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傳說中的東方女神。

  傳說,觀音原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早在佛教尚未產生的公元前七世紀,天竺(今印度)已有了 "觀世音" 。不過,那時的觀音不是佛,也不是人,而是一對可愛的孿生小馬駒,是一位慈悲和善、神力宏大的 "善神" 。到了公元前五世紀,釋迦牟尼創建佛教後,觀世音成了佛教中的一位慈善菩薩。此時,他的身份為此一變,從 "馬童" 觀音變成了偉丈夫,並使其完全 "佛化" 。《華嚴經》曰:「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度眾生住此山。」佛門弟子還為他編造了一份 "履歷" 和 "火不能燒、水不能淹、有三十二相千手千眼" 的佛法神通。

  西漢末年,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觀音菩薩也隨之而來。從魏晉北朝,直至唐宋元明清,有關觀音的經卷不斷地翻譯傳入,觀音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也越來越大,並從南北朝始,觀音的形象逐步向女性轉化,至唐代基本定型。北宋,中國出現了《妙善得道成觀音》的故事,觀音由偉丈夫一變為妙齡女郎,成為妙莊王的第三女兒妙善。印度傳入的觀音徹底中國化、世俗化了。

  普陀山觀音聖地的形成

  從唐代日僧慧鍔請觀音,首創 "不肯去觀音院" ,舟山的普陀山開始成為中國正宗的觀音道場,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神聖之地。

  那麼,為什麼普陀山會成為觀音道場所在地?其中,有諸多的因素。一是佛教經典中記載的普陀山洛迦與舟山的普陀山環境十分相似。佛經中記載,觀音的居住地,在南方海上的一個名叫 "普陀洛迦山" 的島上,而這個小島類似舟山普陀山。

  二是中日航路南線的開闢,使普陀山成為中日海上交通的中轉站。

  三是地域環境,因觀音道場就在東海的舟山群島, "就近拜佛" ,得地理之便,東海諸島的觀音信仰自當比別地更盛。所謂「海島處處供觀音,觀音信仰說不盡。」同時,因東海漁民長年捕魚在海上,氣候異常,風惡浪險,翻船死人的事常有發生,因此,在求天不靈、求海不應的情況下,只能求助觀音於危難之中。故而,海島漁民對觀音的信仰更為迫切和神聖。尤其是唐宋以後,觀音作為善神的化身走下了神壇,逐漸平民化和通俗化,為更多的舟子船夫所接受。因此,觀音在佛教中的位置雖低於如來,但她在海島和海內外的香火卻大於如來,更盛於普賢和文殊菩薩。

  四是歷代帝王的極力推崇,宋元豐三年,王舜封出使三韓歸國後,向宋神宗告知觀音之事,宋神宗便在普陀山賜建 "普陀觀音寺" ,使普陀山成為御旨親封的法定性觀音聖地。宋乾德五年(公元 967年),宋太祖趙匡胤派太監王貴朝山進香,開創了普陀山朝山節之先聲。明萬曆年間,朝廷六次派遣官吏代帝王朝山進香,賜金6000餘兩。清朝的康熙和雍正大帝,曾頒旨天下,賜普陀山觀音為 "朝廷香火" 。從此,全國上下,不論帝王后將相,善男信女,無不梯山航海,紛紛到普陀山朝拜。俗語云:「朝山進香拜觀音」,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的口頭禪。 "朝山節" 之風,日漸旺盛也!

  普陀山觀音異靈傳說和傳承,對於觀音信仰的形成也產生了推波助瀾的重大作用。例如, "觀音收紅蛇" 、 "觀音跳" 、 "短姑道頭" 、 "飛沙岙" 、 "二龜聽法" 、 "梵音洞" 、 "觀音洞" 等等,幾乎涉及普陀山的主要景點和山海風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尤其是歷代《山誌》中的記載,影響更大。例如,《普陀‧洛伽山誌》云:「宋神宗元豐三年,內殿承旨王舜封出使三韓,途遇風濤,王舜封即叩念觀世音名號,海面遂風平浪靜。」又曰:「元泰定五年,舟山九島大旱,百姓到普陀山向觀世音菩薩求雨,結果舟山下了三天大雨。」「清康熙四年,荷蘭人搶去觀音金像,將歸國,船忽自焚,溺海而死。」「北宋司戶王躁奉檄往潮音洞禱雨,見大士像,白底瓔珞,寥寥可數。」「清康熙二十九年,定海總兵藍理,巡緝至普陀洋面,見小舟坐一婦人,手提籃,內有鯉魚一尾。……呼之不應,往梵音洞而去,倏而不見,始知菩薩顯靈也。」上述種種,誌書有載細節具體,有名有姓,有根有據,似乎實有其事,不得不令人信服。至1924年,普陀山上共有普濟寺、法雨寺和慧濟寺三大寺以及 "不肯去觀音院" 等八十八庵院、一百二十八個茅蓬和四千餘僧侶,普陀山的觀音信仰達到了第一個鼎盛期。

