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遂昌人文景觀掠影

孫衍政

  遂昌縣地處浙西南的錢塘江、甌江上游。境內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素有 "林海、金山" 之美譽。其歷史悠久,有著博大、厚重之文化底蘊。據已出土的文物考證,遠在四千多年前,勤勞、智慧的先民們已創造出屬於良緒文化晚期的 "好川文化" 。此地民風淳雅,崇尚文化。千百年來囿于獨到的人文環境,形成了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如:湯顯祖文化、紅色文化、耕讀文化等等。

1.遂昌的地方文化,繞不開湯顯祖文化。

  湯顯祖,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江西臨川人。晚明戲曲大家。西元1593-1598年,湯顯祖任遂昌縣令,在主政遂昌五年時間 "興教、勸農、安民" 勤勉政務。閒暇之余,就會友相伴遍遊境內山水,品茗論詩、互相酬唱: "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蔭道上行,春雲處處生。" 此時湯公眼中的遂昌儼然成了 "桃花源" 。他創作了大量詩文。最令人稱道的是寫就千古名劇《牡丹亭》。成為無人比肩的一代戲劇大師。而他 "臨川四夢" 中因《南柯記》的構思,又給遂昌留下 "槐花巷" 的地名與傳說。

  湯公對遂昌的知遇是感恩的,傳說湯顯祖告退歸回故里十年後,遂昌的士民不僅派遣畫師專程赴贛為其製作畫像,還在相圃書院為其立有生祠。湯公感歎道: "平昌祀我,我何以祀平昌!" (遂昌古時曾名平昌)至湯公逝世後的1712年(清康熙年間)遂昌在縣城又建成 "遺愛祠" 。上世紀的80年代,民間集資在縣城妙高山建 "遺愛亭" ,著名書家沙孟海先生為之題匾。以示百姓對這位先賢的敬慕和紀念。

  歲月悠悠,滄海桑田。當年湯公在遂昌時的相圃書院、藏經閣、啟明樓、滅虎祠……已蕩然無存。縱囚觀燈的河橋,面目已非當日,給後人留下的只是無限遐想的空間。走訪縣城北街四弄深巷裏的湯顯祖紀念館,環境優雅興古樸。我們能看到陳列展出的大量圖片資料、及各種版本的湯顯祖著作。在這裏,一縷縷優雅的昆曲縈繞耳際,能使我們感受到《牡丹亭》的不朽。而親臨石坑口村欣賞 "昆曲十番" ,望著山民擺弄笙笛弦管,演奏著已歷經百年風霜的曲牌,享受悠悠古曲,往往令人心醉不已。

  如今,湯顯祖文化已凝結著民眾太多地情感,成為遂昌的一張人文名片。由此衍生出的湯顯祖餐飲文化,如湯公酒、湯公餅也頗受歡迎。品一杯 "龍穀麗人" ,茶香沁脾。據說這 "龍穀" 指遂昌的清山秀水, "麗人" 即是湯公《牡丹亭》中的那位杜麗娘。夠意境的吧?

2.遂昌的紅色旅遊,粟裕、紅軍挺進師和王村口。

  當年,方志敏領導的北上抗日先遣隊,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喋血贛東北的懷玉山。粟裕、劉英率突圍部隊,奉命組成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於1935年春夏之交,翻越閩浙邊境的仙霞山脈,進軍遂昌,開闢以王村口為中心的遊擊根據地。歷經了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

  王村口,是遂昌縣西南重要的交通要塞,距縣城約50公里。在上世紀的30年代,是個交通便利,熱鬧繁華的商埠碼頭,有 "小上海" 之稱。峽谷中的民居沿江而築,以宏濟橋為中心的兩側狹窄的長街,昔日的店鋪遺跡仍清晰可辨。在天后宮前的碼頭邊,彙集的各類山貨、商品堆積如山,水運繁盛。據說忙時可停泊百餘條船隻。南來北往的貨物、旅客沿著河面寬闊、水流湍急的烏溪江順流直下衢州府。

