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東、西苕溪蜿蜒流經浙江省的整個湖州。其中東苕溪主流南苕溪發源于臨安天目山的平頂山大煤塢,經余杭的瓶窯鎮後入境。西苕溪主流西溪發源于安吉縣姚村獅子山北麓的大沿坑底;支流南溪源出安吉縣章村鄉龍王山,與西溪匯合而成西苕溪。東、西二苕的流域面積在全市總面積6000餘平方公里中占了4500多平方公里。而東、西苕溪是在湖州匯合後歸入太湖的,所以也因此而別稱湖州為 "苕城" 、 "苕霅" (因另有霅害溪)、 "苕上" 、 "霅上" 。

  東、西苕溪貫穿於整部湖州歷史,流淌在山川與文化之中,繁衍生息了這裏的人民,哺育了悠久厚重的湖州文明。

上古先民的繁衍地

  2002年10月和2004年10月,是兩個揭開塵封久遠的湖州遠古舊石器文化大幕的日子。省考古專家先是考古調查了安吉、長興二縣31處舊古器文化遺物地點,並試掘了安吉西苕溪東岸的〈溪龍舊石器遺址〉,再是正式發掘安吉〈上馬坎舊石器遺址〉。從而顯示:古人類至少在80萬年以前已經在西苕溪流域聚居。這裏是東西苕溪的腹地,氣候宜人,雨水豐沛,我們的遠古先民就在苕流兩岸繁衍生息,過著採集和狩獵的生活。東、西苕溪是湖州古人類起源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河流,是孕育湖州文明的重要區域。

  標誌苕溪流域6000至4000年前上古人類生存活動狀況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和3000多年前商周人類生存活動狀況的遺址多達80多處,在廣袤的東、西苕溪流域,星星點點的,把湖州地區史前文明的發展脈絡連綴了起來。

  從安吉溪龍、上馬坎舊石器遺址算起,東西苕溪流域從 "舊石器文化" 到 "新石器文化" 再到 "商周文化" 乃至 "春秋戰國時期文化" ,是一個連綿不斷的發展過程。以今天的湖州城為中心,上古人類的遺址覆蓋了整個東、西苕溪流經的湖川地區,這就折射出湖州這個 "文化之邦" 文明歷史的悠久和廣博。

  據此,我們可以聯想到唐宋文獻記載的五帝中的第二帝〈顓頊〉的墳墓在湖州城南衡山,堯帝、舜帝也有遺跡在境,如漢代司馬遷的《史記 • 五帝本紀》就記載: "舜耕曆山,漁雷澤" ,雷澤就是太湖中大、小雷山間的水域。

  大禹是肯定在湖州治過水的,不然《夏書》的開篇《禹貢》就不會有大禹治水使 "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的話了。三江是婁江、東江、松江,都在太湖東南岸;震澤即太湖。大禹的父親鯀也是治水英雄,說他從天上偷了 "息壤" 下來替人民治平洪水。所謂 "息壤" 就是太湖之濱肥沃而乾濕相宜的宜桑之土。夏禹時代的〈防風國〉就在今天湖州德清縣三合鄉的封、禺二山之間。史傳防風國王漆氏,是百越民族的創世神,他既是夏禹時代生活在這裏的部落酋長,又是在這裏治理洪水的英雄。《國語》中說防風氏所守 "封嵎之山" ,就是《山海經》所稱顓頊的葬處〈附禺之山〉,即封、禺之山。今湖州城西南13公里妙西鎮的杼山,是夏後巡杼狩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湖州城南的衡山與武康封、禺二山距離較近,又都在東苕溪兩岸。苕溪與湖州史前文明史的內聯就是這樣緊密!

歷史文化的搖籃

  歷史總是在苕溪兩岸演繹著豐富多采的地方文明--

  位於湖州城南東苕溪西的〈下菰城〉,本是春秋時吳國的屯兵城池,後來在戰國後期接著上演了湖州第一齣行政建置的史劇,那就是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在這裏設置了菰城縣。菰城不僅 "重城屹然,工役甚固" ,而且又 "起青樓延連十里,西接黃浦" 。黃浦是流經今湖州城西南妙西鎮杼山東麓的妙西港,可見當時菰城縣城的規模之大。

