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会 《台浙天地》 友站连结 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正體中文 联络我们  
抗战志士李鸿庆 落日余辉长相忆

读一册来自海峡对岸的《抗战日记》

方一戈

  翻开在我案头的这册《一个飞行人员的抗战日记》,乃是一件遗着的打印稿。它来自海峡对岸,原本由台北一位退役军官吴神农先生悉心珍存。近日,这位长者应邀来大陆出席浙省〈江山毛氏文化节〉活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晤吴先生,幸获允肯,读到了这册厚达80多页的日记。

  日记的作者,名叫李鸿庆,1921 年4月出生于浙江长兴(县)李家巷(镇)。60年前国民党转进台湾之际,他作为空运第20大队第11中队的通信长,嗣后,离开军界,定居新竹,初曾参与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的工作,后也曾在某高中教授英文于1992年病故。

  从日记所附录的两篇简短的《自传》里,我们得知,李鸿庆的祖辈,原是当初长兴颇具声望的地方乡绅;父亲业中医,寄望儿子能够执鞭杏坛,为桑梓培育桃李,于是进入杭州湘湖师范就读。不久,“七·七事变”爆发,李跟随学校迁徙浙南,从此和家人音讯断绝。1939年夏,这个初出茅庐的师范毕业生,为设在丽水县城的省立处州高中聘用。如果不是甫到职的第三天便经历了一场刻骨椎心的日机空袭,或许李鸿庆的人生就此真的要与粉笔、教鞭长相为伍了。

  处于抗日战争国难当头、家愁、同胞血仇,李鸿庆年轻的心灵被深深刺痛了!他周身血脉贲张,悲愤难抑,当即决定辞去教职,前往衢州的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招募处,投考空军,效力抗战。处州高中的老校长特意为他赠言壮行:“你是‘单放龙头(比喻身无家累)’,要勇往直前!”经过一番转辗周折,1940年冬,李鸿庆终于成为中国空军无线电通信训练班(在成都)的第五期新生。一年后,他凭藉优异的技能成绩,提前结业,被分派到云南沾益、贵州清镇等地机场,担任电台地面监听任务。他的那册《抗战日记》,也正是从此时开始,逐日写录的。透过那些字里行间迸射着坚毅与无畏的记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誓以血肉之躯搏击长空、拼死抗日杀敌的英勇身影。

  中国空军由于受到美国军援,特别是陈纳德将军所率“飞虎队”(美驻华空军特遣队)的加盟,正逐渐从前期“敌强我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频频主动出击。整个抗战的空中局势发生重大转折。用陈纳德将军的话说,“我们现在已采攻势,而不再是守势了”。就连侵华日军头目冈村甯次也不得不哀叹:“大陆制空权,目前竟已转移到中国方面。敌机猖獗活动,我方地面作战处境甚为艰难。”

  这种战局嬗变的资讯,李鸿庆在每天的电台监听过程中,自然不难敏感地接触到。他也因此,更急切地企盼着自己能够换岗上天,“直接担任空勤工作,为祖国站在第一线对日寇作战”。1943年12月,当他从成都凤凰山完成空中射击训练归来,得知航空委空原会已调令他去轰炸机总队第二大队担任(少尉)机组通信员,不禁喜出望外,立马“办妥移差手续”,赶赴四川温江机场报到。

  这轰炸机第二大队,系抗战期间中国空军的一支声名赫赫的英雄部队。淞沪战役,那位驾驶着负创战机撞向日舰、与鬼子同归于尽的烈士沈崇海,生前就是这个大队第九中队的分队长。因了在沿海作战功绩卓着,第二大队被特称为“东海大队”。全队配属20多架美制A —29 轻型轰炸机。这种飞机翼短身长,载弹量大。执行任务时,通信员除了要负责机上的无线电联络,还要操控机舱左侧的机关枪射击。

