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会 《台浙天地》 友站连结 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正體中文 联络我们  
向清漾毛子水教授致敬并简述青田毛氏

毛育刚

  一、引言

  清漾毛氏家族在20世纪出现了两位伟人,一位是政治伟人毛泽东主席,另一位是文化伟人毛子水教授。2009年10月30日,浙江省江山市举办〈毛子水学术研讨会〉,我应邀前来参加此一盛会,怀有双重的目的:一是藉此机会向同宗前辈毛子水教授表达衷心敬仰之意;另一是就青田毛氏概况提出简略报告,以增进江山毛氏与青田毛氏之交流及瞭解,俾两地毛氏可以加强合作,同心协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我于1951年考入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后留系担任助教,后以美国奖学金进入康乃尔大学进修,回校后在农经系执教多年。当时台大有三位姓毛的教授,即中文系的毛子水教授,是老一代的教授;农业工程系的毛寿彭教授(河南人),是中生代的教授;而农经系的我,则算是年轻一代的教授。我们被同事戏称为台大〈三毛〉,但从来没有私下相聚在一起,叙一叙同宗的情谊。不过毛寿彭教授和我同在农学院,较常有机会见面,我们都久闻毛子水教授的大名,对他很景仰,亦因与他同宗,感到非常光荣。

  二、毛子水教授之生平与成就

  毛子水教授(1893─1988),名准,谱名延祚,字子水,以字行。为清漾毛氏第56世后裔。6岁入村塾,熟读《三字经》、《千字文》等。8岁时其父世卿公辞外馆教职,返本村教书,遂随父熟诵《四书五经》及《左传》等,奠定深厚之国学基础。

  1906年,毛子水14岁,考取衢郡中学堂。在校时对经学更深入研究,并喜读梁启超、章太炎等人之着作,对于中西文化多所领悟,五年后以最优异之成绩毕业。

  1913年毛子水21岁时,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预科,四年后升入本科,主修数学。惟性喜文学,以章太炎、胡适为宗师,并与同学傅斯年、顾颉刚、茅盾、罗家伦等交好,相互切磋国学甚勤。傅斯年曾力劝他改学文科,以期在国学方面有所贡献。毛子水则以学习数学可以奠定逻辑推论基础,将来做明事理的读书人而相拒。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前,毛子水与友好发起创办《新潮》,并发表‘国故和科学的精神’一文,成为当时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1920年在北大数学系毕业后,由傅斯年推荐,留校任理预科国文教席,自认是从事国学研究的端绪。

  1922年冬,毛子水经北大历史系考选,与姚从吾公费赴德国进入柏林大学研修数理,继而专治科学史,并结识陈寅恪、俞大维、赵元任等,许多关于西方语言的见解,多得自陈、赵两人。在柏林大学期间,并曾旁听爱因斯坦讲授科学原理,赞爱氏能言善道,讲课内容极为精彩。

  1930年毛子水回国,在北大史学系任教,讲授科学史及文化史等课程。两年后兼任北大图书馆馆长,仍与傅斯年、陈寅恪、罗家伦等交往密切。公余常到北京街头找古书买古书,当作一大乐事。

  抗日战争爆发,北大与清华、南开等大学联合成立西南联大于昆明。毛子水任西南联大教授,与姚从吾、吴大猷、江泽涵、钱思亮等共事。曾护送北大图书馆珍贵善本,经香港、越南海防抵昆明,其中辛劳非一言可以道尽。1945年抗战胜利,毛子水返北京,仍任北大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并主编大公报“文史周刊”,为宣扬中国文化而努力。

  1949年在蒋介石抢救大陆杰出学人计划项下来到台湾。应台大傅斯年校长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同年,由雷震主持而鼓吹自由民主的《自由中国月刊》在台北创刊,毛子水教授与胡适、殷海光等同列为发起人,并参与编辑工作,表示对于自由民主之热烈支持。

  1961年台独思想在台湾抬头,有识之士乃发起刊行《新时代》杂志,以导正社会思想,请毛教授为主编。在台大执教期间,毛子水讲授之课程计有大学部之国文、论语、翻译文学及中国科学史,研究所之中文修辞讨论、论语孟子训诂讨论等。

