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因返回家鄉湖州、長興的機會增多了,對原本「少小離家老大回」而已經陌生了的故鄉,逐漸增加了些認識,尤其得益於認識了多位對湖州文脈有研究、有著述,益我良多的朋友,也看了不少有關湖州的書,就愚而好自專地,以為對湖州,已經有點認識了,竟想藉在浙台兩岸都可看到的《台浙天地》季刊,對湖州的人文作些介紹,讓多些人瞭解湖州—原始撰此拙文的初意也僅此而已。但因出身武夫,腹笥空乏,鈍筆笨拙,檢視連載八期下來,雖已自楚漢、三國、兩晉寫到了清末民初,但令自己臉紅的,是贅述了如許篇幅,竟連湖州的皮毛都還未觸到,距湖州人文(文化底薀)的內層還差齊天大聖翻一個跟斗之遙,真是不自量力!而所呈顯這點膚淺的東西,對讀者們是種不敬,對文內所述及的湖州諸先賢們,則更是褻瀆,想想真是罪過,雅望專家君子有以教我。
龐雲鏳(1833~1889)字芸皋。清咸豐年間,祖父龐夷時自其原籍紹興,遷居邑之南潯,幼時芸皋之父聽泉於道光年間在湖南為官,留子在家侍母。15歲在絲行當學徒,滿師時已熟習蠶絲經營之道,尤精於品鑑絲質。及長娶江蘇震澤劉處士之女為妻,育有三子,長子早夭;次子名元濟,字萊臣;三子元澄,字青城,均稱著於當時申湖地區。
咸豐末年(1861)太平天國軍入侵南潯,雲鏳避居滬上,從事原習之絲業,未幾其父去世,乃耑返潯溪治喪。時上海洋商正大肆收購湖絲(尤其看重輯里絲),龐乃與同鎮張、蔣兩家絲行合夥開設絲行,由於抓準了時機,很快發跡,於厚積資金後,復返上海獨資設龐怡泰絲號,專做出口貿易(稱為 "行莊" ),並在家鄉絲行埭開設龐怡泰絲行(稱為 "坐莊" ),專事收購輯里等地精絲,運往上海交由坐莊出口,由於掌握國際絲市行情,兼之經營有方,不數載累鉅額財。雲鏳一度曾與具有左宗棠為後台之紅頂商人胡雪巖合作(非合夥),因大量收購湖絲而大發利市,龐胡二氏也成為莫逆之交。然而胡則因通路不暢,受到洋商刁難抑價,倉儲絲貨積壓太多,而破財不貲,龐感同身,遂自此不再經營蠶絲。興許是上天眷顧龐某,於由其在十里洋場與洋商週旋多年,結識西洋軍火商。時值光緒初年,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亟需新式武器以討剿回亂,乃囑胡雪巖在上海辦採運局務。胡乃轉托龐接洽洋商,採購軍火供應新疆。左公因而順利剿平阿古柏,收復烏魯木齊與和闐,且間接遏阻了英、俄對新疆的染指,龐雲鏳又因此獲了大利,財富累積成為南潯 "四象" 之一。
龐自感積財雖豐,但讀書太少,有錢財卻無門第,故於自己經商之同時聘名師嚴督二子課讀,兩位公子萊臣與青城,不負尊翁期望,先後考中了秀才。
雲鏳發跡後在家鄉南潯建宅院,並開設龐滋德國藥店,有藥棧、製藥工場,更聘有名醫坐堂診治,對貧苦者義診施藥;為瞻養族人,另建有龐氏宗祠和義莊;為賑濟豫直災情,曾向朝廷以子之名獻捐白銀十萬兩,慈禧太后恩賞其子元濟舉人。雲鏳歿後朝廷追封榮祿大夫一品封典,當時轟傳鄉里,堪稱備極哀榮。
陸心源(1834~1894)字剛甫、號存齋,晚號潛園老人,歸安(後稱吳興)人氏,其祖居地之月河街,今仍在湖州市區,筆者曾於今年初夏時,憑月河橋欄,望月河兩岸有垂楊柳點水,粉牆黛瓦,尚保有許些江南水鄉古樸舊貌。
心源天資聰穎,能一目數行而過目不忘。後在名儒萬青藜等之教導下,通九經,尤擅於鄭、許之學,故有 "苕上七才子" 之稱(編按:苕溪為湖州母親河,匯入太湖,流向上海之母親河黃浦江。與陸齊名之另六才子為姚宗堪、戴望、施補華、俞勁叔、王竹侶及淩霞。)
清咸豐九年(1859)心源鄉試中舉,以知府分發廣東,旋隨總兵劉長佑赴直隸(即今河北省,清初置直隸省)鎮壓太平軍。長佑賞識其才具,推蔫為道員。同治四年(1865),復返廣東任南韶兵備道,主導追剿太平軍殘部。六年後,福建總督李鶴年,以心源有佐治之才,奏調赴閩,出任福建鹽運使,總辦稅厘、通商、善後諸局,暨海防事宜,重責大任一肩挑。後因與上司不和,被誣去官,返回故里侍母。
光緒初削職家居的陸心源在趙孟頫別業之蓮花莊側,闢 "潛園" 園內壘石為山,引水為池,並建有四梅精舍、五不草堂、守先閣、小蓬壺等亭榭樓閣,以清曠雅緻之咫尺山林聞名。湖州人習稱 "陸家花園" 。宣統元年(1909)名學人錢恂,錢玄同時任教於湖州府中學堂(即筆者少時求學之湖州中學前身)兩位錢老師先後入住於此。當時仍為中學堂學生的沈雁冰(茅盾)等,也常出入潛園向恩師請益。
