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一)慈湖溯源

  魚戲慈湖水,鳥鳴師古亭。這兩句詩,不僅稱讚了慈湖風光的秀麗清幽,而且賦予了鐘靈毓秀的人文精神。

  〈慈湖〉在寧波江北慈城;慈城地處東海之濱,姚江之畔,距寧波市中心十六公里,面積為102.57平方公里。這座〈江南古鎮〉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她的文明起源可上溯到遠古時期。

  〈河姆渡遺址〉的發掘,表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與河姆渡文化同一時期的遺址,在慈城地區發掘很多,僅以慈湖來說吧:1986年在慈湖北岸〈烏龜山遺址〉試掘結果表明,其上層為〈良渚文化〉,下層為河姆渡文化,距今已七千多年的歷史了。

  史記:「周元王三年(公元前四七三)越王勾踐城勾餘。」這是慈城最早出現的行政區域名稱。始於夏朝少康封庶子無餘建越國時,析無餘兩字在越境內設勾無、勾餘而出名。春秋戰國越王勾踐在勾餘境內設立過勾餘城,因而勾餘之名沿用時間很長。

  至唐開元二十六年設慈溪縣,以縣城建此取名 "慈城" 。經過2400多年的歷史沉澱,慈城是一塊人傑地靈的沃土,人才輩出的噴泉。自唐宋至明清,慈城一帶出進士519人,素有 "鼎甲相望,進士輩出,舉人比肩,秀才盈城" 之譽。

  慈城沿著慈溪的宗系當然姓 "慈" ,典出於東漢董孝子事:相傳原縣城(嵊山渡)的東北隅有一條溪流,水味甘冽,有個叫董黯(漢代著名儒學家董仲舒的六世孫)的人,每天到這裡汲水供奉老母,並築室溪旁,艱辛所至,母病竟癒……日子一久,不但董黯成了出名的孝子,連這條溪水也終於被人們取下一個溫順善良的名字--〈慈溪〉(俗稱「董孝子溪」)。

  到了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時,一位叫齊瀚的浙東採訪史,在調整浙東部分州縣建制時,把句章故地劃為一個縣,為了揚董黯的孝道。奏置「慈溪縣」,歸明州管轄。這裡需提及一個問題:為什麼董孝子廟和墳在寧波呢?那是因為原寧波包括現鎮海、鄞縣、奉化全部和余姚東部一大片土地,屬句章管轄,以後在鄞縣(寧波)建明州郡,反過來句章屬鄞縣管轄。說是當時郡府出了一個逆子,懲辦時為了有效地進行對比教育,「唐崔殷特建〈董孝子〉祠於郡太守治所城南(今寧波南門外苗圃)。

  慈湖──慈城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她係人造湖。說起〈慈湖〉其名,乃因人而稱。開始是唐玄宗開元年間,慈溪第一任縣令房琯(後唐肅宗時任宰相、大詩人杜甫的摯友),為灌溉農田,也是為了紀念湖旁吳相闞澤(字德潤)的業績,特闢此湖,故稱〈闞湖〉或〈德潤湖〉。有詩為證:
  北郭僧家本相家,赤鳥彈指已年賒。
  舊環屋外群山橫,迤邐湖旁一徑斜。
  闞公山繞闞公湖,舍色年猶記『赤鳥』。
  寂寂山寺霜葉裏,水禽飛上石浮屠。

  那麼以後為什麼又改稱叫〈慈湖〉呢?乃亦因人而稱。到了南宋,這裡又出了一位著名的學者,名叫楊簡,築室湖旁,宣講心學,聽眾如織,名聲大振,世稱楊簡為〈慈湖先生〉,後人為紀念一代大儒,遂改名為〈慈湖〉。

  湖中築堤建亭,始於北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當時為了去普濟寺的香客方便行走,在湖中築堤貫通南北,形成湖分東西,堤上築亭,亭名〈清音〉。大觀二年(1108)更名〈涵碧〉。

  宋景定五年(1264),縣令金昌年疏浚築堤。元代詩人翁傳心盛讚其勝事曰:
  好山四面繞青螺,十頃慈湖勝事多。
  房相門前花似錦,楊公祠下水如羅。
  人從碧玉壺中立,鳥向青銅鏡裏過。
  買盡江南霜白紙,品題不了欲如何?

