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向清漾毛子水教授致敬並簡述青田毛氏

毛育剛

  一、引言

  清漾毛氏家族在20世紀出現了兩位偉人,一位是政治偉人毛澤東主席,另一位是文化偉人毛子水教授。2009年10月30日,浙江省江山市舉辦〈毛子水學術研討會〉,我應邀前來參加此一盛會,懷有雙重的目的:一是藉此機會向同宗前輩毛子水教授表達衷心敬仰之意;另一是就青田毛氏概況提出簡略報告,以增進江山毛氏與青田毛氏之交流及瞭解,俾兩地毛氏可以加強合作,同心協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我於1951年考入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畢業後留系擔任助教,後以美國獎學金進入康乃爾大學進修,回校後在農經系執教多年。當時台大有三位姓毛的教授,即中文系的毛子水教授,是老一代的教授;農業工程系的毛壽彭教授(河南人),是中生代的教授;而農經系的我,則算是年輕一代的教授。我們被同事戲稱為台大〈三毛〉,但從來沒有私下相聚在一起,敘一敘同宗的情誼。不過毛壽彭教授和我同在農學院,較常有機會見面,我們都久聞毛子水教授的大名,對他很景仰,亦因與他同宗,感到非常光榮。

  二、毛子水教授之生平與成就

  毛子水教授(1893─1988),名準,譜名延祚,字子水,以字行。為清漾毛氏第56世後裔。6歲入村塾,熟讀《三字經》、《千字文》等。8歲時其父世卿公辭外館教職,返本村教書,遂隨父熟誦《四書五經》及《左傳》等,奠定深厚之國學基礎。

  1906年,毛子水14歲,考取衢郡中學堂。在校時對經學更深入研究,並喜讀梁啟超、章太炎等人之著作,對於中西文化多所領悟,五年後以最優異之成績畢業。

  1913年毛子水21歲時,考入北京大學理學預科,四年後升入本科,主修數學。惟性喜文學,以章太炎、胡適為宗師,並與同學傅斯年、顧頡剛、茅盾、羅家倫等交好,相互切磋國學甚勤。傅斯年曾力勸他改學文科,以期在國學方面有所貢獻。毛子水則以學習數學可以奠定邏輯推論基礎,將來做明事理的讀書人而相拒。1919年〈五四運動〉發生前,毛子水與友好發起創辦《新潮》,並發表『國故和科學的精神』一文,成為當時思想啟蒙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1920年在北大數學系畢業後,由傅斯年推荐,留校任理預科國文教席,自認是從事國學研究的端緒。

  1922年冬,毛子水經北大歷史系考選,與姚從吾公費赴德國進入柏林大學研修數理,繼而專治科學史,並結識陳寅恪、俞大維、趙元任等,許多關於西方語言的見解,多得自陳、趙兩人。在柏林大學期間,並曾旁聽愛因斯坦講授科學原理,讚愛氏能言善道,講課內容極為精彩。

  1930年毛子水回國,在北大史學系任教,講授科學史及文化史等課程。兩年後兼任北大圖書館館長,仍與傅斯年、陳寅恪、羅家倫等交往密切。公餘常到北京街頭找古書買古書,當作一大樂事。

  抗日戰爭爆發,北大與清華、南開等大學聯合成立西南聯大於昆明。毛子水任西南聯大教授,與姚從吾、吳大猷、江澤涵、錢思亮等共事。曾護送北大圖書館珍貴善本,經香港、越南海防抵昆明,其中辛勞非一言可以道盡。1945年抗戰勝利,毛子水返北京,仍任北大教授兼圖書館館長,並主編大公報「文史周刊」,為宣揚中國文化而努力。

  1949年在蔣介石搶救大陸傑出學人計劃項下來到台灣。應台大傅斯年校長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同年,由雷震主持而鼓吹自由民主的《自由中國月刊》在台北創刊,毛子水教授與胡適、殷海光等同列為發起人,並參與編輯工作,表示對於自由民主之熱烈支持。

  1961年台獨思想在台灣抬頭,有識之士乃發起刊行《新時代》雜誌,以導正社會思想,請毛教授為主編。在台大執教期間,毛子水講授之課程計有大學部之國文、論語、翻譯文學及中國科學史,研究所之中文修辭討論、論語孟子訓詁討論等。

