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張荔英女士

  被譽為新加坡現代六大先驅畫家之一的張荔英女士,畢生奉獻於教育,尤其對新加坡美術教育,貢獻良多,成績卓著。馬來西亞首相等請她畫像,可知道享譽南洋諸國。她以獨特的美術天賦,深刻體會西方美術的技巧取其精髓,中西合璧高雅清新的畫風,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

  張荔英女士(1906~1993),為國民黨元老張靜江之四千金,湖州南潯鎮人,年幼時立志要當畫家。在南潯讀完小學後,全家遷居上海。張靜江為了滿足她的學習心願,刻意栽培便聘請了一位蘇聯畫家到上海寓所指導其習畫技巧,為她打下繪畫基礎。她高中畢業後,先後到巴黎、紐約等地深造,並畢業於法國的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1930年,年僅廿四歲的張荔英第一次參加了巴黎秋季沙龍,後來她的作品多次入選獨立沙龍及杜勒利沙龍,受到藝評家的高度讚賞。巴黎的〈第如迭波美術館〉第一次收藏亞洲女性張荔英的作品,讓她登上巴黎瑰麗的藝術殿堂,引為轟動。

  繪畫事業如日中天的張荔英,她原本奉行獨身主義者,想把自己一生都獻給繪畫事業。在同個時期結識了比她年長卅一歲的陳友仁(1895~1944年),但經不住陳友仁的 "關愛" 、 "示愛" 和愛的進攻,兩人於1920年共結連理。陳友仁是當時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長,張荔英曾這麼形容夫婿:「從一開始,在巴黎的時候,友仁一直都喜歡繪畫,所以當我告訴他我要學美術,他不驚訝,只說那是好事,他幫得上忙……而且他隨時都願意為我做模特兒擺姿勢,這對畫家是有幫助的。」陳友仁引導她學習塞尚、凡高、畢卡索等畫師的風格和精髓,使其畫藝提高不少。張荔英常按照肖像畫法的傳統,利用暗淡陰沉的色調,逼真寫實地刻畫著愛閱讀,沉思的陳友仁在現實負擔壓力下的不安情緒和頑強心靈,陳友仁在後期的肖像裡,神情更顯無奈有惆然,這或許可反映當時政治、權力和戰爭對他造成的打擊與痛苦,他最終在中國對日抗戰即將勝利之際,於1944年病逝於上海。

  除了為丈夫陳友仁畫肖像,張荔英也以自畫像記錄人生的欣喜悲歡,以及更深層的風雅獨自。其創作於1946年的 "自畫像" ,讓我們一窺畫家的內心世界:張荔英運用簡單的線條、粉色、灰色和褐色系的顏料,勾勒出一張柔和的臉龐,畫面中的她凝神注目(如圖),呈現出莊嚴高貴的印象,也突出一種內省的氛圍。

  以油畫為主要創作媒介的張荔英也經常描繪靜物,並且反復加以鑽研。她的技法常被稱為 "法國式" 的,也被說是 "中國式" 的;據說她一開始就想以西方人看得懂的方式,描繪中國以及中國人的生活。那時法國畫壇流派紛呈,後印象主義、野獸主義及立體主義等大行其道,大師如塞尚、凡高、更高,畢卡索等人的作品普遍展示於美術館、畫廊及沙龍,受到一般年輕人的群起效法及推崇,但根據與她一同參加秋季沙龍開幕典禮的另一位新加坡先驅畫家劉抗的觀察,張荔英不盲目附會時潮,迷失自我,她選擇中西相融,注重傳神,循入後印象派道路。

  1930年後,張荔英在各個旅居之地舉辦畫展。1949年一月十八日,她在美國紐約亞洲學院辦個人畫展,畫作得到 "彩色明亮,畫面開朗,調子溫和,人物肖像繪畫上的靈敏性高,所以生動,富趣味" 之正面評價。1954年她第二次回新加坡學辦畫展後,便定居新加坡,在南洋美專執教27年之久,有擔任該國國慶美展與新加坡藝術協會的藝展作品評選委員。居住在新加坡的幾十年中,張荔英憑著對生命和對人的熱愛及敏銳的觀察力,生動逼真地捕捉本地景象的特徵與人物的神韻,嘗試創造一種能充分描述東南亞個人生活及工作環境的圖像語言。

  張荔英畫過肖像、靜物畫和風景畫,作品均受各方人士的喜愛。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對張荔英的純熟油彩之駕馭能力十分欣賞,慕名請張荔英為自己畫像,並精心收藏了張的三幅作品,此事對南洋各國和西方都影響較大。後她又給新加坡許多名人畫過肖像。其肖像畫、靜物畫和風景畫被收藏於法國、美國、中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博物館和藝術館。

  1982年新加坡政府授予她〈國家文化藝術獎章〉,以表彰她對新加坡藝術的卓越貢獻,和她一生繪畫之成就及對其他各國影響。1993年病逝後,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獲贈畫家大量作品,形成新加坡當今規模最大的張荔英作品收藏。她的部分藝術品被拍賣後,新加坡成立了 "張荔英美術獎學金" 。

(余方德/湖州市)

回第十四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