  到清代,慈湖中貫長堤上又建過亭。此亭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慈溪縣令胡觀瀾恤民浚湖,工竣後建亭於湖堤上,又將〈涵碧〉更名為〈師古亭〉,該亭也有二百多年歷史了。顧名思義,它效「師」那些「古人」呢?當然最主要的是為敬仰宋代大儒〈慈湖先生〉楊文元公千古表率的師道教澤。

  亭雖屢屢修葺,然經二百餘年來風雨侵蝕,柱折基沉,亭駕傾斜,簾椽朽腐……1946年又修亭時,因原匾遺失,由當地人書法家錢罕題寫。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撥款修理;文革時錢書遭毀,改稱「東風亭」;1984年,承慈湖中學校友王欣康先生緬懷桑梓投資重修。次年竣工,由寧波書畫院院長邑人凌近仁先生重寫《師古亭》舊稱。古亭復新,湖山增色。亭邊垂柳成行,亭前牌門聳立,粼粼水波,景影相眸。遊人不禁駐足瞻仰,嘆為壯觀。

  其亭石柱上刻有兩聯。亭北石柱聯: "錦城環抱峰頭翠,鏡水平分澗底清。"
  亭南石柱聯 "三圍秀色從中起,一片冰心望里放。"

  慈城三面環山,有天然的好屏障,這兩副對聯把慈城的城美、湖美和山水景色盡括無遺!

師古亭

(二)慈湖先生

  正當人們不禁駐足瞻仰,嘆為壯觀的導候:不僅對慈湖風光不勝讚嘆,而且自然而然地激起對慈湖先生的緬懷之情。

  慈湖先生楊簡(1146~1226)字敬仲,號文元。故居名〈南園〉,即今慈城華家巷一帶。孝宗乾道年間進士,初官浙江;富陽主薄。理學家陸九淵路富陽,與楊簡相會,兩人一見如故,問答甚相投機,遂定為師生之交,為陸九淵入室四弟子之一。據說當時還得陸九淵的朋友兼「論敵」--理學大師朱熹的賞識。

  嗣後楊簡又出任溫州知府。一到任,首先布告禁止娼妓,尊重賢士,郡縣官尉有違法者亦追究,紀律嚴明。有個當地土豪建造第宅,障礙官河。楊簡親往查看後,當日即令拆除,全城百姓為之歡詠,遂名此河為〈楊公河〉。自此,當地興學訓士以之為楷模,民呼〈楊父〉。

  後楊簡又在紹興等地為官,頗有政績。理宗即位,進楊簡為寶謨閣直學士,賜金帶、詔入見,但他屢次以病退辭。

  來明州後,與群儒在城區設館講學:楊簡主講於碧沚(芳草洲)袁燮主講於竹嶼,他倆與舒璘、沈煥並稱為〈甬上四先生〉。楊簡在月湖宣講的是:繼承後的《陸九淵心學》。在《慈湖詩傳》中表明了他的觀點:「人心本善,本正,人心即道,故曰道心。」意思是說,人性,本性善,本性正,因而要注重神秘的內心體驗,與「天地萬物,通為一體。」……因而聽講者絡繹不絕,浙東學風於是大盛,影響及於南宋以後,形成當時國內的重要儒家思想派別以陸(九淵)學的中心之一。

