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來,地處東海之濱的浙江省寧波市從資源小市不斷向經濟大市遞進,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成為國內最具發展活力的城來一,鑄就了獨特的 "寧波實力" 和 "寧波活力" 。從1978年到2007年來經濟總量從20億元飛躍到3433億元,財政收入從5億增加到724億元;外向型經濟表現更是不俗,年均增長30%,去年實現進口總額565億美元,居省級城市第三位。
三十年來,寧波以占全省10%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20%的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綜合競爭力躋身全國十強,所轄縣(市)全部跨入全國百強行列,基本確立了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的地位。
港城互動協調發展
"以港興城,以城促港" 是港口城市發展演變的普遍規律。港口是寧波城市最鮮明的特色、最寶貴的資源,也是寧波現代化建設最大的比較優勢所在。寧波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充分挖掘和發揮港口功能,積極夯實城市發展基礎,將港口的開發、開放與城市的興盛繁榮有機地聯繫和整合在一起,實現了城市與港口的互利互動,協調發展。
隨著港口的開發開放,寧波由交通末端逐步轉變為我國沿海大通道的重要交通樞紐,城市綜合性交通體系不斷發展,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現代港口所具有的資源配置中心的功能,帶動了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運行,支撐了寧波產業的發展。以石化、能源、造紙、鋼鐵、修造船、汽配為代表的臨港工業群迅速崛起,工業發展的水平不斷提高,成為寧波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基礎。
與港口發展相關的倉儲、運輸、物流、加工、貿易、金融、代理、信息、口岸服務等產業不斷發展,促使寧波城市功能不斷提升。在港口龍頭作用的發揮下,寧波城市布局跳出〈三江口〉形成了組團式發展的現代化港口城市架構。同時,隨著寧波城市地位和功能的提升,為港口的進一步開發開放提供了堅實的平臺。
內外聯動開放發展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寧波進軍國際市場而不依賴國際市場,始終堅持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相結合,著力用好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主動參與國際國內經濟競爭與合作,實現區域內外聯動合作,積極構建 "立足寧波、依托浙江、服務長三角、輻射中西部、對接國內外" 的大開放格局。
寧波通過開放發展,把區域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一方面,借助上海的經濟地位,商業通道直接進入國際產業大循環和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利用發達的現代交通和信息網絡融入國內產業循環和國內市場。
寧波堅持實施 "開放帶動戰略" ,積極引進來、走出去,逐步擴大開放領域,提高開放質量;堅持山海協作,拓展經濟腹地,加大產業合作與互動,加大與國內其他地區的合作交流。在積極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引進資本、人才的同時,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
驅動多元發展
改革,其實定調整產權和利益關係,變革所有制關係,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寧波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特徵出發,充分發掘自身特殊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改革開放的先發優勢,堅持國有、集體、個私、外資和股份制 "多輪驅動" 。通過招商引資、興辦鄉鎮企業、吸納國家投資項目、建設要素市場、推進鄉鎮企業改制、深化國有及集體企業產權和勞動用工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不斷完善創業和發展環境,激發群眾自主改革、自擔風險、自我發展、自強不息的創業創新精神,形成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活力進發的生動局面。
寧波經濟總量跨越百億用了十年,跨越千億用十一年,從一千億到二千億用了五年,從二千億再到三千億只用了三年。當前,寧波的發展處於新的歷史起點上。浙江省委常委,寧波市委書記巴音朝魯說「寧波的發展需要進一步繼往開來,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需要以世界先進城市為標杆,學習追趕世界先進城市,創造寧波新的輝煌。」
(許攝華/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