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駕車駛出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溯中國最美的黃金水道之一的富春江而上,不到一個小時,便可到達三國東吳大帝孫權的故里--富陽龍門古鎮。有了龍門,杭州才顯得豐富和完美,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一位傾城傾國的佳人的話,龍門就是一位歷經風塵的隱士,他的和藹、慈祥正好是對西湖美豔的補益。

  我佩服于龍門先祖的睿智,能尋得如此山水佳處,她地處富春江畔而無水澇之虞,四季宜人,物資豐饒。難怪,孫權家人能在此繁衍數千年而生生不息,至今已生活了六十多代,全村七千多人口中九成多是孫氏後裔。

  漫步龍門古鎮,猶入古建築博物館,難怪有 "龍門歸來不看房" 一說。這裏各類形式的古建築很是齊備,有祠宇、廳堂、牌樓、民宅以及古塔、寺廟、石橋等,它們大都雖歷經歲月滄桑,依然保存下來。罕見的古建築群讓人歎服,再加上古木、溪流、青山、田園,構成了一道令人神往的風景。

  沿著鵝卵石鋪就的巷道,來到〈孫氏宗祠〉。它是龍門最大的古建築,分門廳、大廳、蔭堂三進。駐足大門,導遊會向你最直觀地闡釋〈門當戶對〉的含義 "正門的上方起支撐匾額的門檔(諧音當),下面的一對石搶鼓就是戶對" 大門分左、中、右三扇,其後為戲臺,每逢過年過節,就會上演文武戲文。大廳正中懸掛孫權像,莊嚴、神武,讓人敬畏。最裏的蔭堂,排放著歷代孫氏先祖的牌位,此處還是龍門祭祖的核心區域,祭祖每年兩次,一次在農曆二月初二,稱為 "春祭" ,另一次在十月十九,稱為 "秋祭" 。嫋嫋的香火、鏗鏘祭文聲、千百年不變的祭祖儀程維繫著千年不衰的大家族。孫氏宗祠東側的〈東吳館〉絕對是你留步的最佳理由,它營造了穿越古今的時空隧道,漫步其間千年前三國的烽煙還在升騰,孫權還在指點江山,他的越洋艦隊來回在現在的臺灣、東南亞與遼東半島之間。

  龍門古建築的特色是 "廳屋組合院落" ,廳堂是中心,四周圍以民居,住的都是同一房族的自家人,廳堂整個房族的議事、拜祖以及操辦紅白喜事、節日裏舞龍舞獅的場所。而這一建築特色在〈三百區域〉得到很好的保留和體現。三百,包括百步廳、百獅廳、百花廳。從名字上看很有玩味之處,百步廳從東門到西門約百步之長,百獅廳中所有牛腿、橫梁、門楣上的木雕均各具神態的獅子,百花廳中的木雕則有蘭、菊、牡丹、荷花等花卉。聽說古鎮人家新郎、新娘結婚之日要到百花廳中過一下,這叫 "過花廳" 。

  到龍門不可不去〈義門〉導遊介紹這可是龍門的標誌性建築,牌樓上 "義門" 兩字左右有兩行小字,上款 "富陽縣知縣奚樸" ,下款為 "義民孫潮立" 。翻閱有關資料,義門有一段令人砰然心動的來由:明嘉靖二十三年,富陽發生旱災,尤以龍門一帶為甚,莊稼幾近顆粒無收,時任富陽知縣的奚樸上書朝廷要求能減免百姓的稅賦,同時能撥給救災的糧物,但當時朝廷奸臣當道,根本不理睬奚樸的這一請求,消息傳來,官民無不為之悲憤,龍門百姓欲哭無淚,眼看就要發生饑荒和逃荒的悲劇。當時正在外經商的孫潮聞知此事,立馬回鄉,以自己的積蓄為全村人繳納了皇糧,並以積谷一千餘石救濟處於饑餓中的鄉人。此事傳到縣治,知縣奚樸得知這一情況,緊鎖的眉頭終於得到了一絲緩解,懷著激奮的心緒,奚樸寫了 "義門" 兩個遒勁的大字,並裝裱送到龍門,表彰孫潮的義舉。災情緩解後,鄉民們捐款建起了義門牌樓,以頌揚孫潮的樂善好施,並以之激勵後人。義門牌樓前有一個道場,這在龍門古鎮普遍逼仄的古建築間,顯得有些奢侈,據介紹每年的重要節日,龍門人都要在此舞龍、跳竹馬、跳魁星,這些歡快的場面,定是孫潮所樂於見到的。

