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自當人們發明火,並學會利用火來加工食物那天起,人類就已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時代,而進入新的熟食文明時代。用於烹煮食物的灶台也就在人類的文明進程中應運而生了。從2001年義烏稠城街道宗澤路立交橋工地漢墓出土的明器“紅陶灶”上看,東漢時期的灶體呈船形,灶前部為方形大灶門,兩側灶牆略鼓。灶面上有兩個大火眼,分別置一釜一甑,灶尾上有圓形出煙孔。1990年江東街道青口江幹村西晉墓出土的青瓷灶,其形制上仍基本沿襲了漢代的灶形,沒有多大的改變。
由此看來,灶台自古以來即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設施,而且人們認為,灶神(也稱灶君)是管著人世間的善惡的。每年的臘月廿五,俗稱小年,這日是灶君上天到靈宵寶殿向玉皇大帝“奏本”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要點上香燭,在鍋灶背上擺放一些瓜果甜點,並在灶神龕兩側貼上對聯瓔珞,上書“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民間橫披多寫“四季平安”、“新春大吉”、“四季發財”等吉祥語,還要給灶君燒點紙銀錠和香火錢,作為給灶神的車馬資。
砌灶,俗稱泥鍋灶,是家家戶戶非常謹慎的大事。俗話說,“三年砌一灶,家運一直好”。按義烏風俗,入住新居或是子孫分家後,必須砌新灶,表示各自分家吃飯,“另起爐灶”了。砌灶也和建房起工動土一樣,要請風水先生擇吉日良辰,何時開工,煙囪何時出煙,都有講究,不可與家主和家庭成員的生辰八字沖犯,而且要準確掌握好砌灶時間,不可耽誤了出煙的時辰。
再是確定灶台的朝向,灶門(俗稱紅孔或灰膛)以朝南、朝西為宜,朝東居中,朝北被視為不宜。因根據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理論,北有玄武,屬水,水火相尅,故灶門朝北不宜。灶門朝東、朝西,則灶頭神龕宜朝北,由南向出煙為宜。若北向出煙,因冬天刮偏北風,煙囪回煙,則宜造成灶門悶煙嗆人。另外,義烏絕大多數民居坐北朝南,大門南向,若煙囪北面出煙,炊煙從鄰居家大門進入也不妥。其他方向出煙,則因東、西、北面多為高牆擋之,煙不易進入別家院子。灶門朝東,灶頭上灶神龕朝北,因太陽從東面出來,灶門出來的火光與日光對沖,好比與日賽紅,有多火災之嫌,被視為不吉,當屬迷信說法。
義烏出煙的風俗有些特別,東家主事先要將新買的鐵鍋放到門外去燒紅過,稱為“紅鐵鍋”。即用稻草火將鐵鍋燒紅,再用稻草團不斷地擦試,將鐵鍋擦得亮。然後,出煙的時辰一到,即在新建成的灶臺上爆穀花和大豆花。爆穀花需用新收成的糯米(也稱江米),裏面摻入少許田豆(指種于田堘的大豆)。爆穀花謂之發發,大豆多子,寓意“新砌鍋灶,多子多孫”。加上田與甜諧音,取其意甜,希望從今往後的日子過得既發財又發丁,甜甜蜜蜜。
按義烏古老風俗,若是分家砌灶,女方家父母還要給女兒、女婿家送饅頭、紅粿、粽子一挑,以分給四鄰;還送碗盞一副,包括鍋、碗、瓢、盆、銅勺、鐵鏟等廚房用具。
(黃美燕/義烏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