  楊簡門人中的佼佼者:有鄞縣人史彌遠,官至南宋右丞相,史氏家族為南宋望族,門庭顯赫,有〈一門三丞相,四世兩封王〉〈滿朝文武,半出史門〉之稱。

  另一門人桂萬榮,字夢協。慶元二年進士,慈城人。為傳播楊學,在城東建起〈石坡書院〉。

  楊簡對水色瀲艷的慈湖,情有獨鍾。寫有《慈湖撫琴行》、《慈湖》、等多篇慈湖詩作,七十七歲那年,他寫的《丁亥春偶成》,景物如畫,意境深幽,表明他的心跡,是一曲靈魂的音樂,人稱是慈湖先生慈湖的佳作:
  天造慈湖迥出塵,無冬無夏只長春。
  四山桃李圍新錦,一邑風光讓絕倫。
  澗水檐房談妙理,山禽柳外說天真。
  杏壇無限難傳意,付與憑欄寓目人。

  慈湖先生楊簡,著有《慈湖詩傳》、《慈湖遺書》、《楊氏易傳》等。卒,謚楊文元公。

  後人為了傳播他的學說,於元至正二十四年(1287),在他的故宅創辦了以楊簡號命名的《慈湖書院》歷時五年建成。由南宋學者、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的慶元路(寧波)人王應麟寫記;並由本地人南宋寶祐年進士黃翔龍書寫。從此,四方學者踵接影從,書院名聲大振……

桃園慈湖

  〈慈湖書院〉設東西兩所,有新老之分:楊簡原築室於談妙澗旁,因此稱〈談妙書屋〉,北屋是慈湖先生真正的 "傳道授理" 談妙之處。北屋經明清修復。可惜於1989年因未鑒定為文物「失誤」而被拆除,拆後隱壁內碑文現露:有張孝子碑、孫孝子碑、慈湖書院記等碑文。(據慈湖中學李武綱老師回憶,這些石碑均移送文管會統一放置),證明確係〈慈湖書院〉原址,但為時已晚,悔之莫及,這是老慈湖書院。據考,楊公歿後,在此建祠作奉祀;新〈慈湖書院〉是指宋度宗咸淳(1271)年間於普濟寺東側分建的。(注:新老不以時間,以新老宅為由)兩處故地都在慈湖中學校園內。

  〈慈湖書院〉在浙江教育史上享有地位。據《慈溪光緒志》記載:當時除寧波慈城外,在溫州平樂縣長樂坊,紹興嵊縣北門內,都設有〈慈湖書院〉,均係慈湖先生楊簡作宰時的講學地。這正是:先生足跡溫紹寧,書院話舊譜新聲。

(三)慈湖精神

  當你踏上師古亭,望湖中西邊,有一座長滿蘆葦和雜草的「小山」。其實它是一座「水上墳」。湖水上漲時,這墳也隨之上升,湖水下降時,這墳也隨之下降,但總是露出一個墳頭。這裡流傳著一個〈拗孟公〉的民間故事:

  之所以叫他拗孟公,是因為他格特別「拗」:夏天烈日當空,父親叫他到樹蔭下乘涼,他偏到地中央晒太陽;冬天下雪結冰,父親叫他多穿些衣服,他卻脫去棉襖在雪地裡凍僵手足;父親叫他去砍柴禾,他卻上山種樹,回來空空兩手;一天,父親抓了一簍魚回來,叫他到街上去賣,他卻又去買了一簍,一簍變成了兩簍!父親氣極了,臨死時對他說:「我死後就把我埋到水中去吧!」原以為兒子一定根據他的逆向思維把他埋到高地上。想不到拗孟公這回不拗了。完全遵照父親的遺囑,把父親葬到湖西的水中央!

