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豳風》是《詩經·國風》中的篇章。分《七月》、《鴟鴞》、《東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共7篇27章203句,記? 了豳地物產風光,歷史演變過程。豳字是漢字中較早的字,古豳地是周人祖先活動的地區,是中華農耕文化的發祥地。陝西涇水北岸曾收集到一塊屬於半坡文化的彩陶片,上面刻著豳字形狀,說明豳地的起源和豳字的古老。黃金來先生《華夏文明的源頭》一文中也介紹, "豳處涇汃流域,是古顓頊之墟,帝嚳駐蹕之邑。" 華夏族即中華民族,就是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中夏" 的繁衍聯盟,融合發展起來的。真正的華夏民族統一,是在軒轅黃帝、炎帝神農和 "九黎" 蚩尤的大聯盟之後的顓頊、帝嚳時代的豳地。

   "豳" 作為農耕文明的光輝標誌,歷代封建王朝,都以珍重 "豳風" 和《豳風圖》來表示敬重農業,遵守傳統。《名畫記》載:晉明帝有《豳風圖》;唐名畫家閻立本畫有《豳風圖》;《元史•高宜傳》說:英宗時,塔失不花以《豳風圖》呈進;《宣德實錄》說:上閱趙孟頫《豳風圖》,遂賦長律一章;《經義考》也載:吳寬曰林子奐作《豳風圖》,每幅都篆詩于後,學士解公(即解縉,明初書法名家)又疏而總題之;《明史輯略》載:宋濂上《豳風圖》,皇太子覽而善之;又載高宗純皇帝有馬和之《豳風圖》;石渠寶閣舊藏有《豳風圖》。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南宋馬和之和元人林子奐兩卷。

  馬和之(錢塘今杭州人,高宗紹興年進士,官至工部侍郎,或說畫院待詔。擅畫人物、佛像、山水,用柳葉描,人物畫仿吳道子,行筆飄逸,著色輕淡,務去華藻,人稱 "小吳生" )絹本《豳風圖》設色,縱25.7cm,橫55.7cm。每段畫前書《豳風》原文。圖中人物形象生動,衣紋用蘭葉描,筆法流暢瀟灑,設色清麗古雅,在諸本毛詩圖中,亦屬精作。此卷無款印,傳說為宋高宗趙構書。但在《伐柯》篇內 "構" 字因避高宗諱而缺一筆,說明該書可能為畫院高手代筆。此圖大約在元代初年被分割為兩卷,僅《破斧》篇為趙孟俯收藏,明末董其昌誤認為是趙孟俯補圖。清乾隆年間兩捲入內府,合璧裝成一卷,並將董其昌、高士奇跋移往後幅。卷首有清高宗弘曆禦書 "葦龠餘風" 四字,尾紙除董其昌、項元汴等三則題記外,尚有乾隆禦題一則,鈐明項元汴、清高士奇、梁清標及乾隆、嘉慶、宣統內府藏印多方。

  林子奐(字卷阿,號日圃,能詩文,善畫山水、人物、花鳥和走獸等,筆墨瀟灑,蒼勁秀潤,其傳世作品甚為少見的)《豳風圖》手卷由五部分組成,縱向均為26.5釐米,橫寬不等,分別名為 "七月流火" 、 "鴟鴞" 、 "既破我斧" 、 "伐柯如何" 以及 "九罭之魚鱒魴" ,描繪了《詩經•豳風》中部分章節內容,在每部分畫面的左側均用小篆寫有《詩經》中對應的文字內容。有解縉、張肯、周傅、申時行、凝遠等人題跋,卷首處有乾隆皇帝御筆書寫的 "王業始基" 四字,從右至左鈐有 "石渠寶笈" 、 "乾隆御覽之寶" 等璽。末代皇帝溥儀曾以賞賜其弟溥傑之名,將《豳風圖》等一千多件歷代書畫從北京故宮運往天津,再轉運至長春。日本投降後,《豳風圖》由一位偽滿軍人帶回吉林家鄉,由其老母保存,壓在箱底20多年無人過問。 "文革" 期間交與天津的親戚收存。後又從天津取回了《豳風圖》,轉交給嫁往南方的女兒經手出售。此手卷在流傳過程中,被人複製,以致後來的美國、加拿大、香港、北京等地的拍賣市場出現了好幾卷《豳風圖》贗品。

  定海的《豳風圖》和《豳風圖》詩又是如何來歷呢?據筆者所得1818年古代朝鮮舉人崔鬥燦在海上遇險,漂流至定海,根據親身經歷所著日記《江海乘槎錄》卷二記載:

   "(五月)十四日,晴。將發,日已暮矣。余在江次,縣主沈公使吏邀見。至則吳申浦在座,手致粉紙一軸,即《豳風圖》也。仍曆敘東土題詠,大意皆頌公勸農之勤也。要餘唱酬,時日已曛黑,舟方艤待,詩思甚忙,索筆立就,作八絕句以贈之。"

  那是崔鬥燦一行離開定海之際,定海縣主沈泰派人邀見,邀崔鬥燦以一軸《豳風圖》為題,賦詩一篇,崔鬥燦的八絕如下:
  我本三韓老措大,篝燈早讀循吏篇。
  河南吳公真第一,朱邑龔逐同比肩。
  今年漂到定海縣,秧針出水綠芊芊。
  男聲欣欣女顏悅,甘雨時降公私田。
  公堂有圖畫耕織,稷劉淳風千古傳。
  明公治政自有本,不比俗吏徒嗜錢。
  漢吏書中悃愊著,周公詩上場圍連。
  餘波又及漂流客,日日公館月奉捐。

   "老措大" 即老年寒士。詩中的 "稷劉" ,即指周人的始祖後稷與其十余世孫公劉。後稷及其子孫世襲農師一職,公劉受不了夏桀暴政迫害(夏桀廢農桑,撤掉公劉的農師職任),率族人來到了豳地。開發土地給了他發揮聰明才智和專長的機會,使豳地很快成為農業的先進地區。根據《詩經•公劉》篇記載,公劉 "弓矢斯張、干戈戚揚" 地進軍豳地,開拓創業,還 "涉渭為亂,取礪取鍛" 進行冶鐵,在此基礎上他 "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 "乃覯于京" , "於豳斯館" ,建立了都城-豳邑。同時,公劉開闢的豳地也成為中國傳統思想道德的策源地與孕育地。公劉及其後世立國於豳,其治國思想,可歸結為以民為本、以政養民、以德治國、以仁律己、以行致功、以和徠遠、以 "九德" 教、以 "六戒" 勸、以身作則等九條。

  崔鬥燦作為朝鮮詩人,能根據《豳風圖》索筆立就八絕,並在詩歌中以稷劉之風讚譽沈泰在定海的清明風化之治和勤政興農的貢獻(在定海的有關志書中,沈泰確為嘉慶期間清廉有政績的定海縣官),除了為報答沈泰的救濟之恩外,也顯示了他深厚的漢文化底韻。

(孫和軍/定海)

回第八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