  1973年自台大退休,1975年台大聘為名譽教授,為一終身名譽職。該年 3月,高齡83歲的毛子水教授與張菊英女士結婚,曾哄動社會,傳為佳話。張女士為毛教授在台大所教學生之一,對毛教授敬愛有加。見其年老體衰,生活乏人照料,且著作與藏書甚豐,若無人加以珍惜而令其失散,實為國家與社會之莫大損失。毛教授對於張女士所給予之摯愛,亦早銘於心。當時毛教授之原配夫人已在大陸逝世,所以此一婚姻係愛情與道義所結出的甜美果實,可成為歷史上的美談。

  自1959年至1986年,毛教授曾長期擔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科學諮議委員〉,協助政府辦理人文科學研究人員研究成果之審查及獎勵事宜,深受學術界之敬重。我自1973年起至1996年止,亦曾受聘擔任相同的職位,才有機會拜見,表達我仰慕之忱,並向他當面請益。不過他當時已有少許耳背的現象,交談略感不便。在國科會的重要研究成果審查會議中,凡在國學、文化、哲學、語言、甚至數學等學門領域內發生爭議時,會議主持人必請毛教授作最後之裁決,由此可知其學術之權威地位。1987年榮獲〈行政院第七屆文化獎〉,表示政府對其在文化方面之貢獻,予以高度之肯定。

  毛子水教授在國學研究上涉及的範圍甚廣,被學術界尊為“通儒”,朋友和弟子稱他為“毛公”而不名。他對《論語》的研究尤有獨到之處,認為《論語》是世界上宣揚仁愛的首部經典,是世界上人文範圍中的第一書。毛子水教授所著《論語今註今譯》一書,最早係於1975年在台北出版,轟動全台。如今亦已在大陸出版,是當今海峽兩岸最權威的論語注釋。此外,其重要著作尚有《師友記》、《中國科學思想》、《理想與現實》、《荀子訓解補正》、《毛子水文存》、《子水文集》、《毛子水全集》等。

  1988年毛子水教授病逝於台灣,享年96歲。他一生貢獻於國學,成就卓越,國人同欽。我們為他感到遺憾的事,是眼見他的朋友們都個個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而他卻與此無緣,不能戴上“院士”的桂冠。這與他的學問深淺無關,而是受他生性溫厚,襟懷淡泊,不忮不求,與世無爭的風範所影響。

  1962年毛子水教授一生奉為宗師的胡適在台灣逝世,安葬在台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旁的小山丘上。毛教授為胡適寫了簡短的墓誌銘,全文包括標點在內僅 137個字。內容如次:「這是胡適先生的墓,生於中華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卒於中華民國五十一年。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裏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由我看來,只要將這篇墓誌銘的前三句改換為毛教授的資料,作為他自己的墓誌銘亦是非常恰當,可以當之無愧。因為他也是一位“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

  三、從毛子水教授的生平看其特色

(一)曾接受現代教育之洗禮:

  1. 毛教授自幼在家塾啟蒙,而後循序進入中學、大學預科、大學本科,最後至德國留學,接受了當代最完整的教育,可算極為難能可貴。所以他的根基紮實,對於中西文化,都有正確而深入之認知。

  2. 毛教授就讀之中學、大學,均為著名學府,多良師益友,奠定他厚實的學術基礎。對於其一生從事之學術研究,助益甚巨。

(二)學習興趣廣泛,文理兼長:

  毛教授生性雖好文史,但對數學推理亦甚喜好,所以大學及留學階段,均以數學為主修學科。好友曾勸他改攻文史,未為所動。迄留學歸國,在北大講授文史課程,才以研修文史為終生職志。

(三)研究成果豐碩,成就非凡:

  1. 毛教授在文史方面,非只研究一代或一家,而諸子百家之學說思想,他均曾深入研究,有所發揚光大,成為一著名“通儒”而非僅一名“專家”而已,所以胡適先生讚他為“活的圖書館”。胡適先生在從事研究的過程中,遇到資料查考有問題時,必會向他求教,得其協助甚多。

