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屬於浙江文化名城之一,歷代人文薈萃,尤以南朝時為最。譚正璧《中國文學大辭典》中稱,此一時期,吳興郡知名文人,佔全國文學家總數的4.8%;而且上古至清末文學家中湖州人也佔了2.8%。舉凡詩歌,駢文、小說本暨報告(導)文學諸領域,均有湖地人士作品傳世。
唐代顧況所撰《湖州刺史廳壁記》謂「 "漢唐" 以來,簪冠之勝,敵天下三分之一,吳興自東晉為善地,號為山水清遠,其民足於蓬蓮之利,寡求而不爭。」尤其自宋室南渡六朝士大夫之過江者,樂其山水,吳興遂為大郡,人文益更蔚然。
臧懋循(1550~1620)明 • 長興人,字晉叔,號顧渚山人,博學強記,七歲通曉《五經》。明萬曆八年(1581)進士,次年出任湖北荊州府學教授,兩年後自夷陸(今宜昌市)知縣,升任南京國子監博士,時與名士同遊六朝遺跡,與《牡丹亭》作者湯顯祖等友善,常命題賦詩言志,風雅一時。在明代文壇頗負盛譽,與吳稼登、吳夢暘、茅維並稱〈吳興四才子〉。再兩年,因攜帶妾童出城遊樂,被罷官。萬曆廿四年,與族人合資重修家鄉之鼎甲橋,迄今四百餘年,橋和石刻之標誌銘記,猶尚完好。
晉叔致仕返鄉後,鑒於長城湖地一帶文化發達,戲曲盛行,乃生編印雜劇之念,遂不遠千里,不惜工本到處蒐集散佚之元曲、詩詞文稿。萬曆四十一年,已逾花甲之人,仍賈餘勇赴河南遠道訪書。在郎陵(今確山)覓得陳耀文編輯之《天中記》《學圃萱蘇》書稿;又在開封借得周王府所藏《荊釵記》秘本;再繞道湖北麻城,在前兵部尚書之孫劉承禧處,借到數百種宮廷御戲監的元人雜劇抄本,喜不自勝,運返家鄉。頃注心力,自選、自編、自刻、自印,親理發行,成為我國最早具有代表性的私人出版商,終於高齡六十有七時,編成《元曲選》百卷、圖乙卷,及《玉茗堂四夢》《校正左本荊釵記》《政定曇花記》《古詩所》《唐詩所》暨彈詞《仙遊樂》《夢遊錄》和《金陵社集》(在任京官時與同好名士結「金陵詩社」相互唱和之作。)等都三百萬字,為現存總數最多之元曲總集,可謂集元曲之大成,自著有《負苞堂集》《文選補註》等。
淩濛初(1580~1644)明 • 字玄房、元方,號初成 稚成,別號即空觀主人,生於同朝一鎮出過六位尚書的烏程(今湖州)的晟舍鎮。曾三次參加鄉試均未中舉,乃棄舉入仕之途,而專心著作。明崇禎四年(1631),以副貢授上海縣丞,署海防事。對清理鹽場積弊積功。後升任徐州通判,主管治河。明末淮徐兵備道何騰蛟慕其才幹,邀入幕下,時闖王李自成已擁眾百萬 所向披糜。濛初進獻《剿寇十策》以抗闖王,七年李自成於在襄陽稱〈新順王〉後,率兵攻打房村,濛初寡不敵眾,幾乎與崇禎帝(思宗朱由儉)自縊北京煤山前後,在房村嘔血而亡。
淩氏本為刻書名家,尤以所創之套色刻印,而與同屬湖州之閔氏齊名於世。
濛初著作甚豐,其與明末馮夢龍所輯 "三言" (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齊石所編著之「二拍」(即《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是繼馮著三言以後影響最大的擬話本小說集。並作有《識英雄紅拂莽擇配》(即《北紅拂》《虬髯翁正本抉餘園》(即《虬髯翁》)及《宋元明鬧元宵》《穴地報仇》等十餘部戲曲劇本,暨《譚曲雜劄》和《南音三籟》等在中國戲曲理論寶庫中佔有一席之地的戲曲理論著作。此外尚有《聖門傳註嫡冢》《言詩翼》《詩經人物考》《左傳合鯖》及《東坡禪喜集》等十餘種作品。
