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胡謅湖州人文,拉雜寫來已湊合了八篇,先後犖犖大者列點了為湖州增光添彩,為書畫界開宗立派的名士大家,如三國時的曹不興;南朝的張僧繇、貝義淵;唐代的釋高閑;宋代燕文貴、錢選;元代的趙孟頫、管道昇、趙子雍、王蒙;明代的趙廉善、吳筠、王繼賢、張淵;清朝的沈宗騫、楊硯、郎葆長、吳溥、吳光熊、顧維、溫純、溫一貞等。暨近百年湖州書畫十大家的吳昌碩、王一亭、金城、沈尹默、諸聞韵、沈邁士、譚建丞、諸樂三、費新我及潘韵等,在書畫藝術史上立下雍容蕩駘的流風典範;教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名家高士,其後更逐代以年序略述了自西楚霸王項羽起,至三國朱然;晉代二王父子(羲之、獻之);南朝沈約、吳均;北朝姚思廉;唐代顏真卿、錢起、張志和、陸羽、孟郊、杜牧;北宋張先、胡瑗、蘇軾;南宋葉夢得、范大成、姜夔、潘季馴;明朝、臧懋循、凌濛初;元代魏耕、胡渭、及清代沈銓、錢江等文才武功上均赫赫顯著的風流人物。

  一代代的湖州人,就是浸 於儒雅的人文淵藪,與其相得益彰的水鄉錦繡所相蘊藉的氛圍中,其綿延千古、鼎盛昌化的流風遺韻、代代相傳的文脈,雖歷歷可尋,然終惜非拙才鈍筆所能述數於萬一。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別號環溪生、環渚等,烏程(今湖州)人,其父為書畫大師沈宗騫的弟子,擅山水。丹旭幼時耳濡目染,喜愛丹青,及長悠遊於浙閩奇山秀水間,與諸多書畫家往還。對山水、花卉、仕女無所不能,其所寫肖像更別具一格,尤於所繪仕女筆法之流暢、清麗、飄逸與眾不同,故有 "費派" 之譽。丹旭對所作《東軒吟社圖》中的廿餘位社員(畫中人物)在吟詠談笑雅敘時,均能抓住群像中各個性格特徵、體態表情,應物象形地一一描繪出精湛細膩、栩栩如生的不同表達,似能從畫中聽出歡笑聲,由圖中走出瀟灑身影,這是他所繪人物畫令人折服的高明之處。

  子苕也能詩詞、工書法,因受家計之累,常流寓於蘇、杭、滬上諸藏書家為清客,以鬻字畫謀生。現存世之作品有《執扇倚秋圖》、《負米圖》、《果園感舊圖》等,並著有《依舊草堂遺稿》乙卷。

  汪曰禎:(1812~1882)字剛木、號謝域、薪甫,烏程人,父延澤,字潤之,工詩,有令名.母趙棻,出名門,博通經史,剛木得力於慈母嚴教,博覽群書,學有根源,清咸豐二年(1832)中舉,旋補會稽(今紹興)教諭,其官俸之半,均用於刻書:有《荔墻叢刻》十六集行世,另並撰有《蓮漪草堂文鈔》《四聲切韻表補正》《玉鑒堂詩存》等。剛木精通醫理,著有《濕熱經緯評》醫書。又精史學、算術、天文、曆法、音韻學,並好填詞,長於推步鉤股之學,為解曆術糾紛,潛心研究歷卅年,編纂成《二十四史月日考》五十卷,《歷代長術》《甲子紀元表》及《古今推步諸術考》等。

  對於桑梓事,曰禎尤為關注盡力,以三年時間,瀏覽二千餘冊史籍、方誌、雜說以至家集、譜牒等,而於咸豐八年冬纂修成南潯的第五本鎮誌四十卷,簡稱《汪誌》,後曾參與修《烏程縣誌》及《湖州府誌》,為方誌學界所推崇。另為恤察農桑蠶婦之苦,及倡導興蠶桑增產值,潛心撰寓《湖蠶述》四卷,以利教農蠶桑。

