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会 《台浙天地》 友站连结 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正體中文 联络我们  
遂昌人文景观掠影

孙衍政

  遂昌县地处浙西南的钱塘江、瓯江上游。境内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素有 "林海、金山" 之美誉。其历史悠久,有着博大、厚重之文化底蕴。据已出土的文物考证,远在四千多年前,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已创造出属于良绪文化晚期的 "好川文化" 。此地民风淳雅,崇尚文化。千百年来囿于独到的人文环境,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如:汤显祖文化、红色文化、耕读文化等等。

1.遂昌的地方文化,绕不开汤显祖文化。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江西临川人。晚明戏曲大家。西元1593-1598年,汤显祖任遂昌县令,在主政遂昌五年时间 "兴教、劝农、安民" 勤勉政务。闲暇之余,就会友相伴遍游境内山水,品茗论诗、互相酬唱: "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荫道上行,春云处处生。" 此时汤公眼中的遂昌俨然成了 "桃花源" 。他创作了大量诗文。最令人称道的是写就千古名剧《牡丹亭》。成为无人比肩的一代戏剧大师。而他 "临川四梦" 中因《南柯记》的构思,又给遂昌留下 "槐花巷" 的地名与传说。

  汤公对遂昌的知遇是感恩的,传说汤显祖告退归回故里十年后,遂昌的士民不仅派遣画师专程赴赣为其制作画像,还在相圃书院为其立有生祠。汤公感叹道: "平昌祀我,我何以祀平昌!" (遂昌古时曾名平昌)至汤公逝世后的1712年(清康熙年间)遂昌在县城又建成 "遗爱祠" 。上世纪的80年代,民间集资在县城妙高山建 "遗爱亭" ,着名书家沙孟海先生为之题匾。以示百姓对这位先贤的敬慕和纪念。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当年汤公在遂昌时的相圃书院、藏经阁、启明楼、灭虎祠……已荡然无存。纵囚观灯的河桥,面目已非当日,给后人留下的只是无限遐想的空间。走访县城北街四弄深巷里的汤显祖纪念馆,环境优雅兴古朴。我们能看到陈列展出的大量图片资料、及各种版本的汤显祖着作。在这里,一缕缕优雅的昆曲萦绕耳际,能使我们感受到《牡丹亭》的不朽。而亲临石坑口村欣赏 "昆曲十番" ,望着山民摆弄笙笛弦管,演奏着已历经百年风霜的曲牌,享受悠悠古曲,往往令人心醉不已。

  如今,汤显祖文化已凝结着民众太多地情感,成为遂昌的一张人文名片。由此衍生出的汤显祖餐饮文化,如汤公酒、汤公饼也颇受欢迎。品一杯 "龙谷丽人" ,茶香沁脾。据说这 "龙谷" 指遂昌的清山秀水, "丽人" 即是汤公《牡丹亭》中的那位杜丽娘。够意境的吧?

2.遂昌的红色旅游,粟裕、红军挺进师和王村口。

  当年,方志敏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喋血赣东北的怀玉山。粟裕、刘英率突围部队,奉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于1935年春夏之交,翻越闽浙边境的仙霞山脉,进军遂昌,开辟以王村口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历经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王村口,是遂昌县西南重要的交通要塞,距县城约50公里。在上世纪的30年代,是个交通便利,热闹繁华的商埠码头,有 "小上海" 之称。峡谷中的民居沿江而筑,以宏济桥为中心的两侧狭窄的长街,昔日的店铺遗迹仍清晰可辨。在天后宫前的码头边,汇集的各类山货、商品堆积如山,水运繁盛。据说忙时可停泊百余条船只。南来北往的货物、旅客沿着河面宽阔、水流湍急的乌溪江顺流直下衢州府。

  红军的到来,穷苦人闹翻身。 "打土豪、分田地。"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改变了这里的一切。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至今还完好保存着王村口苏维埃政府旧址蔡相庙、红军挺进师 "八一" 誓师大会旧址天后宫、白鹤尖红军纪念亭等现均已开辟成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地方的革命文物会告诉你,那曾是一个为红色政权而战,激动人心的一段往事。瞻仰屹立在江边的粟裕将军陵园(月光山公园),园内有叶飞将军题 "粟裕同志纪念碑" ,建军有六角攒尖的亭。1984年5月粟裕将军的部分骨灰也安放在此,完成了将军生前与长眠地下的战友在一起的心愿。