  1973年自台大退休,1975年台大聘为名誉教授,为一终身名誉职。该年 3月,高龄83岁的毛子水教授与张菊英女士结婚,曾哄动社会,传为佳话。张女士为毛教授在台大所教学生之一,对毛教授敬爱有加。见其年老体衰,生活乏人照料,且着作与藏书甚丰,若无人加以珍惜而令其失散,实为国家与社会之莫大损失。毛教授对于张女士所给予之挚爱,亦早铭于心。当时毛教授之原配夫人已在大陆逝世,所以此一婚姻系爱情与道义所结出的甜美果实,可成为历史上的美谈。

  自1959年至1986年,毛教授曾长期担任〈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科学谘议委员〉,协助政府办理人文科学研究人员研究成果之审查及奖励事宜,深受学术界之敬重。我自1973年起至1996年止,亦曾受聘担任相同的职位,才有机会拜见,表达我仰慕之忱,并向他当面请益。不过他当时已有少许耳背的现象,交谈略感不便。在国科会的重要研究成果审查会议中,凡在国学、文化、哲学、语言、甚至数学等学门领域内发生争议时,会议主持人必请毛教授作最后之裁决,由此可知其学术之权威地位。1987年荣获〈行政院第七届文化奖〉,表示政府对其在文化方面之贡献,予以高度之肯定。

  毛子水教授在国学研究上涉及的范围甚广,被学术界尊为“通儒”,朋友和弟子称他为“毛公”而不名。他对《论语》的研究尤有独到之处,认为《论语》是世界上宣扬仁爱的首部经典,是世界上人文范围中的第一书。毛子水教授所着《论语今注今译》一书,最早系于1975年在台北出版,轰动全台。如今亦已在大陆出版,是当今海峡两岸最权威的论语注释。此外,其重要着作尚有《师友记》、《中国科学思想》、《理想与现实》、《荀子训解补正》、《毛子水文存》、《子水文集》、《毛子水全集》等。

  1988年毛子水教授病逝于台湾,享年96岁。他一生贡献于国学,成就卓越,国人同钦。我们为他感到遗憾的事,是眼见他的朋友们都个个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而他却与此无缘,不能戴上“院士”的桂冠。这与他的学问深浅无关,而是受他生性温厚,襟怀淡泊,不忮不求,与世无争的风范所影响。

  1962年毛子水教授一生奉为宗师的胡适在台湾逝世,安葬在台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旁的小山丘上。毛教授为胡适写了简短的墓志铭,全文包括标点在内仅 137个字。内容如次:“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由我看来,只要将这篇墓志铭的前三句改换为毛教授的资料,作为他自己的墓志铭亦是非常恰当,可以当之无愧。因为他也是一位“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

  三、从毛子水教授的生平看其特色

(一)曾接受现代教育之洗礼:

  1. 毛教授自幼在家塾启蒙,而后循序进入中学、大学预科、大学本科,最后至德国留学,接受了当代最完整的教育,可算极为难能可贵。所以他的根基扎实,对于中西文化,都有正确而深入之认知。

  2. 毛教授就读之中学、大学,均为着名学府,多良师益友,奠定他厚实的学术基础。对于其一生从事之学术研究,助益甚巨。

(二)学习兴趣广泛,文理兼长:

  毛教授生性虽好文史,但对数学推理亦甚喜好,所以大学及留学阶段,均以数学为主修学科。好友曾劝他改攻文史,未为所动。迄留学归国,在北大讲授文史课程,才以研修文史为终生职志。

(三)研究成果丰硕,成就非凡:

  1. 毛教授在文史方面,非只研究一代或一家,而诸子百家之学说思想,他均曾深入研究,有所发扬光大,成为一着名“通儒”而非仅一名“专家”而已,所以胡适先生赞他为“活的图书馆”。胡适先生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遇到资料查考有问题时,必会向他求教,得其协助甚多。