  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國軍被逐出浙江後,曰楨向閩浙總督左宗棠上陳『善後條程』,左重其才有 "品端學邃,識儀超群" 之褒,委汪襄辦軍務,謝辭不就,但文墨不廢,耄而益勤,光緒八年卒,無嗣,享壽七十一歲。

  張頌賢:(1817~1892)字竹齋,烏程人,祖籍徽州休寧,曾祖張振先,於康熙年間遷居南潯。鴉片戰爭(1842)後,上海辟為五口通商口岸,張氏在南潯、上海分設絲行、絲棧,全力經營輯里湖絲出口外洋,積財豐厚。太平天國作亂(浙江人稱之為「長毛造反」)之十餘年間(1851~1864)江浙沿海動亂頻仍,政治腐敗、鹽政失調、鹽業失控、公鹽無處買,私鹽亂哄抬,鹽民、鹽商、平民百姓同受其害。張頌賢以其經營絲業頭腦與手段,又挾其雄厚財力與豐沛政商人脈,出謀獻策,協調官商,整頓鹽市,本業也自絲綢逐漸轉營鹽業,調度鉅資,大量收購一般認為已失去官鹽 "統銷保障" 的中小盤鹽商,而紛紛拋售的 "引票" (清制、鹽以引為計價單位,已納稅者稱 "引鹽" ,政府計價配發鹽商運銷引鹽的票據,稱為 "引票" )。當時張頌賢因資財雄厚,其所收購或申配到的引鹽權,除佔有浙西大部份外,還佔有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及太倉等富庶地區的大部份。不數載,白花花的食鹽,變成白花花的銀子,財源如滾雪球,張家遂富甲一方。後又經營與鹽有關,以鹽為主原料的醬業和腌臘業。同時也開始進軍通運業、房地產業及典當、錢莊、銀行等服務業與金融業,至光緒中,張頌賢已成為南潯巨富〈四象〉之一(江浙一帶人,將富甲一方的眾多南潯富商,以其財產之多寡,區分為象、牛、狗三等,凡積財白銀在百萬兩以上者為象),其實當時張頌賢已有十二隻象──紋銀一千兩百萬兩,其距富可敵國已不云遠矣!

  俞 樾:(1821~1907)字蔭甫,晚號曲園居士,與唐代孟郊同為德清人,廿四歲中舉、卅歲進士及第,時內閣學士曾國藩賞識其才,覲見文宗授領鎮翰林院,國史館協編。咸豐五年秋出任河南學政,七年秋因以秋闈命題被指為「割裂經文」,遭御史曹澤參劾,革職為民。翌年春南歸居蘇州飲馬橋附近(筆者憶及抗日戰爭勝利後,家父有秋公自忠義救國軍解甲,在姑蘇重執戰前律師舊業,其時江蘇高等法院即在飲馬橋畔,執行世紀大公審──審判汪偽政府的行政院長陳公博、汪精衛之妻陳璧君等大漢奸,家父被主理該案的法界前輩石美瑜召為助理,此一榮譽任務應為後被劃入右派,遠遣川康,冤死異鄉的家父畢生榮耀之一。)

  同治四年(1866)秋,主講蘇州雲間書院,兩年後太平軍陷姑蘇,攜眷出返故里,曾先後主講於湖州龍華書院、長興箬溪書院,及其故鄉德清之清溪書院。後經同榜進士,時任兩江總督李鴻章之推荐復返蘇州主講紫陽書院,並受邀主編《上海縣誌》,七年後受聘返浙,主管杭州浙江書局,精刻子書廿二種,海內稱為善本。晚年在杭州詁經精舍講學長達卅一年。蔭甫一生布衣素食,勤於治學,當年拜在曲園居士門下的濟濟多士如戴望、黃以周、朱一新、袁昶、吳昌碩及章太炎等,據翰林院修編《俞先生行狀》,號「俞樾執教時,兩浙知名人士承聞訓迪,蔚為通材者,不可勝數。」其 "樸學之宗" 聲譽遠播扶桑,故有日本學者慕名渡海而來,在其門下受業。

