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840年六月,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清軍武器落後,朝廷腐敗,指揮不當,雖頑強抵抗,仍節節敗退。英軍一路北上,攻佔舟山、鎮海、寧波等地後,迅速佔據了吳淞,直逼南京,情勢十分危急。清廷向全國各地調兵應戰,當調令傳到了四川嘉誠(今阿壩州)汶川縣三江鄉土司索衍的手中,索衍立即決定派瓦寺土司守備哈克裏,會同大金土司千總阿木穰等人,率藏軍2000人,急赴東南沿海保家衛國。軍隊在松潘集結,經過三個月的長途跋涉,抵達浙江寧波,參加了寧波奪城戰、招寶山威遠城抗擊戰和慈溪縣城保衛戰。這支藏族遠征軍大多血灑疆場。他們為國捐軀,馬革裹屍,辮子剪下送回故鄉。哈克裏等是汶川三江鄉人,就在三江修建了一座〈辮子墳〉,如今還在。這是 160多年前的一段民族防禦保衛家園的血淚史。從史實可以說明:其一是民族團結、漢藏一家,共赴國難;其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揚。狹義言,汶川人有恩於浙江。
今年五月十二日,突如其來的汶川大地震,震級之高,震區之大,震災中生命傷亡之多,財產損失之巨,都屬歷史所罕見。中央領導決策英明,總理溫家寶立即親飛汶川災區進行搶救。關山路斷人未斷,十萬子弟兵及其他救災人員,兼程趕赴抗震前沿,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全國億萬人民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同胞以及遍佈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眾志成城,均踴躍捐輸,積極投入抗震救災。世界各地人民也都伸出援手,紛紛慷慨捐助。糧食、藥品、帳篷、活動板房以及各類衣服、食品,源源不斷迅速運送災區,到達災民手中。幾天時間,政府撥款、各地各部門捐款已達數百億,甚至各地血庫也已飽和,援助物資堆積如山,無不體現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與世界人民的相互關愛。
汶川大地震給我們帶來了巨大傷痛,也使全民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胡總書記錦濤在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時曾指出:“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在患難時體現出的同胞之愛,手足之情,格外珍貴。這不僅是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共克時艱的精神力量,也將成為兩岸同胞相互扶持,攜手合作,共同開創兩岸關係美好未來的強大動力”。
華夏子孫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是無窮的,其匯聚力量亦可無堅不摧,還會有什麼困難能阻擋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嗎?
(夏競人/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