  2. 毛教授一生在大學及研究所所開課程,多達30門以上。而目前一般大學教授所開課程,大多不會超過5門。由此可見毛教授學問之博大精深,非一般泛泛之專家學者可以望其項背。

(四)是走入群眾的一學者,而非象牙塔中的專家:

  1. 毛教授在北大求學時期,受胡適先生之影響,與志同道合之士發起創辦《新潮》,撰文提倡思想革新,為五四時期思想啟蒙之先趨之一。

  2. 1949年與胡適、雷震等在台灣創辦《自由中國月刊》,並參與編輯工作,竭力宣揚自由民主思想,對於台灣當代思潮之啟發,貢獻甚大。

  3. 60年代在台灣又曾擔任《新時代》雜誌主編,對於宣揚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導正青年愛國思想,反對台獨謬論等,均曾盡心盡力,貢獻良多。我亦曾在該雜誌發表文章數篇。

  4.毛教授對時事之見解與讜論,深受輿論界之敬重,常請其執筆撰寫社論,或匡正社會風氣,或向當局有所建言。在台灣尚處於高壓統治時代,主持時論刊物筆政,所冒風險極大,稍有不慎,就要鋃鐺入獄。毛教授不計自身安危,為理想而奮鬥的大無畏精神,令人敬佩萬分。

  毛子水教授是謙謙君子,是飽學的儒者,是思想通達的哲人,是誨人不倦的教師,是熱愛自由民主的志士,是當代毛氏的偉人,我謹此深致敬意。

  四、青田毛氏分派源流

  青田毛氏在宗譜中,明白寫明為“西河毛氏”,所以其郡望為〈西河郡〉,應可確定。青田毛氏之來歷,敘述得較為具體而明白者,為南宋慶宗咸淳七年(1272)毛夢發公所撰之《西河毛氏分派源流敘》,夢發公為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進士,其父當時公為紹熙四年(1193)癸丑科進士,可謂書香門第,家世顯赫。夢發公在《西河毛氏分派源流敘》中,對於青田毛氏之源流,有一段扼要之敘述,如次:「余先世由漢魏分派豫章,舊籍西河。嫡系先世祖諱靜公者,福建參政,貶松陽縣尉。謝世後定居松陽圳後,越三世至書公,由恩進士初授海豐縣,後擢延平府尹。四世五世皆明經。六世文材公任江山教諭,松陽之名族毛氏,亦已著矣。今余毛氏定居青田,自界三公始,為松陽靜公之後裔,文材公之三子。由北宋神宗元豐年間遭寇亂,初遷青田東堡坳頭,後移城內前路,迄今有六傳矣。…」由此可以推知,青田毛氏嫡世祖靜公約於唐末五代時由福建遷居松陽,其與江山毛氏是否有關聯,尚無文獻可以確認,仍有待查考。界三公於北宋元豐年間遷居青田,在鄉村立足發跡後,再移居縣城。敘文中指出,青田毛氏世祖文材公曾任江山教諭,則青田毛氏與江山之間,曾有一段歷史淵源,為江山與青田兩地毛氏添一佳話。南宋後因人丁增加,城內發展受限,毛氏由縣城再度分遷至鄉村居住,主要以農樵營生。

  我的故居在十六都章村東坑村,為一山上之小村。我家祖先移居此村已歷九代,約有二百餘年,1951年我的祖父終老於此。家父自幼即出外求學謀生,抗戰期間家母率子女在附近農村避難,我在當地之小學就讀,曾數次上山探望祖父。1940年夏,我在祖父住屋樓上見到潘氏父子揮汗用木刻活字排版。據告他們是在為我們毛家造族簿。當時我略知《族簿》係記錄族內各戶人丁之資料者,至其詳細內容如何,則未進一步查問。

  1948年11月家父已到台灣任職,我亦從上海來到台灣。不料時局丕變,我不得不留在島上,至今已60餘年,台灣竟由我的客居地變成了家鄉。當時家母及姊弟等仍住在麗水,家庭分隔在海峽的兩岸。