即空觀主人尚刻有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如《西廂記》《琵琶記》《紅拂記》《虬髯客傳》《孟浩然詩集》《王摩詰詩集》《孟東野集》及《東坡書傳》等二十多種,技藝精湛。有雙色、多色套印本。是我國最早創多色套印雕版印刷者,也推展了我國中世紀印刷術的一大躍進。
濛初刻書有成,著作等身,但其名世的《二拍無題詩》,卻僅有 "本將此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兩句傳世。
魏 耕(1614~1662)原名璧,字楚白,歸安(今湖州)人,明末諸生。清朝立,耕不就滿清功名,遷居湖州別鮮山,改名 "耕" 又名 "蘇" 字白衣,別號雪竇居士,築〈息賢堂〉讀書。卅三歲時,明遺室潞王在杭州招募蘇、湖等州兵馬勤王,耕聞訊投效,駐於湖州,負責策劃軍機。同年(清順治二年)六月,清兵克杭州潞王降,湖州知府出亡,推官馮汝縉獻城降清。耕急邀湖屬各縣諸生數百人,率領潰散於太湖一帶之兵勇,奪回湖州城,弒馮逆。明降將左某領兵攻入湖州,反清勢力兵少糧乏,又無外援,遂棄家結詩社,號召反清義士,秘密賡續抗清活動。事泄,多位義士遭捕殺,耕等為結合 "反清復明" 力量,乃派使者遠赴福建,致書仍擁有重兵的鄭成功,謂:「長江航行甚平易,若吹南風三日,可突入京口,牽引舟師,直入長江,而襲取南京。」鄭氏依計於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引軍自崇明溯江而上直撲金陵,南京幾下,惜鄭用兵失誤,功敗垂成,退守廈門。(按兩年後,鄭成功移師廈門,進兵台灣,逐退侵略者荷蘭,寶島重入華夏版圖。惜乎迨後清政不修,積弱難振,而於甲午之戰敗後,又被日寇侵佔,再入夷狼之手。)
反清兵敗南京後,魏耕即攜眷南遷山陰(今紹興)避居,在清廷偵騎四出緝追兩年後,康熙元年(1662)被捕,被處以極刑。死後初葬杭州之南屏山,後遷靈隱寺,有佛光持護忠魂。
胡 渭(1633~1714)德清人氏,初名渭生,字朏明,晚年號東樵。年十五為縣學生,入太學,專窮經義,尤精輿地之學。康熙廿九年(1690年)尚書徐乾學延朏明,偕顧祖禹、閻學璩等同修《大清一統誌》。卅六年胡渭撰成《禹貢錐指》廿卷、圖四十七幅。並於漢唐以來,河道遷徒之跡,考證甚詳。《四庫全書總目評稱:「宋以來…註《禹貢》者數十家,精核典贍,此為冠矣。」梁啟超也謂:「《尚書》中的單篇,最複雜的是《禹貢》,胡朏明著《禹貢錐指》是為清代研究古地理之首。」其中《導河》一章,博考精思,對後世研究黃河河道變遷頗有價值。又著《易圖明辨》證明河圖洛書名太極之學,皆為後世道流依託之作。年逾古稀的胡渭仍筆耕不綴。康熙南巡時,曾御書 "耆年篤學" 四字賜之。實康乾盛世時文人的莫大榮耀。
沈 銓(1682~約1760)字衡之,號南苹,德清人。少時家貧,隨父學紙紮冥奠用品。弱冠始專心繪畫,自茲以此為生。並開創其絢爛輝煌的藝壇光芒,照耀於神州、東瀛兩岸。