  這位民間藝人創造了多元素性格的人物,寄托人們對生活多元化的追求,也是對當時社會倒行逆施的宣泄!顯然也受到慈湖先生「心學」中的哲學思想影響。

  史水淙淙流長,慈湖精神垂青。

  受慈湖先生思想精神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寧波教育。這種思想的形成,有一個承上啟下的過程。上溯〈德潤書堂〉。德潤即前曾提及的三國吳太子太傅、都鄉侯闞澤,家居慈溪縣東北一里。寧波學者周冠明根據闞澤釋褐出仕的經歷和史上對他居宅的記載,認為是道地的句(讀gou)章人。闞澤少年時代,在闞峰下勤耕苦讀,追師論講,由是顯名。當時就有人把他比作西漢楊雄、董仲舒。建安五年(200),孫權 "招延俊秀,聘求名士" ,地方官就舉他為 "孝廉" ,孫權任他為錢塘長。孫權稱帝時,任闞澤為侍中書令,加待中,進拜太子太傅。有膽識,而且知識豐富口才好。《吳書》中說他簡直就是一部活辭書。闞澤晚年信佛,他不僅說服孫權也信佛,在建康(南京)首建〈建初寺〉,而且自己也在赤鳥二年(290)捨獻自己在慈城的住宅建〈普濟寺〉。後又利用寺院設書屋,招弟子,宣講他的性理之學…延至唐大中二年(848),慈溪縣令李楚臣復立之時,始稱〈德潤院〉。書院屢興屢廢,於北宋為最後建築,才定名為〈德潤書院〉。至明時趙文華曾重修。書院在清乾隆年間遷至「學宮」(即孔廟),嘉慶二十年(1815),又遷至小東門處(清道山下)。

  信崇理學心學的楊簡,原非慈城人,卻將屋舍建在〈德潤書堂〉的旁邊,決非偶然之事,他是懷有對闞澤的一片敬慕之心--見賢思齊。

  闞澤於民,德潤桑梓。一直來,〈德潤書堂〉對〈慈湖書院〉影響很大,既有師承關係,又是競爭對象。史載:明清時,兩院事業,頗為興旺,弟子中舉人、進士的數以百計。《縣志卷二十》載:〈德潤書院〉明選舉舉人六百名,選舉進士二百二十名;清選舉舉人四百五十名,選舉進士九十二名。〈慈湖書院〉急起直追,結果旗鼓相當。故當時有 "滿朝朱紫貴,盡是慈城人" 之謂。清乾隆時知縣戴椿的一段話,道出了闞澤書院對後學者的深刻影響:

  戴云:「富潤屋,德潤身,士人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蓋將澡身浴德,置已於古大儒之列,以樹不朽焉。」

  可見,〈德潤書院〉和〈慈湖書院〉的教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慈湖思想精神中,凝聚有德潤的性理之學。

  慈湖精神,源泉流長。上承德潤之學,下啟賢達之人。

  據《慈湖縣志》載:元末明初心學家趙偕,字子永,人稱〈寶峰先生〉,宋宗室,入元不仕。為人敦實,不事矯飾欲設帳受徒,有所作為。一日,他讀《慈湖先生遺書》,不禁感慨萬分說:「道在是矣!」於是在離城西一里的大寶山麓,創辦〈寶峰書院〉,明確地表示辦學的宗旨是:「再傳慈湖先生楊簡之學」。於是招徠了許多有識之士。連時任慶元路慈溪縣令的陳麟(文昭),也禮賢下士,拜寶峰先生為師,恭謙求教,互學互勉,根據慈湖先生的理念,共同制訂《論治縣規條有十》:

  「愿聞過。採公論,謹禮節、彰善、癉戀……杜妄告。謹勾銷。」見寶峰先生《治縣權宜為邑宰陳文昭談》

桃園慈湖

  這可以說是慈溪精神的一次實踐活動,也是趙寶峰先生將慈湖精神再發展的成果。

  再者,在寶峰先生的弟子中,出類拔萃的有:《琵琶記》作者高明(則誠)的「幾回欲挽銀河水,好與蒼生洗汗顏」。(《游寶積寺》)「如此江山行足樂,莫將塵土污儒冠。」(《送朱子昭赴都》)的創作理念;《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所表現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他個性化人性化的人物描寫;江南大儒桂彥良為晉王製作的《萬世太平十二策》等,諸弟子的成就,雖都得益於趙寶峰先生的教育和薰染,但分明這裡也閃躒著〈慈湖精神〉的思想光輝,或說是受慈湖先生「人心本善,人心本正,人心道心,天人一體」思想精神的間接影響。