  曲園老人一生絳帳春風,除在各書院主講外,均勤於治學,在經、子、小學、宗法諸方面成就卓著,通古文假借,並分析其特殊文法與修辭。能詩詞(按:曲老填有《虞美人‧月湖》,描寫杭州西湖 "湖心亭" 夏季深夜月色滿湖的景色云「一輪乍透疏林缺,洗盡人間熱。湖心亭上倚欄桿,便覺瓊樓玉宇在塵寰。樹蔭滿地流萍藻,夜靜光愈皎,天心水面兩相摩,時有銀刀潑刺躍金波。」,以饗讀者)樾老也重視小說戲曲,強調其社會教化功能,暨隆污治化之重要。光緒十年(1882)因傷家國之巨變,有「三大憂論」,即〈中國之號將替〉〈孔子之道將廢〉及〈天地之道將終〉之三憂,可見出老人傷時憂國之苦心。

  俞樾著作等身,其所著各書之總稱曰《春在堂全集》凡五百餘卷,留下甚多學術史、文學史方面令人高山仰止的珍貴資料,其中《古書疑義舉例》乃曲老一生從事學術研究的結晶,聞名於世。其他重要的有《群經評議》《諸子評議》《茶香室叢鈔》等,均博大精深,備受學者重視。

  曲園居士於五十三歲時,始在姑蘇購地營建〈春在堂〉及〈曲園〉屋旁園內疊石鑿地,垂柳翠竹,鵝卵曲徑,均以曲見巧,是姑蘇眾園林中,貴而不富,極負文化氣息的一處,迄今仍開放,為識者喜憑弔賞覽之勝景。〈春在堂〉留有當年集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於一身的北洋大臣李鴻章所題〈德清俞太史著書之廬〉匾額。另蘇州楓橋寒山寺,用於示客的那方張繼的《楓橋夜泊》名詩的石碑,正是曲園老人的法書,而且拓印後,成為寒山寺最暢銷的 "文化創意產品" ,相信很多去過楓橋的讀者,都會買回此一墨寶珍藏。

  劉 鏞:(1825~1889)字貫經,祖籍浙江上虞。康熙初,其遠祖尚賢公遷南潯,在泰安橋下開設小銅匠店營生。貫經發跡後,劉氏家廟神龕中,仍供奉一付小銅匠擔,以示不忘祖上創業維艱,也藉以教育後代子孫守成不易,飲水思源之古訓。

  少年劉鏞跟隨諸父輩,幫人從事絲業交易,先在本鎮某綿綢店當學徒,因待遇太過微薄,又學不到買賣本事,稍長,乃轉到絲行當夥計,漸漸瞭解輯里絲品質誘人,銷路廣暢,利潤可觀等商業優勢,及見習到買辦、老闆們的經營之道,不旋踵盡得絲業經營奧秘。時適清廷鴉片戰爭失敗,中國在馬關條約之辱下,上海也被逼列為通商口岸,日寇及西歐洋人,在上海大肆收購湖絲,南潯、輯里一帶蠶絲出口激增。劉鏞抓準時機,與友人邢賡里合夥開設絲行,獲利甚豐。積夠資財後,獨資經營,且直接與外商交易,既可不受中間剝削,又可獨享厚利,乃在上海設劉貫記絲行,專做國際貿易;在南潯設劉振茂絲行,專責生絲收購,貨源不虞匱乏,外銷通路也暢,就國內絲商言,已是甚具規模,但出口貿易市場絲價貴賤起落,仍大多為洋商所操縱壟斷,風險管控非由自主,乃轉思仿傚同鄉前輩張頌賢做法,轉而經營風險可自行掌控,且利潤頗豐的民生必需物資──鹽業。到蘇北揚州開辦鹽場,成為經營淮鹽的大引商,與張家經營浙鹽有所區隔。自茲日進斗金,因鹽而富,遂擴大經營範圍與性質,在上海、青島、杭州、漢口、常熟等繁榮城市經營房地產,置莊園,購田地。同時亦跨足當舖、錢莊到投資銀行等金融業,擴大其經營版圖與增益其營利收入。辛勤而順遂地經之營之卅五年後,約至光緒中(1890年前後),劉鏞累積的財富已躍居南潯四象之首,達白銀兩千萬兩。刻正在兩岸放映,描寫晉商生財有道,發跡有方的《白銀帝國》看來浙商也是不遑多讓的。

(吳神農/本會秘書長)

回第十四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