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與草鞋,是昔日景寧畲族人民主要穿著的鞋。說起來,既有較久的歷史,又具濃厚的民族風俗文化色彩。
畲族長篇民歌《封金山》中曾唱道:「身著自製麻布衣,腳下無鞋著木屐」。上世紀三十年代沈作乾的《括蒼畬族民調查記》中對畲家的鞋著記載是:「富者著繡屐,藍布襪;貧者或草履,或竟有跣腳」。而昔日之畲族,富者是極少的,故而「著繡屐」者實是鳳毛麟角,而廣大畲民,只能是穿草鞋,甚至赤腳。《景寧縣誌》載:古時的畲族婦女,就是「跣腳椎結」。
畲族木屐,造型很簡單,是用約半寸厚的木板(或木段),劈成鞋底形,前端和後跟突出兩塊較凸的部分,有的則劈鑿成兩個齒狀,以增強摩擦力,減少滑腳。前端,中心點打一個小洞,後跟兩邊各打一個小洞,用一條細繩(棕繩或麻繩)穿往前端小洞分成兩股繫牢後跟的小洞,穿著時把腳的姆指和食指夾住前端的繩,即可行走。走時會「咯達咯達」作響,故而,畲族亦稱木屐為「騎馬鞋」。
在景寧畲族畬民除了帶穿木屐外,還帶穿草鞋,而草鞋有單帶草鞋和雙帶草鞋之別,原料皆用稻草,亦有用山麻皮或添加細布條摻合稻草打製的。編打草鞋有一架凳式的「編草鞋架」,面上有竹釘或木齒,供固定編打草鞋底的麻繩,亦有「草鞋耙」和擂棍,供把添打的草束催擂緊密。亦有人不用草鞋架而在長條凳前端上成鑿一洞塞上木樹編打草鞋的,單帶鞋可謂畲族的獨特手藝,用一根細繩維繫草鞋的周邊四耳,不用束縛一隻手即可穿著,極簡易方便。雙帶草鞋為昔日農村穿的草鞋,在草鞋前端的「鼻」處有兩股草繩(或另穿上細繩),穿過前左右兩端「耳」,交叉後穿過後跟的固定繩處,往回至腳背打上活結。此類草鞋較堅固,穿舊後又可翻過來再穿。
據考畲族姑娘作新娘行嫁時也穿草鞋,這草鞋編打的特別精緻,並在草鞋的「四耳」旁繫上四枚銅錢,新娘在行走時,銅錢鏘鏘作響,相傳可辟邪紅色穢迎來吉祥。這行嫁的特製草鞋,要請福壽雙全的人編打。
木屐和草鞋,不僅貫穿著畲家日常生活中的「行」,還相融於畲族民俗與民間文學中。如畲族的婚禮儀式中,就有「脫草鞋」的程序,這程序原為請翻山越嶺而來送彩禮迎親的赤郎等人脫去草鞋,用熱水洗腳換上布鞋,再吃點心,而今因為早已毋需「脫草鞋」了,則成了請赤郎等人吃點心的專用名詞。
如今,著木屐穿草鞋皆已成為歷史,畲族同胞今日所著的鞋,早已從木屐和草鞋轉為布鞋、力士鞋、解放鞋、塑料鞋,也有人穿上當前流行的旅遊鞋和款式新穎的皮鞋了。
在景寧畲鄉,每年「縣慶」或「畲鄉三月三」慶典活動,多家畲族風情旅遊商店裏,供應製作精細的木屐、草鞋和花鞋或為紀念、懷舊的旅遊商品。
(毛榮耀/景寧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