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深圳乘坐飛機前往義烏開始,就有點卡夫卡的感覺。機上有不少外國乘客,他們不是印度人,就是中東人,偶然還有一些歐美旅客,似乎更像是國際航線,而不是飛往內地浙江省的義烏市,一個人口僅一百多萬的縣級市。
到達機場時,迎面一塊斗大的廣告看板,上面除了各式各樣的小商品圖片之外,還有大概只有聯合國的印刷品才具備的各國語言,包括從右到左的阿拉伯文字。這一切都彷彿在提醒:義烏是一個很國際化的中國小城市。
為了製作節目而在義烏蹲點了好幾個月的北京中央電視台記者說,今年是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政策的三十周年,央視將攝製一個特輯,義烏是其中一個重點報導對象。他說:「義烏沒有中央政策的扶持,不像深圳或上海,它只是一個從夾縫中找到出路的城市。」
這個地方不像其他內地城市,不標榜高科技生產,也不以多少家國際五百強企業落腳作為招徠,義烏之所以能夠從夾縫中打出,吸引了一百八十個國家的人民落地,就是靠它的小商品市場。
在義烏,人人掛在嘴邊的「市場」,不是一般菜市場,也不是國際股票金融市場,而是經營面積達二六○萬平方米、匯集了四十三個行業,堪稱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費品市場,一個「永不落幕的展覽會」。這個市場為義烏帶來了空前蓬勃的經濟活動,根據當地人民銀行統計,至今年六月底,義烏的外幣存款餘額達到九七七.三五億元,存貸總量甚至與青海省或寧夏省不遑多讓。
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組委會宣傳部的樓麗君,指著市場裏面一間又一間九平方米的鋪面說,如果每一家鋪面你停留三分鐘,每天八個小時,每星期五天,你需要幾個月才能看完所有的店鋪。店鋪的商品非常專精,有飾品、瓷器、日常用品、仿製花卉、工藝裝飾等,應有盡有。
曾出任義烏台商協會會長多年的張吉雄說,1991年他第一次到義烏參觀針織市場,發現義烏的物流非常發達,貨運站道路暢通甚至有去西藏的,因此他決定1993年在義烏開設尼龍紗襪子工廠,當年連馬路都到不了的工業區,今天已是義烏的鬧區,光是地皮的價格,就翻了幾翻。張吉雄生產的襪子,今天仍然堅持採用從台灣進口的尼龍紗原料,成本稍貴但品質有保證。
張吉雄自己在小商品市場設有鋪面,他還為台商在市場裏面爭取了一個台商中心,可惜由於商品類型不夠集中,有些台商做家具的,有些經銷手工藝品的,達不到小商品市場競爭的效果。
不過,另一個從事飾品經銷的台商蔡英男表示,如果你要看的是中、低檔次小商品,義烏肯定是一個最包羅萬象的市場,「你只需要看幾個小時,就可以裝滿三個貨櫃」。他說,義烏的小商品市場因此最適合中東和中南美洲人民的消費胃口,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國家的人民很多都乾脆在義烏落腳。
義烏市委宣傳部長潘文鋒說,目前有來自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一萬多名外商常住義烏,而且義烏市是全國首個、也是唯一由公安部授權辦理外國人簽證和居留許可的縣級城市。他說,去年第三季度義烏新增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已接近五百家,總數達到一千三百多家,成為全國外商常駐機構最多的縣級市。不只如此,潘文鋒說,市政府還鼓勵外國人為義烏建設作貢獻,在全國首開外來職工參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選舉和擔任人民陪審員的先河。
義烏的群星小學是浙江省特准招收外國人小孩的學校之一,最高峰的時候,學校一共有一百四十多個中東學生,其中又以伊拉克學生居多,也有部分來自美洲,他們一般都與本地學生相處融洽。為了尊重中東的宗教和文化,義烏市四年前在用地極為緊張的情況下,投資八十多萬元,建造了一座可容納數千人舉行節日齋戒的清真寺。
在義烏的商務區街頭,一到傍晚,一家家清真料理店烤的羊肉,肉香四溢,不遠的印度餐廳也不示弱,傳出陣陣濃郁的咖喱香味,當然還少不了巴西烤肉店的烤雞味道。坐在對街路邊攤的鹵水鴨頭店啃著鴨頭,看著外國廚子們忙個不停,如此的異國情調,你還以為到了紐約市的格林威治村呢。
(本文轉載自2008.10.3中國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