南苹先生之畫遠師宋代董家畫派,近承明代呂紀,工緻精麗,賦色濃艷,極盡構染之巧,畫求寫實,畫風嚴謹工細,造型正確生動,迥異於當時的文人畫。雍正九年(1731)應日本天皇之聘,攜弟子鄭培、高鈞等東渡扶桑,傳授畫藝,一時學者如雲。日本甚多畫家探究沈銓畫法、摹傚畫風,形成〈南苹派寫生畫〉並被推為 "舶來畫家第一人" 。日本江戶時代之 "長崎花鳥寫生畫派" 即在其影響下形成。三年後返國,作品仍常受日人推崇,而流入日本。
沈氏傳世作品甚多,所作《五倫圖》《松鹿圖》《蜂猴圖》《柳蔭驚禽》《雪中遊息圖》《秋花狸奴圖》及《梅花綬帶圖》《盤桃雙雉圖》等無不生動有致,充分顯示其深厚的寫生功力。尤其繪於七八高齡時的《雙鶴圖》構圖飽滿,筆力勁健老辣,被譽為晚年精品。兩岸故宮,均藏有南苹墨寶。
錢 江(約1800~1853)字沛然,秋平、東平,號曉峰,人稱 "長興奇士" 。少年讀書,穎悟出群,自幼能文,但屢試不第。其人生性豪放不羈,易使酒負氣,好談經世之略,尤喜兵書。對天下險厄之處,反複揣摩,雖科場受挫,然仍懷愛國之心,時欲獻其識具。
清 • 道光廿一年(1841)十月,英軍入侵浙江定海,宣宗帝(愛新覺羅旻寧)侄奕經,被授為楊威將軍抗英。錢江以報國有門,請為幕賓。錢氏對奕經耽於山水,疏忽軍務上書斥勸,因而賈禍繫獄。次年流寓粵之羊城,欲投效敢於焚燬英人毒害中國之鴉片兩百萬斤之欽差大臣林則徐,不意元撫公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之壓力下,被譖革職,已遣戎新疆,投效未果。
錢江留粵,知清廷在原應有勝算之狀況下,竟簽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廣州群眾激憤,錢乃與何大庚共同起革《全粵義士義民公檄》,聯合紳民,號召義兵攻打焚燒英商館,並要求當局抗英。廣東督撫憚於英船堅炮利之淫威,緝捕錢江,充軍新疆。鬼使神差,江又得在大漠絲路相晤心儀已久的林則徐(號元撫),錢江執弟子禮甚謹,佐林治理今吐魯番迄哈蜜地區水利,建 "坎兒井" 四十九處,闢地九千餘頃,戈壁灘邊自茲綠樹成蔭。林、錢二氏因治水嘉惠人民有功,特赦返回中土。一個半世紀後筆者有幸在廣東之旅時造訪廣州之〈林則徐紀念館〉,見有一門臼炮,鑄有 "艋舺營" 三字,未識是否當年清兵中有台灣兵組成之部隊 (蓋台北市有地名艋舺即今萬華) 後又得於偕妻作〈絲路之旅〉時,一窺坎兒井真貌,一享哈蜜林蔭,和葡萄美酒。
咸豐三年(1853)刑部侍朗雷以誠,奉派前往楊州江北大營督辦軍務,錢江及時往投。時鎮壓太平軍的江北大營兵力單薄,糧餉匱乏。錢江為策謀,時江淮豪紳聞錢江在雷軍中,咸來歸附,募得兵勇三千。錢並助雷創辦〈厘捐〉對行商坐賈(居者設局,行者設卡)課稅,不旋踵得餉銀數十萬。江北大營諸師倚雷為〈長城〉雷則視錢如〈仲父〉。錢江自恃功高,常對雷出言不遜,借酒使氣,甚至傲慢斥雷。復經忌錢功高者之挑唆,雷以「謀不軌罪」上報朝廷斬首,(一說錢未被弒,係隱退家鄉,終老長興)。
錢江於戎馬倥傯中,仍時提筆為文,著有《錢東平集》輯有《六朝雜咏》等。
(吳神農/本會祕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