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這時雷聲響了,從遠處隆隆的響過來。對面的天色也像潑了墨一樣的黑下來,濃雲跟著大雷,就像一隊黑色的惡鬼大踏步從天邊壓下來。…我雖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著頭皮去。──這是爸爸說的,無論發生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做,就闖過去了。」林海音回憶北京童年的名著《城南舊事》,以小女孩英子純真的眼光描寫生的活點滴、人世的悲歡離合,澄澈動人,不僅是林海音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也是最足以代表她的經典之作。

  林海音個性開朗,交遊廣闊,在五○至六○年代,先後擔任《聯合報》聯合副刊主編、創辦《純文學》月刊與出版社,提拔作家不遺餘力,就像文壇永遠的大家長。作家鄭清文便曾說:「如果沒有林海音,台灣文壇會晚個五年、十年。」許多作家如黃春明、林良、林懷民,更念念不忘她時常親自下廚宴請大家的盛情,當時她與先生何凡在台北家的客廳,作家川流不息,被喻為 "台灣半個文壇" 。

  文壇推手經典創作展

  為了紀念這位重要的文壇推手,台灣文學館八月七日起將推出〈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特展〉,展期至明年三月一日。

  林海音熱情、樂天的個性承襲自她的父親,父親林煥文為苗栗人,任教於新埔、頭份公學校,文學名家吳濁流、張漢文都曾是他的學生。林海音出生前,他帶著妻子前往日本發展,1918年在大阪生下林海音,三年後返台,1923年再度舉家遷往北京。

  從五歲至卅歲,林海音在北京度過了她的人生啟蒙歲月,她對於舊時童年的回憶,以及對父親早逝的哀愁等等,都寫入了《城南舊事》一書。她在北京一路自「廠甸師大第一附小」、「春明女中」讀到「北平新聞專科學校」,並受到五四新文學運動的洗禮,中學起開始創作,還曾在《世界畫刊》發表詩作。

  1939年,廿一歲的林海音與她擔任實習記者的《世界日報》的總編輯夏承楹(筆名何凡)相戀而結婚,從此走入夏家四十多口人的龐大家族,並始終將夫家當作自己家一樣。如同她的散文中總是親情滿溢,她描述「窮開心過日子」的家庭故事,也打動許多人的心。

  開啟女性作家新視野

  另一方面,身為新舊時代交接的新女性,她也常將眼中所見的舊時代女性如婢女、姨太太,化為筆下角色,展現她對婚姻、家庭以及女性命運的關懷。

  1948年,林海音與母親、先生和三個幼兒一同回到了久違的台灣故鄉,也開啟她對台灣文學影響深遠的一頁。

  她先在《國語日報》擔任周末副刊主編,1953年受聘為《聯合報》的「聯副」主編,在當時戒嚴高壓的政治氣氛下,主掌聯副十年,將它打造為純文學的殿堂,努力發掘新人,如七等生、林懷民、黃春明等的第一篇文章都是在這裡發表的。她也在當時以外省作家為主流的副刊上,大膽刊登本省作家陳火泉、鄭清文、鍾肇政、鍾理和等人作品,提供這些跨越日治時期、正面臨語言轉換而努力的作家,一個珍貴的發表園地。 這時期林海音同時大量創作、投稿,與琦君、劉枋、林文月等人,開啟台灣女性創作新視野,建立了非閨怨式的抒情傳統。小她六歲的學者、作家齊邦媛曾說,當時大家沿襲舊日習慣稱呼她們 "先生" ,也是正視我們女性的地位。

  見證台灣純文學發展

  六○年代初,由於「聯副」上刊登了一首作家風遲(本名王鳳池)的詩作,被當局質疑為「影射總統無知」,林海音因而低調辭職,作者也被收押。經歷過「船長事件」(因詩中以一位迷航的船長為主角)後,林海音創辦《純文學》月刊延續文學理念,一九六八年成立純文學出版社,成為後繼大地、洪範、爾雅、九歌等五小出版社中的先發和領袖者。

  後來,這幾家以文學性、小資本為主的 "五小" ,見證了台灣文壇的黃金年代,林海音 "不以營利為目的" 的出版理想,更令人動容。林海音大半輩子如家長般照護著台灣文壇,晚年則專注投入兒童文學的翻譯與寫作至2001年逝世為止。她溫厚的個性、對原則的堅持以及那份赤子之心,成了台灣文人心中永遠溫暖的記憶。

(本文轉載自2009.08.02中國時報)

回第十四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