  這一楚國的〈菰城縣〉,成為了湖州行政建置之始。直至秦亡漢興之際,〈烏程縣〉治才往北遷到了楚霸王項羽在秦末所建的項王城。菰城作為縣治,繁華興盛延續了約30個春秋。後來之所以稱作〈下菰城〉,抑或因地理位置在 "吳墟" 西南,在項王城之南,蓋古人以北為上也。

  〈項王城〉地處東、西苕溪合流的北面,臨霅溪而建。它是如今湖州城的始,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步發展成為著名的江南重鎮、歷史名城。

  地處安吉西苕溪西的安城西北九龍山腳下,有湖州歷史上第一個郡級建置〈鄣郡〉的遺址古城。古城既是古鄣郡的郡治,又是縣城。鄣郡在秦二世時所立,其範圍大致包括今安徽省的江東地區和浙江省天目山、江蘇省茅山以西廣大地區。

  西苕溪的西溪與南溪匯合處的安吉縣皈山鄉孝源村有郭孝山,是古代儒家文化經典之一《二十四孝》中郭巨的原發地與葬處。

  東西苕溪一路滋育了兩岸的文明。西苕溪流經的孝豐、安城、遞鋪、梅溪等都是歷史悠久,人文深厚的古鎮;東苕溪流域內的乾元、武康、洛舍、新市、菱湖、東林、善璉、含山、練市、雙林、南潯、織里等古鎮,人文先被,至今人文故跡未泯。 "舞出前溪" 、 "吳羌學市" 、 "吳王送女" 等美麗故事流傳了一代又一代。

山水清遠的善地

  東、西苕溪流域內眾山送青,明漪環碧,因而人文薈萃,踵事增華,文明代作。宋代蘇東坡當時說的 "吳興自東晉為善地,號為山水清遠" ,不僅是說湖州地方的富饒,同時盛讚湖州景物的清麗。就東西苕溪整個流域而言,西南部及西邊多蒼山竹海,銀瀑碧水縈迴其間,東、西兩苕與長興水系在東部平原散作千港萬湖,形成密集的河網、湖群,天目山脈尾閭的青山翠峰在岸相映,構成這一地區特有的秀麗勝景,所謂 "水逶迤而清深,山連屬而秀拔" ,即所謂 "山水清遠" 。

  青山綠水鐘靈毓秀,歷朝以來深厚的人文澤被至今山川精靈猶在,人文故跡未泯。楚霸王項羽遺跡可數,鮑照、柳惲、顏真卿、張志和、李賀、杜牧、李商隱、黃庭堅、蘇軾、秦觀、陸游、姜夔、趙孟頫、文徵明、鄭板橋等歷代名人均曾流連於苕溪流域的風光漪麗處。其間山川蒼秀,風景奇勝。莫干山是享譽中外的〈清涼世界〉避暑聖地;龍王山為天目山最高峰,更是著名的植物王國。湖州城四圍的蒼弁、道場、金蓋、西塞、峴山、顧渚、碧岩諸山,峰巒蒼潤,蒼秀疊翠,各具風姿。州之東有歷史文化名鎮--南潯古鎮,州之南有山水生態風光集勝地安吉,州之西有長興的唐代貢茶院、活化石楊子鱷自然保護區、灰岩保護區 "金頂子" ,及十里銀杏長廊諸勝……

  東西苕溪蜿蜒全境,交流於湖城,達於太湖。其中東苕溪一路入定安門(南門)為霅溪,一路與西苕溪在城西合流後分作兩股,一為龍溪,一為漕瀆(俗你苕溪)。過去,苕、霅二水在城中與許多支港、湖漾連成回環,自古譽為 "水雲鄉" 、 "極樂國" 、 "水晶宮" 。居民自古瀕水而居,尤其南街、東街之間,有縣河、月河漾、浮霞墩、貴涇浦、月河、蓮花莊、橫塘、旱瀆等水交織,從而形成為歷代稱道的 "水晶宮" 格局,這就定唐 • 開成三年(838)湖州劉史楊漢公《題郡城樓》詩中描繪的情形: "吳興城闕水雲中,畫舫青簾處處通。溪上玉樓樓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宮。" 而今,蒼弁北峙,群山環列,苕霅漫流,秀氣可掬的餘韻還在。

  元代文學家戴表元的詩: "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的詩,正好給流淌在苕霅山水間悠久文明的音符,唱出了清越的和聲。

(湖州市誌辦公室提供)

回第十二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