均因積水過高,祇能從畫頁中去緬懷這些古跡。此時隊友們均登臨甲板,紛紛搶攝一瞬即逝的兩岸景色,作為此項巡遊長江的留念。遊輪繼進入幽深秀麗之巫峽,距重慶已有545 公里之遠,但已是大寧河匯流區,想起早年遊三峽時曾前往大寧河遊小三峽之幽美景色,由龍門峽、巴霧峽與滴翠峽,均因長江水位的高升而失去當年峽中“有峰皆奇秀,有水盡飛泉”的美景與逆水行舟,縴夫拉船之鏡頭,更不知今日小三峽中之大昌古鎮尚存否!?遊輪沿巫山十二峰之巍峨疊嶂中行進,祇見兩岸挺拔秀麗山色,浮雲如帶,繞山飄動,遠山含笑,徒增嫵媚。巫峽自大寧河口至湖北省之巴東官渡口,長45公里,岸北有登龍、聖像、朝雲、神女、松巒及集仙諸峰,南岸則有飛鳳、翠屏、聚鶴、起雲、上昇及淨壇六峰,總為巫山十二峰,惟以神女峰因神話傳說神女會襄王,最動人聽聞,而唐代詩人元稹有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巫山雲雨之說,令人遐思不已,巫峽迂迴曲折,峽長谷深,群峰競秀,重岩疊嶂,實為巫山景色最佳之寫照。
午後天色晴朗,秋高氣爽,更增景色之美,船抵湖北省之巴東,長江東流至此,已為古代所謂之“楚蜀鴻溝”地區,我們換乘小輪,經巴東大橋下,進入神農溪,兩岸蒼鬱,溪水澄瀅。原有一線天等景觀,亦因水位高漲,天際開闊而失色,嗣再換乘柳葉舟,逆水而行,深入山谷,由縴夫表演拉縴動作後回程登遊輪。巴東屬湖北之恩施,依山臨水,自築三峽大壩後,因聚集沿江部分村落,建幢幢高樓於山坡,叢樓疊起成為江岸一景色,更徵人定勝天之能力。是晚遊輪過三峽大壩,分建有上下兩條渠道船閘,以供船隻上、下航之用,因上下落差逾一百公尺,船隻需分五級過閘,閘長280公尺、寬34公尺,一次可容六艘萬噸大小相等之船隻過閘,是日因下航船隻集,我們所乘遊輪一直等到廿六日凌晨方能通過,多數遊客在睡眼惺忪中,聽到廣播後,不畏深夜寒冷,齊聚甲板觀看大船向下游過閘,我們祇是觀看第一級過閘經過,待六艘船進入閘渠後,即關閉上游閘門,隨即開啟下游閘門,作為第二級之水,此時祇見到渠道壁上的水位刻劃標示,迅即下降,迨第二級閘渠水位與第一級水位平衡後,船隻即慢慢駛入第二級閘渠,於是即關閉後閘門,依序作業,一而再、再而三、通過五級閘渠,需要三個多小時。所有旅客們不勝夜寒,看了第一級過閘後即返歸休息。
二十六日早餐後,船到三斗坪老黃陵廟前停泊,下船乘車經西陵大橋至三峽大壩區,完成安檢手續,先至一八五觀景高點,登高俯視整個壩區,三峽大壩建於長江,西陵峽中段,宜昌市之三斗坪,巨壩長2300公尺,標高 185公尺,是今日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民國初年, 國父孫中山先生已有構建三峽大壩的倡議,抗戰期間,曾挽請美國大壩專家薩凡奇率團前來考察、評估,並作了初步構築建議,由於戰時與財政等考量,祇留藍圖而未實施,一直到中共建政後四十年,在“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拍板定案後,1994年動工興築,2003年中開始蓄水,防洪庫容水量為221 億立方公尺;同年開始發電,共裝有二十六機組,每組發電量為70萬瓩,共計有1820萬瓩,全年發電量為 847億瓩。三峽大壩之興建自民初之倡議以迄自力完成,達七十五年之久,壩成之時,是造福人類的偉構奇績,值得中國人驕傲。晌午時我們回登遊輪,船已駛入西陵峽,因峽區大部分在大壩下游,仍能保持原有山水風貌。