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依太湖的江南水鄉,在一片水氣濛濛的農田桑陌間,每隔一里左右就會有一座橋。兜、濱、港、漾像打碎了的鏡子映著陽光,座座大小高矮不一的橋,聯結著蛛網般的水流。河是一支笛,鄉鎮人家沿河而居,熙熙攘攘,彷彿吹奏著抑揚頓挫的生活;橋是兩岸的紐帶,是每個節拍的間歇。橋欣賞著百姓的日子,百姓欣賞著橋的風景。
橋最初叫梁。可能是巨石或古樹倒在了山澗上,人從下面看上去像房屋的樑架在空中。《說文》云: "橋,樑也" 。水浮於水,把木連結起來就是浮橋。古人每年十月水枯時作 "孟冬之月謹關樑" 的話計。把樑改稱橋是在秦代。《史記 • 秦本記》云: "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河橋" ,到漢代,全國都把為了通達架成的建築都叫做橋,在文字上橋樑並用。
橋,通也。這一通,便發展成一門橋樑專業和橋的文化。古人心目中最同情牛郎織女被銀河阻斷不能相會,就想像每年七月初七之夜,請喜鵲幫忙搭個鵲橋,這也許就是中國人性化的情人節的出典吧。古人看到天上的彩虹,想到或許有另一世界的忙碌繁榮。今天把通到西藏高原的公路鐵路也喻為一條彩虹了,於是人間天上都有了不同材質,不同形狀的橋。
橋承載著不可磨滅的文化歷史:八仙中的張果老騎驢過了趙州橋;日本侵略者發難於蘆溝橋;許仙白素貞遇雨借傘於西湖斷橋……橋也表現著人民的智慧,貴州的侗橋、雲南的藤橋、泰緬的廊橋,就是我們湖州的潘公橋、潮音橋、儀鳳橋都有一段故事。你不妨去讀讀南潯、雙林、菱湖等等大小環橋上的對聯,無不謳歌津水流派和建橋的功能。雖然橋身大小高低長短各異,形式上精雕細鏤與簡便拙樸不同,但在功能上絕對對百姓功德無量。
水鄉的人們離不開橋。橋洞映照在靜靜的水面,像一輪明月。明月幽幽照古今,幾家歡樂幾家愁。夏天的橋上坐滿了乘風涼的人,蒲扇中又搖出了許多天上地上,悲歡離合的故事。夜深了,歡笑與嘆息都撒在了冰涼的橋板上;橋洞也像一面湖州特產的銅鏡,船行一程便洞穿了一面鏡子,夜航船上的燈火和趕路人的鼾聲,突如而來又悠然而去,不知明日何處是兒家。橋洞石縫裏的魚鱉蟹鰍們正在歡度著它們的蜜月,繁衍著他們的子孫。橋呵,承載著鬧猛與冷清,化作一面面鏡子鑒古照今。
橋的文化內涵不斷擴大,有許許多多不是橋的橋,在天天搭建或拆毀。例如,初戀的男女並肩而行,彼此小指頭相互一勾便是一座心靈之橋;在手機上發幾個文字又是一座電波的橋;一頁報刊傳達著四面八方的各類信息,予人關注並利用,這也是橋。海峽兩岸四地同胞往來也是民族團結之橋。做官的實在也是橋,上旨下達,下情上呈,協助督辦糾葛或解決阻礙的環節是他們的職責。不管什麼橋,一旦變成危橋,百姓就把它拆掉。
橋的外觀或橫空出世氣派恢宏,或臥波水上清秀婉麗,或如玉帶或似長虹。古今中外動人的故事發生在橋上的很多,有彈火橫飛,也有清風帆影;有生死離別也有夜月鍾魚。希望天下所有的橋都屹立,國泰民安,通達四方。
(寇丹/湖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