  2. 毛教授一生在大学及研究所所开课程,多达30门以上。而目前一般大学教授所开课程,大多不会超过5门。由此可见毛教授学问之博大精深,非一般泛泛之专家学者可以望其项背。

(四)是走入群众的一学者,而非象牙塔中的专家:

  1. 毛教授在北大求学时期,受胡适先生之影响,与志同道合之士发起创办《新潮》,撰文提倡思想革新,为五四时期思想启蒙之先趋之一。

  2. 1949年与胡适、雷震等在台湾创办《自由中国月刊》,并参与编辑工作,竭力宣扬自由民主思想,对于台湾当代思潮之启发,贡献甚大。

  3. 60年代在台湾又曾担任《新时代》杂志主编,对于宣扬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导正青年爱国思想,反对台独谬论等,均曾尽心尽力,贡献良多。我亦曾在该杂志发表文章数篇。

  4.毛教授对时事之见解与谠论,深受舆论界之敬重,常请其执笔撰写社论,或匡正社会风气,或向当局有所建言。在台湾尚处于高压统治时代,主持时论刊物笔政,所冒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就要锒铛入狱。毛教授不计自身安危,为理想而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令人敬佩万分。

  毛子水教授是谦谦君子,是饱学的儒者,是思想通达的哲人,是诲人不倦的教师,是热爱自由民主的志士,是当代毛氏的伟人,我谨此深致敬意。

  四、青田毛氏分派源流

  青田毛氏在宗谱中,明白写明为“西河毛氏”,所以其郡望为〈西河郡〉,应可确定。青田毛氏之来历,叙述得较为具体而明白者,为南宋庆宗咸淳七年(1272)毛梦发公所撰之《西河毛氏分派源流叙》,梦发公为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其父当时公为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进士,可谓书香门第,家世显赫。梦发公在《西河毛氏分派源流叙》中,对于青田毛氏之源流,有一段扼要之叙述,如次:“余先世由汉魏分派豫章,旧籍西河。嫡系先世祖讳静公者,福建参政,贬松阳县尉。谢世后定居松阳圳后,越三世至书公,由恩进士初授海丰县,后擢延平府尹。四世五世皆明经。六世文材公任江山教谕,松阳之名族毛氏,亦已着矣。今余毛氏定居青田,自界三公始,为松阳静公之后裔,文材公之三子。由北宋神宗元丰年间遭寇乱,初迁青田东堡坳头,后移城内前路,迄今有六传矣。…”由此可以推知,青田毛氏嫡世祖静公约于唐末五代时由福建迁居松阳,其与江山毛氏是否有关联,尚无文献可以确认,仍有待查考。界三公于北宋元丰年间迁居青田,在乡村立足发迹后,再移居县城。叙文中指出,青田毛氏世祖文材公曾任江山教谕,则青田毛氏与江山之间,曾有一段历史渊源,为江山与青田两地毛氏添一佳话。南宋后因人丁增加,城内发展受限,毛氏由县城再度分迁至乡村居住,主要以农樵营生。

  我的故居在十六都章村东坑村,为一山上之小村。我家祖先移居此村已历九代,约有二百余年,1951年我的祖父终老于此。家父自幼即出外求学谋生,抗战期间家母率子女在附近农村避难,我在当地之小学就读,曾数次上山探望祖父。1940年夏,我在祖父住屋楼上见到潘氏父子挥汗用木刻活字排版。据告他们是在为我们毛家造族簿。当时我略知《族簿》系记录族内各户人丁之资料者,至其详细内容如何,则未进一步查问。

  1948年11月家父已到台湾任职,我亦从上海来到台湾。不料时局丕变,我不得不留在岛上,至今已60余年,台湾竟由我的客居地变成了家乡。当时家母及姊弟等仍住在丽水,家庭分隔在海峡的两岸。

  1980年家母与家父分别在丽水及台北逝世,那时两岸音讯尚隔绝,而我的子女皆已进入求学阶段,我深恐他们对家世一无所知,将来无法认祖归宗,乃设法搜求青田毛氏家族之资料,连同家父一生之生活历程,编辑成册,题名为《根深枝茂集》,除授予子女作为传家宝典外,亦分赠在台之亲朋好友作为纪念,使子女对于青田毛氏有一概略之认识,世世代代永不忘本。