  紅軍的到來,窮苦人鬧翻身。 "打土豪、分田地。" 蘇維埃政權的建立,改變了這裏的一切。在這塊紅色土地上,至今還完好保存著王村口蘇維埃政府舊址蔡相廟、紅軍挺進師 "八一" 誓師大會舊址天后宮、白鶴尖紅軍紀念亭等現均已開闢成為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地方的革命文物會告訴你,那曾是一個為紅色政權而戰,激動人心的一段往事。瞻仰屹立在江邊的粟裕將軍陵園(月光山公園),園內有葉飛將軍題 "粟裕同志紀念碑" ,建軍有六角攢尖的亭。1984年5月粟裕將軍的部分骨灰也安放在此,完成了將軍生前與長眠地下的戰友在一起的心願。

  王村口,這個因紅色歷史而名重江南的小鎮。是革命老區遂昌紅色旅遊值得驕傲的金名片。

3.耕讀文化與書院、牌坊。

  在農耕社會的家庭中,自古有忙時耕耘,閒時讀書的耕讀文化傳統。而想要光宗耀祖,走科舉之路是讀書人唯一的選擇。因此,瞭解古時的人們是怎樣讀書,最形象、直觀的去處在遂昌有二處地方不妨可以去走走。

  縣城東北10公里的長濂村,自古是個尊師崇儒有著濃厚文化氛圍的村落,有 "風水長濂,狀元之鄉" 美稱。歷史上出過象鄭秉厚等遂昌文化名人。村外馬鞍山坡坐落著一座始建于明代萬曆年間的鞍山書院。占地700平方米,建築格局為三進式平房。拾級而上,進大門內,左右廊欄中間是天井。教學場地設在二進房間,左右廂房為書房。在三進間的閣樓上,供有孔子牌位。早晚兩次向孔聖人朝拜,也是學生們誦讀詩書的同時每天必做的功課。

  楊守勤是講述鞍山書院必提的一個人物。1602年(明萬曆三十年)鄞縣書生楊守勤喜愛處州山水,一路行吟來到了馬鞍山腳下。黛青色的群山間傳來的陣陣琅琅讀書聲,引起了他的注意。由此,他信步踏進書院,成為一名執教先生。

  今天的人們已無法知道當年楊守勤是怎麼給鄉村孩童授業講課的,但他的學識和敬業無疑得到了當地士民的敬重。舊時讀書人註定走 "學而優則仕" 之路。當機遇來臨時,他參加了鄉試,第二年赴京城會試,居然力撥頭籌成為狀元郎。任職留京後,雖末再回過鞍山書院,但他還和當地士民保持有聯繫。

  狀元效應,逸聞軼事的流傳,使鞍山書院名聲鵲起。周圍遠近學子聞訊,紛至踏來書院求學。功成名就的楊守勤,成為讀書人所羡慕效仿的楷模。

  楊守勤的事蹟被錄入《遂昌縣誌》。獨有無偶,同朝,遂昌還有一位有名讀書人。他就是從獨山村走出來的葉以蕃。

  地處烏溪江畔的獨山村,距王村口不遠,也是個有著耕讀文化承傳的山間村落。如今是省級歷史文化保護村。

  據考證,獨山村葉氏先人源自松陽古市卯山,是南宋尚書左丞相葉夢得的後人。到了明朝嘉慶年間,村裏的一位名叫葉以蕃的年輕人,讀書了得。滿腹經綸的他,殿試中二甲十九名進士,官至工部員外郎。(在約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某司的司長)

  走進風光秀麗的獨山村,古風古韻撲面而來。參天的古樹、沿江而築的古老寨牆。葉氏宗祠、保守祠、古井、獨具風格的 "明代一條街" ,兩面房舍馬頭牆舊貌依存。矗立在村頭的 "洊膺天寵" 石牌坊更是氣勢不凡。據村民介紹:石牌坊是在1569年(明隆慶三年)為感謝皇恩而建造的。其建築造型為三間四柱五樓,牌坊橫樑浮雕有獅子、麒麟、飛鳥、人物等圖案,工藝精湛。

  歷史上的遂昌,地處偏僻、交通閉塞、文化落後,遠不及中原富饒之地。素來經科舉入仕的人不多。能有撥萃出類者,自然是縣邑士民的莫大榮光。因此,無論是長濂村的鞍山書院、亦或獨山的石牌坊,能夠經幾百年風風雨滄桑變遷而得以存留下來,能足以印證處於科舉制度下農耕家族代代相傳的一種文化心態。

(孫衍政/浙江省遂昌縣圖書館)

回第十五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