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江山" 是一個非常大氣、十分美好的名詞,江山多嬌、江山社稷、江山如畫等與江山連綴的好詞好語甚多。江山市五十萬市民無不以擁有 "江山" 這一市名而自豪。然而,江山市名是怎麼來的,江山這一好詞緣何幸運地落在浙西之隅,成為縣名呢?這一問題一直無人考證。為此,本人翻閱了《江山市志》、《舊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書古籍,作了初步考證。現撰此文,旨在拋磚引玉,以期更多的有識之士來共同探析。

  據(1990年二月《江山市誌》)載:「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分信安縣南川置須江縣,以城南有須江得名。隶越州總管府屬衢州」;「五代 • 吳越國寶正六年(931年),須江縣易名江山縣。」由此可知,江山之邑名最早為 "須江" ,是吳越國寶正六年才易名 "江山" 的。然而,吳越國王錢鏐又緣何在寶正六年為須江縣易名,且易為江山,是一時興緻,還是別有緣由?

  在此,暫且先考究一下 "江山" 一詞的本義及其引申義。《現代漢語詞典》(1978年版)載:「【江山】江河和山嶺,多用來指國家或國家的政權。」經查閱相關資料, "江山" 之詞早在三國兩晉時期就引申為國家或國家的政權。《晉書 • 王導傳》:「周凱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山之異。』」,此江山即指國家疆土,江山之異即疆土易主,山河變色;唐 • 陳熙晉《駱侍禦傳》:「萬里煙波,舉目有江山之恨。」,此「江山之恨」也指的是祖國淪亡敵手的仇恨。可見,到了晚唐宋初的五代十國時期, "江山" 之義已經泛指 "國家或國家政權" 。可想而知,吳越國王錢鏐不可能隨隨便便將已經是國家或國家政權的代名詞--江山作為一縣之名。

  從史料可知,唐朝末期,各路諸侯紛紛登台競逐。唐乾寧三年(西元896年)錢鏐滅董昌部,唐天復二年(西元902年)封錢鏐為越王,後唐同光元年(西元923年)又冊封錢鏐為吳越國國王。吳越國最強盛時,占地十州,其範圍包括今之浙江省十一個地市的全部與江蘇省的蘇州、福建省的福州。而與吳越國毗鄰的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則由王潮、王審知兄弟所創建。唐乾寧四年封王審知為琅琊王,後梁開平三年(西元909年)封王審知為閩王。彼時,吳越國與閩國相互爭地盤,混戰不斷,就達閩國國都福州,也曾是吳越國之領地。《江山市誌》記載,西元878午九月,黃巢起義軍開山伐道,經仙霞嶺入閩。可見,那時,仙霞嶺已經是由浙入閩之咽喉,仙霞關已成為兵家必爭的重要關隘,須江縣成為吳越國、閩國競相爭奪的軍事要地,可以說:「得須江縣就如得江山,保住須江就保住江山社稷」。

  史書記載,吳越國、閩國的始創者錢鏐、王審知,均足賢明之王。作為江南雄藩之主吳越國王錢鏐,奉行〈保境安民〉的國策,修建杭城、築固海塘、疏浚西湖,是〈人間天堂〉杭州、蘇州的奠基人。而閩王王審知自從其兄王潮手上接過軍政大權之後,則為政以德,興利除弊,深得民心,使當時的東南蠻荒之地變成〈海濱鄒魯〉,後人稱之為〈開閩王〉、〈開閩第一〉。就是這樣兩位傑出英明的諸侯王,各自〈保境衛疆〉之心相當強烈,相互之間最懼的就是對方的入侵。

  吳越國寶正六年,錢鏐八十大壽,也是錢鏐去世的前一年。錢鏐自知在世之日不多,其所慮的是如何保住吳越國,尤其是恐遭毗鄰閩國的入侵,他所能想到的是須江縣這瑰寶地尤其不可喪失,便下旨改 "須江縣" 為 "江山縣" ,意在提醒繼任者永遠不可喪失〈江山〉這一要地。

  上述觀點,史書並無明確記載,故名之為一說。

(胡漢民/江山市)

回第十二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