西陵峽自秭歸至宜昌南津關止,全長76公里,以灘多流急,暗礁深伏,漩渦洶湧,昔為行船者所戒懼,早自葛洲築堤,再建大壩後,水位高升部分險處已深沈水中,航道多有改善,惟兩岸依舊群峰競秀,千巒爭奇、風光依舊,當可一賞美景之願。船過恩施之石牌,村舍依偎於高山之下,臨江築有一白色尖塔,紀念抗日戰爭時,為堅守這要隘而犧牲之抗敵陣亡將士,當年如這要衝失守,日軍可逆水而上,當影響陪都重慶之安危,所以抗戰時石牌戰役有莫大功績,是抗日戰史上光輝的一頁。恐早為近人所淡忘,我因曾參加紀念抗戰七十週年學術討論會於北京,曾有學者提出石牌戰役之專題研究,留有深刻印象,而今身歷其境,感觸亦深。下午船過葛州壩,因已觀看三峽大壩船之過閘,大家似己小視此一當年之大工程。船行西陵峽、江陵早過,將結束長江三峽之遊,尤當今為己丑年重陽節,年登耄耋,胸臆中縈繞了看李白下江陵詩中情意。頗多自我生命將凋零的感慨。午後船行平穩江水中,安排有〈燦爛的石窟藝術〉,由專家講述敦煌石窟寶藏之美,晚餐後有歌舞、雜技表演以娛佳賓,藉蘇旅途之岑寂。
二十七日上午,天色陰沉,涼風習習,遊輪航向華中樞紐的武漢三鎮,船行在迷濛的景色中,祇見長江沿岸許多地方,觸目所及都已種樹成林,範圍狹長,當為一項沿江美化風光,改善環境之大工程。午後二時船抵漢口江漢碼頭,此為武漢三鎮中,為經貿、交通之要衝,沿岸地區曾繁華一時,昔曾設有租界,〈台灣銀行〉曾設分行於該地。江漢關大廈矗立於路口,高達四十六公尺,頂樓設為鐘樓,曾為報時之用,晚間曾經往參觀。嗣赴武昌參觀黃鶴樓,初為三國時代東吳駐軍於該地,建碉樓作烽火台,瞭望敵情並作指揮作戰之用。後來歷代常遭兵燹而屢燬屢建,依現陳列之歷朝所建黃鶴樓模型所示,大小、高低、樣式均有不同,似以今建之樓為最巍峨堂皇與壯觀,兼以歷代諸多文人雅士先後所題贈歌頌、讚揚之詩詞文字,益增黃鶴樓及所處地位之美好與險要,成為大陸三大名樓──滕王閣、岳陽樓之最,在華中地區獨領風騷,為旅遊與好古文字者嚮往觀賞。亦可徵時局承平,經濟繁榮而後有能力營造巨構,為人間增添歷史景色。晚返漢口用膳,享用湖北風味餐,回味無窮,尤以餐館裝璜華麗別緻,餐具精細,服務周到,使食者留有好印象。嗣返船休息,一夜無語。翌晨船已駛抵江西省屬九江市,為古代四大米市,與三大茶市之一,因鄰近鄱陽湖一帶平疇千里,都是肥沃田地,種植稻穀糧食,家家倉豐實,餘糧出售,積少成多形成米市,幼讀地理而有所知,身臨其境特為留意,在行車中攝得“九江米市”之橫額,恐為全船八十隊友中之僅有者。下船至港埠,當地旅行社特別安排婦女腰鼓隊,分列道旁兩側,當我們行進其間,她們以擊腰鼓作歡迎儀式,第二天我們又離船去景德鎮前,亦以同樣方式歡送我們,覺得這是發展觀光事業中,頗有人情味的地方,使旅遊者感到溫馨而愉悅。
今天登廬山,昔時嘗聞先進侍衛講述廬山之美與登山之苦況為之嚮往已久,至今始實現遊歷願望,內心至為感奮。在灰濛濛的天色中下船登車以興奮的心情奔赴廬山,期暢覽“廬山真面目”,一個半小時行車後即抵廬山景區,天不從人願,不僅山區雲霧繚繞,當我們要步行在花徑花園竟遇一陣秋雨為我們洗塵,亦使幾位隊友為之裹足不前,在雨中觀賞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白漢玉雕像,彷彿仍在花徑為題大林寺的桃花而在詠那首讚美的詩。
