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提到一命、二運、三風水、四讀書、五積德,若將命字拆解,可解讀為一個「人」,「一」生中要不斷地「叩」謝,除了要感激父母生育之恩,且要懂得珍惜和創造生命的價值。然世事多變,生命有限,而慾望卻又無窮,我們汲汲忙碌於塵世中,唯有不斷創造有利於自己的周命,求得心裡和身體的健康,方可勾勒出遠大的理想及願景。
一項針對29~50歲上班族之退休意願抽樣調查顯示,國人最希望的退休年齡在55~60歲,而退休後最希望做的工作是雲遊四海,而最大的痛苦,是退休金嚴重不足,至於該如何籌措退休金,近八成比例都認為委託專家,做好財務規劃,而且時間越早越好。
現實環境中,我們看到的是景氣不佳,產業競爭激烈,失業率高(時見三多:空計程車多、攤販多、遊民多),人口老化,單親教養嚴重,尤其小家庭制所造成的老年照顧問題,不只是家庭負擔,也反應出生產人口比例的減少,影響正常的社會結構至鉅,尤其台灣高齡人口(超過65歲)已達12%,(其中男性平均達75歲、女性更達82歲),而我們的安老環境和服務品質與先進國家的協助之家,照料之家相比,尚有一段落差,值此新政府甫上任,如何擘劃一攸關全民的社會福利制度,更是一項艱鉅挑戰。
退休金來源替代率仍低
據統計一個完整的退休計劃其退休金的主要來源有: 1. 社會福利-勞工保險老年給付。 2. 企業退休制度-企業退休勞動基準法退休給付,勞工退休金條例。 3. 國民年金-尚未開辦。 4. 個人儲蓄-商業保險、基金、股票。 5. 子女奉養-個人情況不同。
就上述1、2項而言,即目前經常被用來衡量國人退休後經濟獨立自主的標準如下:
退休後每月所得 所得替代率=─────── 退休前每月收入
例:陳先生退休前收入每月5萬元,退休後所得替代率為70%,則退休後每月所得為50,000×70%=35,000元。
基於先進國家之所得替代率約在65~70%間,可維持退休前生活水準,而我國目前勞保老年給付和勞退新制所產生的所得替代率僅占40%左右,不足部分,有賴政府以國民年金或其他福利補助。
勞保年金、國民年金變數仍多
近日朝野均針對勞工保險條例之修正案,有關勞保年金的給付提出加碼動作,但因採計年資、所得替代率、及費率問題等,多所爭議,故本修正案,仍處審議狀態,其詳細內容仍待正式通過後再檢視,唯據悉在新制勞保年金實施後,才初次加保的勞工,就必須適用新制規定。也就是請領勞保老年給付金,除年齡滿60歲外,還須年資滿15年若未滿15年,只能領一次金。而目前符合退休勞工,仍得依勞保條例第58條辦理。
其內容為被保險人合於以下規定之一者,可請領老年給付: 一、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一年,年滿六十歲或女性被保險人年滿五十五歲退職者。 二、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15年,年滿五十五歲退職者。 三、同一投保單位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二十五年退職者。 四、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二十五年,年滿五十歲退職者。 五、擔任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具有危險、堅強體力等特殊性質之工作合計滿五年,年滿五十五歲退職者,被保險人已領取老年給付者,不得再行參加勞工保險。至於依勞工退休金條例所採行退休,係採行確定提撥制,目前多採新制,由雇主於平時為勞工提存退休金或保險費,以個人退休金專戶制(個人帳戶制)為主,年金保險制為輔。其優點在於避免企業經營之不確定感,讓每一位勞工都領得到退休金,促成公平的就業機會。
強制退休延長未必是好事
由於五月初,勞工強制退休年齡從現行60歲延後至65歲,此一法定退休年齡的延後,勢必一併延後勞保,勞工退休金等法定退休給付的請領時間,不過勞工實際退休年齡的提前已成趨勢,據主計處統計,89─95年間,上班族平均退休年齡提前1.3歲,約在55歲上下,可以預見,未來勞工退出職場到請領退休金恐出現空窗期,在國民年金效益尚未顯現下,勢必得透過其他理財工具求取保障,因此能保障「活太久」的年金險,尤其是變額型年金更成為近年來的熱門險種,下表僅供參考:
各類型年金險領取方式 |
年金名稱 |
給付特性 |
適用族群 |
固定型年金 |
每次領取金額固定 |
不想有任何風險的退休規劃族群 |
利變型年金 |
按每期年金單位價值變動 |
希望「能抵抗通膨」的退休族群 |
變額型年金 |
隨投資標的之淨值而變動 |
適合更積極的退休族群 |
|
資料來源/安聯人壽 |
結 論
美國曾經有一份學術調查,針對100位出社會的25歲年輕人,到65歲退休後的經濟狀況,其中29人已死亡,12人已破產,49人要靠政府救濟、子女奉養、他人借貸或社會福利資助來過日子,5人仍在努力工作,4人終於可以不要繼續工作,只有剩下一人實現退休前就致富的理想。
該調查也許未必符合國內現況,但想必差距也不大,至少據所悉,國內請領勞保老年給付之勞工,在五年後,約有86%之比例,該筆退休金已所剩無幾,面對社會變遷,產業外移,中年失業、轉業困難,終身僱用已遙不可及,想要能夠提前退休,除不斷提升自己有被利用的價值外,似乎還得加強謀生技能,諸如對理財、投資、資產配置,風險控管作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陳鴻書/花旗銀行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