  某日上午,8 架战机隆隆升空,浩浩荡荡向北飞去;中途,机群经宁陕东折,越山阳、过嵩县,直指位于郑州北边的黄河铁桥。此桥,是平汉线上日军的一处战略交通要道,敌人在桥的两岸,部署了密集的防空火网。此机队之所以要绕道陕南,由西面接近目标,就是为了误导日军,以突袭炸它个措手不及。果然,机群呈右梯队形飞临铁桥上空,打开炸弹舱,敌人还没有察觉。李鸿庆“从后窗俯视下界,只见炸弹一颗颗横着飘了下去,渐渐成了细小的黑点,消失于翼下,桥面上瞬间腾起翻滚的浓烟和火光”( 按:自此以后文章中凡有“……”者,均系笔者摘录李氏《抗战日记》原文 )。他们在万尺高空盘旋了十多分钟,才从容返航,降落陕西汉中南郑机场。此刻,夜色四合,“这座《三国志》里有名的古城,灯火管制”,李鸿庆与战友们“摸索着漆黑的街道,找到一家小店,吃了几个糯米团子”,度过了1944年的正月元宵……

  两个月后,李鸿庆晋升为第二大队中尉副通信长,并被派往印度卡拉蚩(中国空军的战时飞行训练中心设于此),接受美国B —25中型轰炸机的空勤训练。那是一种时速近400公里的双引擎轰炸机,不仅载弹量明显超过A —29,而且火力配备极强,非仅机首装有大口径的加农炮,机舱两侧还有十多挺重机枪。按照计画,第二大队在年底以前,就可以得到一批B —25的增援。因之,往卡拉蚩受训的战友们,必须在短期内尽快熟悉新战机复杂的飞行、射控、通信等技能。

  1944年李鸿庆与队友们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回到第二大队的新驻地云南陆良机场。跟着,12架新的B —25也相继来到。僻居滇北崇山峻岭之中的弹丸小城,顿时机声轰鸣,喧闹非凡。随着新年瑞雪消融,中、美空军在广袤的抗日战场上,向侵略者发起了空中全线进攻。第二大队则对湘、桂、黔日军各个关键据点的指挥所、防御工事、营房、以及铁路、桥梁、补给仓库等,实施重拳痛击。从四月下旬开始,第九中队的战友们,几乎每天都出动B —25,奋勇出战;每天,都出没在惊心动魄的日寇高射炮火硝烟里。

   5月16日,李鸿庆他们刚刚执行了轰炸(广西)荔浦公路的任务,又奉命以四架战机,每机各携6枚500磅延时(8秒)炸弹,对阳朔的一座日军战略运输桥梁,进行超低空轰炸。机群“沿着漓江,贴近水面,切入目标区投弹,机上所有的机关枪,一起喷着怒火,压制地面敌人的抵抗”。“鬼子的高射炮弹,在飞机周围,密密麻麻,炸开一朵朵、一团团黑焰”。一路上,机群“用最惊险的飞行技巧,闪避日寇高炮火网,总算冲出了陷阱”。回到陆良机场,李检视自己乘坐的战机,“光是机首就中弹10余处……”

  6月5日,李鸿庆随机轰炸全县(今为广西全州)大桥。该县是日军在湘桂交界处的重要补给枢纽,鬼子于当地构筑了横跨湘江的坚固铁桥。第九中队的四架B —25,各携3 枚1000磅炸弹,由陆良出发,长途奔袭1500公里,抵达目标上空。“敌人高射炮齐发,火力之凶猛,远甚以前历次。”李鸿庆在领队机,率先俯冲直下,向铁桥投弹,“此千磅巨弹,使地面顷刻冒起冲霄的烟柱,极为壮观!”敌人的炮弹,紧追着机群爆裂,有一架僚机的起落架被弹片打掉了……

  7月18日,根据情报,日军一批将领在桂林城南的凉岚圩,举行重要军事会议。第九中队出动四架战机,穿越沿途日军数道高炮网的拦截,直趋目标,轮番轰炸,一共投下上百枚百磅炸弹。李鸿庆在机上拍摄战果镜头,发现那些拖着桔红色曳光的炸弹,因高空气流干扰,大半飘向目标旁边的树林子去了。当时,大夥都以为炸偏了。事后得到地方游击队侦报,“沿水沟那片树林,适为敌人当天仓皇躲避之所,正好被乱弹狠狠击中,有50多个日军官兵当场毙命”这真是歪打正着。

  李鸿庆在轰炸机第二大队参与的最后一次空中作战,是当年七月末,轰炸潇水上游零陵(今为湖南永州)的日军司令部。那天,他们六架战机各投弹2600磅,“出击航程(单程)超过2000公里”。这也是李效力空军以来,作战距离最长最远的一次。他后来在《自传》里回忆道:“我自投身抗日,以航空报国,在前线随机飞行时间,有记录者总计逾千小时”。那可是分分秒秒都是出生入死的一千多个小时啊!