  港澳台觀音信仰之傳佈

  據《台灣風土大觀》書中記載,台灣寺廟之多,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據1999年統計,台灣共有寺廟15,000餘,其中,佛教寺廟4010座,大都供奉觀音菩薩神像。2007年,在筆者訪台考察期間,不論走到那個城市,都能看到各種寺廟,有些地方幾乎是 "三里一小廟,五里一大廟" ,大有 "廟廟相連" 之感。

  在台灣,最古老的佛教寺廟,亦為專供觀音的寺廟,則為彰化市的鹿港龍山寺。該寺初建於明永曆七年(1653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鹿港同業公會及地方士紳共同發起募捐而建,占地面積5300平方米。

  據悉,該寺的建材,石、磚、瓦、福杉等,皆由大陸泉州運來,並以巨資禮聘福廣名匠來台興建。格式規模仿照泉州開元寺,有大埕、山門、五門、戲台、拜亭、正殿、後殿以及左右廂房。赤瓦紅牆,紫柱朱門,設計之巧,雕飾之美,可說是泉州建築之精華,令人稱絕。

  龍山寺的中央正殿,供奉觀音菩薩。在觀音的兩旁,陪祀境主公、註生娘娘、十八羅漢等。後殿為北極殿,左邊為龍神位,右邊是鳳神位,規模龐大,氣勢宏偉,有〈台灣紫禁城〉之說,不愧為台灣三大古寺之首,迄今台灣有 400多座龍山寺,均為該寺分爐。

  在台北,還有兩個專供觀音的寺院,較為出名,一是台北萬華龍山寺,二是台北慧濟寺。萬華龍山寺,建於1738年。辛亥三月,梁啟超從日本赴台,曾到該寺觀光並賦詩一首。詩云:「公卿有黨排宗譯,帷幄無人用岳飛;遺老不應知此恨,今逢漢節介沾衣。」曾轟傳一時。

  台北慧濟寺,全稱 "台北南海普陀慧濟寺" ,又稱天母慧濟寺,位於台北市士林區陽明山下的天母山坡上,其開山方丈為普陀山入台高僧慶規大師,現任主持為性海法師。( 編按:蔣經國、蔣緯國昆仲歿後,家屬均假該寺做週年超薦)。

  其實,在台灣,觀音的廟宇遍及寶島各地。例如,新竹市的竹蓮寺,就是一座專供觀音的廟宇。若說高雄縣的佛光山,有 "南台佛教聖地" 之譽。在那裏,除了一座大型的彌勒佛坐像外,在廣達3000多平方米的放生池上,塑著一尊色白如玉、面容慈祥的觀音像,並在大雄寶殿右方,有一專供觀音的大悲殿。每逢春節至元宵期間,全寺一片燈海,信徒成千上萬,成為全台罕見的觀音香會。

  台南市的開元寺,原為明朝延平嗣王鄭經承的天府行台。清康熙二十九年,改為海會寺,嘉慶五年改為開元寺。而在該寺的第三進即為大士殿,內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其卅六只金臂上有斧、劍、碗、蓮花等雕塑,十分精緻。在中台灣的南投埔里,有個用五十億新台幣打造的中台禪寺,內有一圓明殿,陳列著觀音《普門品》中的三十二應化身和《大悲咒》中的八十四相。至於台北指南宮的慈航觀音和基隆港的觀音大佛像,早已駛名於海內外。即使在澎湖縣的西海岸也有個建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觀音亭。而在新竹縣五指山的中指峰,則有個鑿石而建的觀音禪寺,頗為奇特。尤其是2007年四月,筆者在台灣考察時,沿途所到的台灣東海岸小酒店或是山岙中的飲食舖,室內均有觀音堂一座,專供觀音菩薩,以見台灣觀音信仰之盛。

  香港與澳門,雖說香港是宗教文化多元化的社會,但觀音信仰也很興旺。香港的佛教寺院眾多,諸如天壇大佛、青山禪院、寶蓮寺、慈航淨院、竹林禪院、西方寺、妙法寺等等,均有觀音的佛殿。其中,新界的青山禪院,古稱 "杯渡禪寺" ,位於香港三大古剎之首。相傳南朝時期,有一印度高僧從大陸海岸出發,僅憑一隻大木杯漂泊遠航至此而建此廟。

  當然,在香港也有專供觀音的廟宇和露天觀音佛像。例如,香港島西面的大嶼山島,就有個 "觀音寺" ,而在千佛山上,還有個 "東普陀禪院" 。千佛山上最有名的遊覽勝地──三疊泉,在其附近有個建築十分奇特的廟宇,俗稱 "香海慈航" 禪院。