  1980年家母與家父分別在麗水及台北逝世,那時兩岸音訊尚隔絕,而我的子女皆已進入求學階段,我深恐他們對家世一無所知,將來無法認祖歸宗,乃設法蒐求青田毛氏家族之資料,連同家父一生之生活歷程,編輯成冊,題名為《根深枝茂集》,除授予子女作為傳家寶典外,亦分贈在台之親朋好友作為紀念,使子女對於青田毛氏有一概略之認識,世世代代永不忘本。

  1992年我應美國農經學會之邀,至北京參加國際農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會後曾匆匆返鄉探親祭祖。1996年 7月我自公職退休, 8月再度返鄉探親,堂兄育初將其保管之1940年版宗譜見示。我得其同意將宗譜攜回台北影印,次年再返鄉時,我將此影印版宗譜交請舍弟育平加以複印,分贈族親,使各戶皆能有一冊宗譜,以便查考。同時徵得族人之同意與合作,在舍弟之主持下,將宗譜內容加以延續更新,於2000年完成續編宗譜,印贈宗親每戶一冊,以作典藏,使後世子孫得知宗族之源流。

  五、青田毛氏著名人物

  青田地瘠民貧,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在科舉制度下,學而優則仕之時代,此種條件對於人才之培育頗為不利。所以青田毛氏歷代名人寥寥可數。據近人留伯仙編著之《青田古今名人錄》所載,在南宋時曾有兩位進士,一為毛當時公,紹熙四年(1193)癸丑科進士。另一為當時公之子夢發公,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進士。此后直至明洪武年間(1368--1399),南和公為貢生。毛炯與毛諒二公同為永樂十五年(1417)丁酉科舉人。明宏治年間(1487--1505)毛漵公為貢生。清乾隆年間(1735--1796)毛鴻業公為貢生。此後經過漫長之歲月,青田毛氏未再有科舉出身者。

  此外,1990年出版之《青田縣志》『人物簡介』中,所介紹之首位人物即為毛允理公。謂:「宋紹興十三年(1143)八月,縣城大水,房舍沖塌無數,溺死三千餘人,允理得巨舟奮力搶救,救活甚多。被封為奉議大夫,並立『進德坊』予以表彰」。此一事蹟在大明天啟元年邦現公所撰《西河毛氏分派源流敘》中,更有較詳細之描述。清末光緒年間廢科舉興學校,教育逐漸普及,但青田毛氏子弟接受新式教育者不多。據《青田古今名人錄》所載,自民國初年至抗日戰爭前,曾接受專科學校教育者僅有毛穎(作者父親)及毛鋒兩人而已。另有毛鴻為軍需學校出身。

  自1950年代以後,兩岸之教育蓬勃發展,青田毛氏子弟接受高等教育者已不勝枚舉,不必細表。

  六、青田毛氏近況

  目前,青田之毛姓人口,約有2500餘人,占全縣50萬總人口之千分之五。在全縣345個姓氏中,位居第35位,列在前百分之10,可算是青田縣重要姓氏之一。據調查顯示,青田毛氏人口雖經分散,但大多仍分布於西村、大田、黃庄及洪府前等四地。自改革開放後,鄰近麗水及溫州之居民,已大量向該兩城市移民,從事蔬果花卉之種植,亦有改行從事其他工作者。自90年代起,青田向國外之移民風盛,毛氏子弟移民至歐美者甚眾,美國之紐約、巴西之聖保羅、西班牙之馬德里、意大利之米蘭、及其他國際都市等地,均可見青田毛氏青年的身影。在國內因為國民教育水準顯著提高,國民就業趨向多元化,青田毛氏之新世代,已逐漸走向外地,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殊為可喜。

  七、結語

  隨同國家經濟的全面發展,社會建設的快速推進,國際關係的和諧開拓,人民不斷向四面八方交互擴散。在此種情況下,中華文化所孕育的宗族文化將漸趨式微。我西河毛氏幸有清漾一脈,歷史悠久,地靈人傑,人才輩出,在江山發展成為顯赫大族。人數之眾多,非其他地區之毛氏可比,因此而使江山成為江南毛氏發祥地。希望江山以此有利條件,聯絡全國各地毛氏宗親,以江山為聯誼中心,蒐集宗族資訊,增進族誼,加強合作,共同為建設繁榮幸福的社會而努力。

(毛育剛博士/台灣大學教授)

回第十五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