  慈湖精神,代代相傳。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隨著新學之風,慈湖書院改稱為〈慈湖中學堂〉,然而闞、楊、趙三家理學心學的流傳,以及傳統所凝聚起的慈湖精神仍給後學者以深刻的影響。特別是〈五四運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史的新潮流和先進的教育思想,不斷地衝擊和改造舊教育,使〈慈湖精神〉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輝。

  1934年始命為〈慈湖中學〉,1960年七月正式更名為〈寧波市慈湖中學〉,追溯其辦學歷程,曾得到社會各界的厚愛和校友的關心資助。有秦潤卿、楊敏曾、陳布雷、陳叔諒、包玉剛、王欣康等,其中應昌期貢獻特多。

  慈湖中學一向以 "治學嚴,校風正。教師誨人不倦,學生學而不厭" 稱著。為辦好學校,延請社會名流治校,名師執教。清末哲學家錢吟葦、教育家陳謙夫、國文學家馮君木及稍後的博學多才之士:葉建之、錢萬斯、翁心惠、王幼于、王文川諸先生,均先後理校或任教於此。就在這座搖籃裡孕育了不少經世飽學之士,其中有近代文化名人陳布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祖祥、李慶逵教授,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理事郁文,國內解剖學權威、留日醫學教授馮季壽,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馮恭生、少將樓志斌、國家計委總經濟師羅精奮等。正是 "桃李滿天下,芬芳報春暉" 。

  特別要提及的是:著名實業家、深深懷念母校的莘莘學子應昌期先生,為弘揚先德、啟迪人智、造福桑梓,與中城小學配套,形成倡棋幼兒園--中城小學--慈湖中學實施義務教育一條龍系統。於是欣然決定:以應明皓先生為代表,慷慨捐資一千五百五十萬人民幣,在〈慈湖書院〉原址,重建一套占地約一百畝,全國少有,全省一流的校舍。建成後,參觀者如雲,無不一一稱讚。1993年,慈湖中學1942屆校友郁文同志,專程回母校看望老師和同學,並題詞曰:

  「半世紀後,母校重遊;新老師生,校友重聚;應氏昆仲,捐資興校,舊貌換顏,熠熠生輝。」(編按:應氏為旅台耆老實葉家是台北寧波同鄉會創會人,在台灣提倡贊助圍棋推廣不遺餘力,著名的旅日圍棋棋王的林海峰,即為昌期公所指導提攜者)

  朋友,如今當你又一次地踏上縱貫慈湖長堤的〈師古亭〉,請再領略一下慈湖的風光吧!極目樓宇,星羅棋布,拔地橫空,鱗次櫛比。如無數用乳色珊瑚綴成的海市蜃樓,聳峙在青山秀水之間。〈慈湖先生〉的傳人--〈慈湖中學〉的學子們,提出的 "團結、勤奮、求實、進取" 八字校訓,這是慈湖精神的再現、繼承和創新。它必將激勵廣大師生不負一流的師訓,無愧一流的設施,爭創一流的成績,為我祖國,愛我中華,學子們歌道:「迎朝陽,送晚霞。培育桃李,芬芳競艷;報春露,踩秋霜。慈湖精神,常青永垂!你瞧,魚戲慈湖水,魚兒為古老的歷史而欣然戲舞;你聽,鳥鳴師古亭,鳥兒為現代的文明而放聲鳴唱!」

(金建楷、吳靜嬋/寧波)

慈湖全景
回第八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