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今人說:「七十小弟弟,八十多來西,九十不稀奇。」這些話相對的說明了:隨著醫療衛生條件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長壽老人已經越來越多。話雖這麼說,但對已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來說,就是達到九十歲的老人,其絕對數還是不多。對百歲老人來講,其人數更是微乎其微,少之又少。即使在百歲老人的隊伍中,絕大多數都是屬於單身的。而原配的夫妻能雙雙活到百歲,則更是鳳毛麟角。罕之又罕。尤其是健康的百歲伉儷,可以說是屬於頂尖人物了。現在,我所要介紹的百歲老人,非但是健健康康的原配夫妻,雙雙年屆百歲。他倆還能自理日常生活,做一些超越常人想像之事。這樣的老人,可以說是百歲頂尖老人中的頂尖人物了。他倆就是鄭學礎和張雅琴。
鄭學礎先生,他是在清朝宣統三年(1911)十二月十四日出生於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高橋街道下浦鄭村的。連同閏月計算,則已屆 "百歲" 了。提起鄭學礎先生,在黃岩乃至台州各縣的蠶桑業界的早輩同仁中,大多數人都曾直接或間接地知道他是聞名遐邇的下浦鄭村進行科學栽桑、養蠶、抽絲的奠基人之一。早在盛唐開元廿五年(公元 737年),就被唐玄宗李隆基譽為詩、書、畫 "鄭虔三絕" ,並被封為廣文館博士的鄭虔先生,後因涉及「安史之亂」被封偽職一事,倖免一死再謫至台州改任司戶參軍。鄭學礎先生,就是他的第49代裔孫。由於他出身於書香兼商業門第,自幼即受家教影響,立志要以〈農桑報國〉為己任。及長,當他〈從浙江省立蠶桑職業學校〉畢業後,即緊隨其兄鄭滔先生(1889~1960),字用柏,號柏存。新《黃岩縣誌》有傳走南闖北,先後在杭州、臨安等地與人合資或獨資創辦過〈萃盛〉和〈大全〉蠶種場。其所育的〈天官牌〉和〈帆船牌〉蠶種,由於質量上乘,在杭(州)、紹(興)一帶頗有名氣。
早年在家鄉時,他兄弟倆就曾在下浦鄭村和城關明因寺舊址(今台一醫門診大樓址)兩處,先後建立起成片的新式模範桑園十餘畝,還購置繅絲車十數台,抽出聲名遠播的〈下浦鄭絲〉,為黃岩日後科學發展蠶桑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廣大的下浦鄭村鄉親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在建國初期的農業合作化高潮時,他兄弟倆又積極向人民政府建言,曾先後在茅畬、前蔣、潮濟、稱歇……等地幫助他們組織起集體化的科學養蠶基地,為黃岩的蠶桑生產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兄弟倆的事跡,至今還為黃岩蠶桑界的從業同仁所津津樂道。
鄭夫人張雅琴,是清宣統二年十月廿五日出生於鄰村鼓嶼(今屬南城街道),長他一歲,今年已達一百高齡。他夫妻倆鶼鰈情深,八十一年如一日。在平日,彼此間都相敬如賓,為鄰里所欽佩。至今,學礎先生伉儷仍然十分健康,血壓均如中年人一樣,只是兩耳重聽。學礎先生本人,非但能像常人一樣,每逢「三、七高橋市日」時,都要步行往返三公里到集市上去購買一些平日愛吃的海鮮和各類小商品回來。在閒暇時,他還會在自家的空地上操勞。它既可打發時間,又能為自己的飯桌增加新鮮蔬菜。更令人驚奇不已的是:一個已屆「百歲」之老人,每天竟然還能不戴眼鏡讀《參考消息》和《錢江晚報》(這兩種報紙,他已經連續訂了廿餘年),已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二十年如一日的老讀者了。平日,他還常向鄰里們進述一些報上所刊登的國內和國際新聞,成為一名義務讀報員。
鄭夫人雅琴女士也非常健康。她每天除邁著已經跌傷過的小腳在家裏烹飪做飯,整理家務之外,還能使用洗衣機來清洗她倆的衣褲。目前,他倆單獨居住在三間舊式的「畚斗樓」裏,生活過得十分安逸。住在同村的子孫們,則常常前來問安。每個月的生活費用都是由子孫們共同提供。學礎老夫婦倆正是在今日的太平盛世中,過著其樂融融的晚年生活。
現在,據他本人透露:等到他老伴百歲生辰(今年十月廿五日)之時,他遠在雲南省昆明市的大女兒鄭瑩芳,還將會提前於九月份返里,與鄭、張兩家的小輩親友一起,準備為他倆舉辦一次 "期頤壽慶、耄耋婚典" 的慶祝會。屆時,也許還會拍攝一幀真正的罕見的 "世紀婚紗" 。當筆者獲此消息時,當即趕撰了一幅賀聯贈送給他倆,作為預慶。
「詩、書、畫,盛世崇唐三博士;」
「採、養、抽,頤農學楚百齡慶。」
當他收下後,竟高興得合不攏嘴。待到他倆百歲壽慶和八十一年婚史慶典之日,我還將送給他倆賀幛一幅。其詞是:期頤雙壽,耄耋婚慶。
學礎和雅琴夫妻倆的長壽秘訣,簡單的講是十六個字:「飲食有度,起居有序,心態平衡、名利淡泊」。仔細的說:他倆老的養生方法也有下列十項,特別一併列出,以分享讀者:
- 晨起一杯水(溫白開水)。
- 起床前先按摩全身,廿餘年不斷。
- 早餐以麥麵為主,中、晚飯居多。
- 每日三千步。
- 葷、素常搭配,海魚天天有。
- 時新鮮水果,求有不求多。
- 晚八時晨四時,起居有規律。
- 平生不吸煙,午餐一盅酒。
- 看報談新聞,寫字撰家譜。
- 名利身外物,不遇也不求。
你若想身體長壽康疆,伉儷恩愛百年,盍興乎效尤,必同受益。
(王觀岳/黃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