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会 《台浙天地》 友站连结 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正體中文 联络我们  
智慧在平凡中閃光
-記中國紅十字會會徽設計者吳飛英

胡守鴻

  在浙江省嘉善县魏塘街道有一位老人,几十年来,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谁也未曾想到,在他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他就是中国红十字会会徽设计者——吴飞英。

  阳春三月,笔者在其家中拜见了这位老人,他中等身材,一头短发,耄耋之年的他,虽然听力不佳,但依然精神矍烁,并深情回忆起了他与红十字会的那段情缘。

  1920年七月十七日,吴飞英出生在一个开设酱园兼糟坊的家庭,5岁时母亲去世,中学后,曾一度在上海、嘉善小学以代课谋生。

  1937年,抗战爆发,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他参加了嘉善县抗日后援会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队,一路低达湖南省城长沙之后,国民党长沙市党部认为该队是非法组织,下令予以解散。长沙战乱,大火中吴飞英逃出长沙,在颠沛流离中遇到原宣传队姓王的副队长,他当时在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任人事科长,经其介绍,吴飞英参加了红十字会工作。八年抗战,吴飞英随队做后勤工作,辗转湖南、贵州、重庆等地,后被分配到医务科从事美术,绘制地图和统计图表等,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

  1944年,因为救护总队与国际红十字会组织以及一些国家的红十字会有书信往来,需要印制一批信封,要吴飞英负责制作,22岁的他欣然接受了任务。因信封上要有红十字标志,他找来国际红十字组织和别的国家信封上的图案及美术书籍资料作为参考与灵感启发。他说: "由于国外的标志光是一个红十字,显得过于单调,经过斟酌,我在左右下端各加了四片橄揽叶作为陪衬。" 在他看来,这样做既有新意,又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标识。几经修改设计后,一帧象征 "和平" 、 "博爱" 之意的标志雏形就这样诞生了,并将它印在2000个信封上,完成了总队交给他的工作任务。1945年,抗战胜利,救护总队撤销,人员解散,而他因有绘画专长留在总会继续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红十字会改组,吴飞英历任《红十字会月刊》和《爱国卫生月刊》美术编辑等工作。1951年,总会需要制作一个立体灯光木制红十字标志,吴飞英又一次接受了任务。为使图案更加丰富完美,他运用了方圆结合、疏密有致、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在原先的基础上又各增加了四片叶子,将橄揽枝环绕在红十字周围,使整个设计在立意新颖、简洁明快、典雅大方的同时,主题突出。设计方案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并一直被延用。吴飞英说: "当时我不过是想尝试一下加些装饰,让红十字显得饱满。" 1958年底,吴飞英被下放到河南劳动锻炼一年。1960年十二月,他又随同中央万名机关干部下放基层来到浙江余姚参加劳动。1963年,历经坎坷的吴飞英与妻子一起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嘉善,被分配到人民银行任储蓄宣传工作,他生活低调,直到1982年八月退休,享受着天伦之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红十字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会场悬挂的红十字标志,为橄揽枝环绕的白底红十字。并由大会通过的章程明确规定 "中国红十字会使用金黄色橄揽枝环绕的白底红十字标志作为会徽" 。而它的设计者没有被引起注意,由于年迈忘事,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想起这件事。

  2004年是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00周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会徽设计者成为了关注的话题,有关部门根据许多曾经在红十字会工作过的老同志回忆,并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经过认真分析,吴飞英这个陌生的名字终于被发现,并瞭解到了他的下落。

  2006年四月七日,中国红十字会老干部处的领导偕同《中国红十字报》记者一行四人,风尘朴朴专程从北京赶到嘉善吴飞英家,将一套红十字会百年诞辰纪念品赠送给吴飞英,告诉他,经确认,他就是中国红十字会徽设计人,向这位老会员表示祝贺的同时,将一枚凝聚着吴飞英无数智慧与心血的红十字会会徽章挂在他的胸前。望着金光闪闪的纪念章,此时此刻,86岁高龄的吴飞英喜出望外,激动不已,紧紧地握着来访人员的手,连声说: "谢谢,谢谢。" 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充满了幸福的笑容。

(胡守鸿/嘉善县)


红十字会荣誉会员纪念章

中国红十字会百年纪念珍藏册
回第十五期目录    《台浙天地》总目录
浙江省旅台湾同乡联谊总会 会址:108台北市万华区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号5楼
台北联络处:103台北市大同区贵德街83号9楼 电话:(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传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划总监:林淑珍 总编辑:留问政 联络秘书:徐薇蕙
深圳联络主任:宁松林 电话:+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