廬山介在九江東南與星子縣西北隅,分屬兩縣,周圍約100平方公里,長約29、寬約18公里,最高山峰達1474公尺,因得長江、鄱陽湖水利之便,歷史名人為東晉陶淵明、謝靈運、唐之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之范仲淹、歐陽修、蘇東坡、朱熹,元代趙子昂、明劉基、方孝儒、徐霞客等聖賢大儒,詩詞名家、高僧老道等,分別慕名到訪廬山,遊覽於山水,或設帳講學,或結廬隱居,或參禪修道,遺留歷史價值之文物遺跡甚多,鴻文名句,感懷吟詠,歷千年而不衰,其中以蘇東坡所提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祇緣身在此山中。”形容廬山之景觀,最為貼切而有名,仍為今人琅琅上口之佳作。早年登臨廬山因交通不便,多自蓮花洞或星子坪步行攀登或乘轎上山,山陡路險,視為畏途,今已開拓公路,可乘車逕上山區。記得二十四年前,在民國七十五年丙寅年時,八八老人劉太希居士,曾以追懷之句在台北為我題詞,跋:“丙寅大暑思憶廬山消夏草堂前,丙寅余宰星子,今六十年矣,已成陳跡,回顧慨愁。”原句是“丙寅再度丙寅年,管領湖山老散仙,消夏百樓當易主(指牯嶺),馳心五老已忘炎。寺門望月千峰碧,曉籟聞鐘萬壑圓;廬嶽舊遊俱往矣,茅亭靜草干雲玄。”回想當時長者對故國之思情懷,亦為之愴然,惟對星子縣與星子坪,留有一個概念,記述訪廬山之遊而特為之一記。以申懷念之情。
廬山有名景點有含鄱口、五老峰、仙人洞、龍首崖、三疊泉、小天池、花徑、植物園、錦繡谷、以及白鹿洞書院等,當以牯嶺為中心。環山層巒疊翠,終年雲霧繚繞,山多清泉飛瀑,自古即有“奇秀甲天下”之美譽。此次登山因早去晚歸時間不多,祇在雨中遊花徑、錦繡谷兩風景點與牯嶺市街以及美廬所在的別墅區。未能前往之其他景點,期待日後再上廬山,作較久盤桓,再一一飽覽以償宿願。遊花徑花園遇雨,狼狽而離;臨如琴湖;淡霧如煙,氣氛氳氳;進迨奇峰怪石林立、四季景色怡人之錦繡谷,亦是雲騰霧張,彌漫山谷,時升時降,變幻無常,曾駐足獅子口懸崖,觀賞深谷,岩邊嫣紅秋葉;過觀妙亭,經八仙之一呂洞賓修煉之仙人洞,與馬歇爾為協調國共之談判八上廬山,曾駐足之談判台,再觀明太祖賜題之御碑亭,結束半日之遊。午膳後,先至牯嶺街道參觀,在街前花園中觀賞秋楓紅葉,並可遠睹環山所建之別墅,嗣再走訪名聞中外,曾為偉人所居之〈美廬別墅〉,占地甚廣,前為花園,後有竹林,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歐西風格建物,1922年建竣,原為英人赫莉夫人所有,嗣與蔣夫人相識,結交而有情誼,於1934年將別墅與庭院慨贈,以申其敬佩之意。復以庭院清幽、美麗,遂以〈美廬〉名之。蔣公伉儷恆於暑夏之季,避暑山上,駐節於斯,隨之政府有關首長,感於重慶、南京與武漢三地,均為長江上之炎熱地帶,俗稱為三火爐城市,夏日紛至廬山避署,迨民國二十二年夏,國府各重要機關均在山上設辦事處,形成“夏都”,增加該地建築與繁榮。至於蔣公第一次上廬山,係在民國十五年十二月揮軍北伐之際,途經九江,於軍務倥傯中,曾登山一攬勝境。而其最後一次離別則為民國三十七年八月八日,因前線戰事緊急而匆促下山,據說,除抗戰時期外,有十三年之夏季均上廬山避暑與處理公務。我們曾進入美廬參觀,設施似多簡樸而陳舊,並因山區潮濕,屋中多霉味,令人難受,惟陳列有蔣公與夫人等史事相片多幀,並附概說,亦足以表徵渠對國家、民族之奉獻,大陸易幟以後,當時領導人亦喜愛廬山風光而進居美廬。
(蕭山名譽理事長/樓文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