  王村口,这个因红色历史而名重江南的小镇。是革命老区遂昌红色旅游值得骄傲的金名片。

3.耕读文化与书院、牌坊。

  在农耕社会的家庭中,自古有忙时耕耘,闲时读书的耕读文化传统。而想要光宗耀祖,走科举之路是读书人唯一的选择。因此,瞭解古时的人们是怎样读书,最形象、直观的去处在遂昌有二处地方不妨可以去走走。

  县城东北10公里的长濂村,自古是个尊师崇儒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村落,有 "风水长濂,状元之乡" 美称。历史上出过象郑秉厚等遂昌文化名人。村外马鞍山坡坐落着一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鞍山书院。占地700平方米,建筑格局为三进式平房。拾级而上,进大门内,左右廊栏中间是天井。教学场地设在二进房间,左右厢房为书房。在三进间的阁楼上,供有孔子牌位。早晚两次向孔圣人朝拜,也是学生们诵读诗书的同时每天必做的功课。

  杨守勤是讲述鞍山书院必提的一个人物。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鄞县书生杨守勤喜爱处州山水,一路行吟来到了马鞍山脚下。黛青色的群山间传来的阵阵琅琅读书声,引起了他的注意。由此,他信步踏进书院,成为一名执教先生。

  今天的人们已无法知道当年杨守勤是怎么给乡村孩童授业讲课的,但他的学识和敬业无疑得到了当地士民的敬重。旧时读书人注定走 "学而优则仕" 之路。当机遇来临时,他参加了乡试,第二年赴京城会试,居然力拨头筹成为状元郎。任职留京后,虽末再回过鞍山书院,但他还和当地士民保持有联系。

  状元效应,逸闻轶事的流传,使鞍山书院名声鹊起。周围远近学子闻讯,纷至踏来书院求学。功成名就的杨守勤,成为读书人所羡慕效仿的楷模。

  杨守勤的事迹被录入《遂昌县志》。独有无偶,同朝,遂昌还有一位有名读书人。他就是从独山村走出来的叶以蕃。

  地处乌溪江畔的独山村,距王村口不远,也是个有着耕读文化承传的山间村落。如今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村。

  据考证,独山村叶氏先人源自松阳古市卯山,是南宋尚书左丞相叶梦得的后人。到了明朝嘉庆年间,村里的一位名叫叶以蕃的年轻人,读书了得。满腹经纶的他,殿试中二甲十九名进士,官至工部员外郎。(在约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某司的司长)

  走进风光秀丽的独山村,古风古韵扑面而来。参天的古树、沿江而筑的古老寨墙。叶氏宗祠、保守祠、古井、独具风格的 "明代一条街" ,两面房舍马头墙旧貌依存。矗立在村头的 "洊膺天宠" 石牌坊更是气势不凡。据村民介绍:石牌坊是在1569年(明隆庆三年)为感谢皇恩而建造的。其建筑造型为三间四柱五楼,牌坊横梁浮雕有狮子、麒麟、飞鸟、人物等图案,工艺精湛。

  历史上的遂昌,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文化落后,远不及中原富饶之地。素来经科举入仕的人不多。能有拨萃出类者,自然是县邑士民的莫大荣光。因此,无论是长濂村的鞍山书院、亦或独山的石牌坊,能够经几百年风风雨沧桑变迁而得以存留下来,能足以印证处于科举制度下农耕家族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心态。

(孙衍政/浙江省遂昌县图书馆)

回第十五期目录    《台浙天地》总目录
浙江省旅台湾同乡联谊总会 会址:108台北市万华区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号5楼
台北联络处:103台北市大同区贵德街83号9楼 电话:(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传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划总监:林淑珍 总编辑:留问政 联络秘书:徐薇蕙
深圳联络主任:宁松林 电话:+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