  香港的萬佛寺,建於1921年,寺內四壁供有1.3 萬尊佛像,為香港境內佛像最多的寺院。其中,專供觀音的觀音殿和望海觀音閣,則為該寺的主要建築物。

  在香港著名風景區淺水灣,有一天后花園。在此園內,不但有高達十米的露天觀音像,而在國內的鎮海樓、長壽橋、萬壽亭等處的平台上,還供奉著很多的觀音石雕或木雕像,諸如白衣觀音、楊枝觀音、碼頭觀音等等,造型生動,工藝精細,約有100 餘座,為大陸內地及普陀山所未見。

  在澳門,較為著名的有兩大觀音建築:一為觀音堂,二為觀音像。觀音堂,又稱 "普濟禪院" ,建於明朝末年,為中國古翬飛式的佛教建築,具有中國名山古剎的特色。這是澳門三大禪院中規模最大、歷史最久、建築最為雄偉的一處。據說是意大利的威尼斯人馬可孛羅,他曾在中國研習佛理。

  澳門的露天觀音,又稱 "望海觀音" ,位於澳門的宋玉生公園和何賢公園屬實處的人工島上。該觀音像,造型秀美,巍峨高大,腳踏蓮台,翹首望海,顯示出澳門觀音的慈祥和美麗。

  此外,澳門還有個觀音閣,位於媽閣廟中,也是供奉觀音的佛殿。因傳說中的媽祖為觀音菩薩的女兒,兩者並不矛盾。

  普陀山與港澳台觀音信仰文化

  綜上所述,普陀山與港澳台的觀音信仰,不僅信徒和廟宇眾多,而且香火十分旺盛,並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人文積淀。其中,普陀山,作為中國正宗的觀音道場所在,在兩岸四地中具有祖庭式的核心價值作用。

  以上說明觀音信仰從大陸內地傳播到港澳台等,如有 350多年歷史的、台灣最古老的鹿港龍山寺,其開山始祖為福建泉州苦行僧肇善。該寺的佛像,是從福建晉江安海鄉的龍山寺運去的唐代觀音銅像,彌足珍貴。台北的龍山寺,則為泉州旅台鄉民赴晉江恭請觀音菩薩 "分靈" 赴台而建。至於香港的 "青山禪院" ,建廟時間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為台港澳三地最早創建的佛教廟宇。創始人,則為南朝的印度高僧杯渡禪師。

  再如台灣新竹的竹蓮寺,其觀音神像是從普陀山分靈而來,昔日,每隔十二年,該地鄉人必奉神像回普陀山去 "探親" ,俗稱 "刈香" 。這個信仰即使在兩岸隔絕期間,該地信徒雖不能前來普陀山,但在 "刈香" 期間,仍翹首北望普陀山,企求觀音保佑,仍維持精神上的連繫。

  還有,香港的 "東普陀禪院" 。憑其廟名,就知此廟與普陀山有直接的關聯。若說千佛山的 "香海慈航" 禪院,寺廟的外觀形似普陀山的西方船,船尾有高大莊嚴的觀音塑像,俗稱 "船寺" ,亦與普陀山有關聯。

  上述種種,不僅充分說明了台港澳三地觀音信仰形成歷史之悠久,而且彰顯了普陀山觀音道場對港澳台地區的傳布與影響,其意義十分重大。

  但因地域和歷史之差異,觀音的信仰及其習俗文化,在普陀山與港澳台地區亦有某些差異。例如廟宇的建築風格,大陸內地以及普陀山都是傳統的中式建築,而尤其是台灣,觀音廟宇有中式的,也有鋼筋水泥並充滿現代氣息的建築物,其造型之獨特尤以南投的中台禪寺為著。

  尤為矚目的是台港澳廟宇的屋脊裝飾,雕龍砌鳳,堆金鋪銀,特別的華麗。有許多觀音雕像,習慣於放在露天的台階上,並有一、二尊高大的露天觀音作為地標性建築,而其建立的年代要比普陀山的露天觀音早得多。也許,這是受泰國佛教文化的影響。

  再如信仰的程度。普陀山是觀音道場,觀音菩薩自當是統率島上的最大信仰神。但在台灣,因大陸遷台的居民以福建為多,故而媽祖信仰也十分興旺。香港和澳門,被葡萄牙人和英國人占據多年,是我國宗教信仰多元化地區。尤其是澳門的大三巴、聖老楞教堂等名聲在外,使天主教與觀音及其媽祖信仰,呈三足鼎立之勢。

  但儘管如此,台港澳的觀音信仰與大陸內地及普陀山,一脈相承,習俗相同,觀音菩薩仍為該地區的主要信仰之一。

  現在普陀山與台港澳三地的交流和往來更加頻繁,香火更為興旺。筆者認為,在當前海峽兩岸實現 "大三通" 的有利形勢下,舟山作為大三通的海運通航港口之一,應該抓住這良好機遇,以普陀山觀音信仰為契機,充分發揮普陀山與台港澳觀音信仰的歷史淵源、優勢,以促進海峽兩岸的和平發展並帶動舟山與台港澳三地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作出更大的貢獻。

(金 濤/舟山市)

回第十四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