民國時期,黨國大老戴季陶(傳賢)一家曾租住潛園,與鈕夫人有恒女士,一同在此唸佛讀經,戴先生並自號 "潛園居士" 。民國大人物張靜江、胡漢民、廖仲凱、朱家驊及先總統蔣公介石等均來過此一名園。1986年湖州當局將該園連同青年公園、蓮花莊、朱家漾合併成一 "大" 蓮花莊,與之仳鄰者有趙孟頫紀念館,及湖筆博物館。成為湖州市區內最受市民喜愛遊憩的江南園林公園。
光緒九年(1883)山東巡撫張曜以 "才堪濟世,學識宏深" 向朝廷推蔫。同時直隸總督李鴻章,也以心源 "氣局遠大,見義勇為" 入奏朝廷,陸氏乃得復官。十九年,光緒帝召見誇 "陸愛卿著作甚多,學問甚好。"
潛園老人所著甚豐,合署名為《潛園總集》共940餘卷。概分為(一)考古流源,金石考證者;(二)鑒別所藏書畫者;(三)按故鄉風物補誌闕遺著(其中有《吳興詩存》40卷、《歸安縣誌》48卷);(四)考證宋史興衰,黨禁始末者等四大類。光緒十四年(1888)清廷修建圓明園時,心源特選古書150種凡2400卷進呈國子監,光緒帝降旨褒獎。陸心源榮寵加身,遂親筆恭錄聖旨,勒石立於園中。
潛園老人酷愛藏書,無論身處朝野,均廣為蒐集,傾囊收購善本珍品。為此而不惜工本興建三處藏書樓分別收藏不同版本:一名 "皕宋樓" 者(按因擁有二百部宋版藏書而命名)珍藏宋、元刻本;一名 "十萬卷樓" 者,專藏明、清時期珍貴刻本,名人手抄校本及名人著述手稿;一名 "守先閣" 者藏明、清普通刻本、抄本及眾多明代文集。三座樓總藏書近5000部,約達六萬冊,廿五萬卷,可見心源愛書之殷,藏書之豐。惜乎有子不肖,老人歿後十三年,其子樹藩竟將前二樓之藏書近萬卷,賣給日本財閥岩奇彌之助所辦之〈靜嘉堂文庫〉。此一敗家鬻書之憾事,當時被稱為與 "敦煌遺書" 遭劫,被併稱為 "中國文化的兩大慘重損失" 。
湖州陸心源之 "皕宋樓" ,與山東聊城楊以增之 "海源閣" ;江蘇常熟瞿鏞之 "鐵琴銅劍樓" 及杭州丁丙之 "八千卷樓" 被稱為〈清末四大藏書樓〉。清末民初湖州藏書家除陸心源,另有張均衡、蔣汝藻及劉承幹,共建了 "傳經堂" "客韵樓" "適園" "嘉業藏書樓" 暨陸心源之三座,計七大藏書樓,以其泱泱巨藏傲視海內,成為湖洲人文的光榮歷史標竿。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惇,別號寄簃,吳興人,其父丙瑩同進士,曾任刑部郎中,貴州安順府知府。家本於同治元年,廿二歲中舉,任直隸主稿。光緒中進士,任奉天(今瀋陽)司正主編,兼秋審處主辦,律例館在部等,在法律界嶄露頭角。十年後出知天津府,任間寬嚴得宜,恩威並施,深得百姓愛戴。後於任保定知府期間,因一外國教堂遭軍隊毀壞,洋教士知清廷好欺,竟欲強索賠黃金五萬兩,朝廷派員協調未果,家本依據中外法律,據理力爭,洋鬼子知難而退,益見其法律素養的 "法力" ,因而被擢為三四品京堂用,授光祿寺卿,旋升刑部右侍郎,沈氏父子二人均曾任職刑部,而青出於藍,傳為佳話。
後自嘉靖、道光以降,中外糾紛日益頻繁,家本除原熟悉本國法律的發展和得失外,也廣為收集我國古代法律資料,作了整理和考訂。同時潛心研究和引進西方國家法律,並翻譯英、法、美、日等國法律,作為比較分析。主張修律應 "參考古今,博稽中外" ;認為 "法之修也,不可不審,不可不明,而欲法之審,法之明,不可只窮其理。" 等法理學與法律實用之深遠見解,遂成ㄧ代法學大家。
家本於奉命修訂法律時,建議尊重人權與人道,廢除凌遲、梟首、戮屍、緣坐及棘字等刑罰,並禁止刑詢等,在當時苛虐的刑法上,作了重大的、人性化的改革。沈氏亦因功補任大理正卿、法部右侍郎。光緒卅二年,專任修訂法律大臣,修改《大清律例》為《大清現行刑律》。宣統二年(民國前兩年,距筆者書此時正好百年)家本兼任資政院副總裁,時已高齡七二,仍在為其熱愛的法律、立法竭其忠忱,民國二年病逝於北京。
寄簃先生博覽群書,尤精研中外法學(律),其著作大多側重於法學方面,舉其大者有(一)《歷代官考》(二)《歷代刑法分考》(三)《漢書摭遺》(四)《明律目箋》(五)《文字獄》(六)《刑案匯覽》(七)《讀律校勘記》,另有《沈寄簃先生遺書》甲編廿二種、乙編十三種,及《歷代官名異同考》《古書目》《枕碧樓詩稿》《枕碧樓偶成稿》暨《枕碧樓叢書》等等。筆者雖年近八旬,但目前仍在國立圖書館台灣分館擔任志工,於服務之便,在館網上查得沈先生之遺著館藏者自上列(一)(二)(三)(四)及最末一部叢書計五種之多,足徵沈著在法學上的重量。原來湖州人之重法守紀,其來有自。
(吳神農/本會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