  1992年我应美国农经学会之邀,至北京参加国际农经研讨会并发表论文,会后曾匆匆返乡探亲祭祖。1996年 7月我自公职退休, 8月再度返乡探亲,堂兄育初将其保管之1940年版宗谱见示。我得其同意将宗谱携回台北影印,次年再返乡时,我将此影印版宗谱交请舍弟育平加以复印,分赠族亲,使各户皆能有一册宗谱,以便查考。同时征得族人之同意与合作,在舍弟之主持下,将宗谱内容加以延续更新,于2000年完成续编宗谱,印赠宗亲每户一册,以作典藏,使后世子孙得知宗族之源流。

  五、青田毛氏着名人物

  青田地瘠民贫,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在科举制度下,学而优则仕之时代,此种条件对于人才之培育颇为不利。所以青田毛氏历代名人寥寥可数。据近人留伯仙编着之《青田古今名人录》所载,在南宋时曾有两位进士,一为毛当时公,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进士。另一为当时公之子梦发公,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此后直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9),南和公为贡生。毛炯与毛谅二公同为永乐十五年(1417)丁酉科举人。明宏治年间(1487--1505)毛溆公为贡生。清干隆年间(1735--1796)毛鸿业公为贡生。此后经过漫长之岁月,青田毛氏未再有科举出身者。

  此外,1990年出版之《青田县志》‘人物简介’中,所介绍之首位人物即为毛允理公。谓:“宋绍兴十三年(1143)八月,县城大水,房舍冲塌无数,溺死三千余人,允理得巨舟奋力抢救,救活甚多。被封为奉议大夫,并立‘进德坊’予以表彰”。此一事迹在大明天启元年邦现公所撰《西河毛氏分派源流叙》中,更有较详细之描述。清末光绪年间废科举兴学校,教育逐渐普及,但青田毛氏子弟接受新式教育者不多。据《青田古今名人录》所载,自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曾接受专科学校教育者仅有毛颖(作者父亲)及毛锋两人而已。另有毛鸿为军需学校出身。

  自1950年代以后,两岸之教育蓬勃发展,青田毛氏子弟接受高等教育者已不胜枚举,不必细表。

  六、青田毛氏近况

  目前,青田之毛姓人口,约有2500余人,占全县50万总人口之千分之五。在全县345个姓氏中,位居第35位,列在前百分之10,可算是青田县重要姓氏之一。据调查显示,青田毛氏人口虽经分散,但大多仍分布于西村、大田、黄庄及洪府前等四地。自改革开放后,邻近丽水及温州之居民,已大量向该两城市移民,从事蔬果花卉之种植,亦有改行从事其他工作者。自90年代起,青田向国外之移民风盛,毛氏子弟移民至欧美者甚众,美国之纽约、巴西之圣保罗、西班牙之马德里、意大利之米兰、及其他国际都市等地,均可见青田毛氏青年的身影。在国内因为国民教育水准显着提高,国民就业趋向多元化,青田毛氏之新世代,已逐渐走向外地,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殊为可喜。

  七、结语

  随同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建设的快速推进,国际关系的和谐开拓,人民不断向四面八方交互扩散。在此种情况下,中华文化所孕育的宗族文化将渐趋式微。我西河毛氏幸有清漾一脉,历史悠久,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在江山发展成为显赫大族。人数之众多,非其他地区之毛氏可比,因此而使江山成为江南毛氏发祥地。希望江山以此有利条件,联络全国各地毛氏宗亲,以江山为联谊中心,搜集宗族资讯,增进族谊,加强合作,共同为建设繁荣幸福的社会而努力。

(毛育刚博士/台湾大学教授)

回第十五期目录    《台浙天地》总目录
浙江省旅台湾同乡联谊总会 会址:108台北市万华区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号5楼
台北联络处:103台北市大同区贵德街83号9楼 电话:(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传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划总监:林淑珍 总编辑:留问政 联络秘书:徐薇蕙
深圳联络主任:宁松林 电话:+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