  1945年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李鸿庆最早是从英国 BBC广播中获悉的。喜讯一经重庆电台证实,他和战友们“欢腾雀跃,如痴如狂”,淩晨两点,犹在驻地“拼命欢呼,狂放爆竹,痛饮陆良出产的益纳酒。他还把收音机里播报的庆祝胜利新闻,“撰集了写成壁报,叫勤务兵一张连一张,贴到营区大门口”……

  与胜利消息连袂而至的,是航空委员会擢升李为轰炸机第二大队代理通信长(上尉)的派任令。众人都为之祝贺,但这个战尘仆仆的青年军官,此刻却另有想法。李觉得,抗战既已胜利,“轰炸队将因和平而失去其于战争时之重要性”,“现在国家满目创痍,战后复兴,端赖恢复交通及一切建设”。所以,他决定放弃晋阶,告别轰炸大队,请求去空运方面服务,“为国家战后重建努力工作”。

  一个月后,李如愿调任,被指派驻重庆九龙坡机场的空运第一大队第101中队。从此,他奔忙在新的空中电讯岗位,出任务的飞机,亦改为美制C —47型运输机了……

  李鸿庆的《抗战日记》,严格地说,到这儿应该圈上句号了。可是,他遗下的那册日记所写录的文字,实际一直延续到了1948年秋。循着他的笔触,我们看到了这位从抗战硝烟中走过来的年轻人,在战后风云变幻时境里的若干抗日足迹与心声。其中,有两个片断特别值得留意,我们不妨将之视作李鸿庆《抗战日记》的 “跋语”。

  李鸿庆在《自传》中曾提到,抗战期间,他因作战飞行有功,曾先后获得国民政府颁授的“雄鹫奖章”、“空军三等复兴勋章”、“空军乙一懋绩奖章”等五枚奖章;1946年,再获“抗战胜利勋章”及“抗战纪念章”等殊荣。

  他病故后,妻子蒋毓轩女士在整理其遗物时,重睹这批奖章,同时翻阅了那些字迹洇暗、纸张已然泛黄的日记。

  李夫人蒋毓轩也是长兴(八都岕村)人,小名筱娥。她与李鸿庆是青梅竹马,抗战胜利后在首都南京缔结良缘。1948年冬随夫去台。而本文开头说到的那位台北退役上校吴神农,则是李、蒋夫妇的同乡兼挚交,因年齿居晚,素以“鸿庆哥”、“筱娥姊”相称。他在得悉李鸿庆有抗战日记遗存后,认为这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珍贵史料,是一个中国空军战士当年浴血御寇的真实写照,“亟应好生留传下去,为历史作见证”!于是,几度敦劝蒋女士将之整理出来。在吴的不断鼓励与协助下,年逾七旬的蒋女士,就着台灯,戴着老花镜,把丈夫的日记一字一字誊抄出来,又请社区义工帮着打印,终于在去年十月校订完毕,成就了我现在所读到的这册《一个飞行人员的抗战日记》。

  据吴神农先生告诉我,李鸿庆日记打印成册后,蒋女士即刻由新竹快递给他,他一直视若珍物,在客崴他到云南旅行时还随身携带,于李氏曾飞行过的上空,暨他驻足过的昆明金马碧鸡坊、龙门和滇缅公路起点处等地,吴神农都捧着李氏用生命写成的《抗战日记》心诵: “鸿庆哥,我带你来旧地重游了,看看当年残败落后的边陲之地,如今已变了新颜,换了人间,你在天之灵也可安息了……”这段话,是吴老含泪告诉笔者的,听来令人动容。目前,吴氏正积极通过有关管道,与故乡的文史机构联系,争取李鸿庆的《抗战日记》能够跨越海峡,回归故里,让这位抗战志士的英勇事迹,能成为官方的《抗日档案》成为地方史志的一部份,而永远留传以慰抗日老兵英灵,并为更多的人知道缅怀。我祝愿吴先生的努力早日成功!

(方一戈/湖州市)

回第十六期目录    《台浙天地》总目录
浙江省旅台湾同乡联谊总会 会址:108台北市万华区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号5楼
台北联络处:103台北市大同区贵德街83号9楼 电话:(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传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划总监:林淑珍 总编辑:留问政 联络秘书:徐薇蕙
深圳联络主任:宁松林 电话:+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