  遊遍古鎮,各個廳堂的名稱一定會讓你佩服不已,有注重品德修養的:誠一堂、育德堂、世德堂、聚德堂、誠德堂、令德堂、誦德堂、經德堂;有樂於農耕的:懷耕堂、稻香館、禮耕堂、荊樂堂;有希望生活安逸的:養吾軒、怡怡齋、怡順堂、居易堂、居仁堂、吉慶堂;有崇尚自然的:山樂堂、迎山堂、迎曦堂……它們無不寄予著先輩對後人的殷殷教誨和美好寄託,成為讓人津津樂道的人文景觀。

  當然每個廳堂都有考究的大門,寫到這裏,我想到一個辭彙 "撐門面" ,如世德堂大門上的磚雕,可謂精琢細磨,花案清麗,線條流暢,雖歷經時光荏苒,有所損壞,但依然能看出它的華美、鋪陳;明哲堂規模宏大,占地近千平方米,但整個廳堂結構簡單,很少雕飾,給人有一種粗獷厚重的感覺,它的大門也正對應了這一整體風格,古樸莊重,頗有大家風範,官衙氣度,除了孫氏宗祠大門外,明哲堂的大門算是最高大的了;舊廳的大門,準確說應該是一個門樓,也許是最有人情味的大門了,門樓下左右兩排石砌長凳,名曰 "懶凳" ,可供族人休憩,也給過往行人提供了一個歇腳、避雨的地方,人性化的構造,惠澤了幾百年;而山樂堂的大門的確有點寒磣,它簡約到除了兩塊門板外,再沒有什麼別的裝飾,與內部令人頭暈目眩的各種三國故事的雕刻相比,確實是天壤之別,這大概是山樂堂主人富不外露的內斂秉性使然吧。

  要瞭解龍門的人情世故、民風民情,我以為最好到龍門的這條老街上去走走、看看。龍門的這條老街總體上呈東西走向,我喜歡用 "龍形老街" 來稱呼它,因為它形如長龍。整條老街鵝卵石鋪地,綿延近二里,寬三米許,兩邊店鋪雲集,徜徉於龍門老街,能讓人領略到明清時期浙西古鎮街市的獨特風韻。腳下的每一塊卵石,眼前的每一扇門,頭頂的每一個飛簷,無不透露出明清遺風。在古鎮千年的繁衍歷史中,龍形老街便一直是古鎮的經濟活動和百姓世俗生活的中心。正是因為在古鎮如此顯赫的地位,也就決定了老街成了寸土寸金之地。除了冬官邸(工部)、迎曦堂、關帝廟、思源堂(祠廟)、居易堂、鎮公所等不多的建築外,老街上建築的門面都不寬闊,可以說都顯得有點寒磣,有的甚至是一戶人家的門就貼著另一戶人家的門。聽說以前這裏聚集著不少的老字號,如 "聚順義" 、 "保和堂藥店" 、 "景泰倉" 、 "順風裏" 、 "仁濟堂藥店" 、 "羊肉店" 。這些店鋪大都是前店後居,前邊開店,後邊居住,有些甚至是下邊開店,上邊住人。

  鳥瞰整個龍門地形就像一個太極圖,而中間的 "S" 形軸線就是龍門村落中間的秀溪。秀溪發源于龍門山泉,據說,原圍繞村西南而流的溪道,後村民改道穿村而過,彙入剡溪。正是有了秀溪,龍門的村莊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與總體東西走向的老街構成龍門村落的 "十" 字骨架。至此,也便開始了秀溪上的砌堤、建橋的工程。有一老人說,秀溪上自古就有 "六橋,十三埠頭,十五清澈潭" 之說,六橋依水流自上而下,分別為:戚家橋、太婆橋、永安橋、萬慶橋、慶錫橋、萬安橋。萬慶橋應是整個龍門村的中心,從護欄石板上鐫刻的 "龍門砥柱" ,也可窺見它的重要地位,它建於明末崇禎六年,後重建於光緒三年,寬近五米,長近十米,兩邊有四隻石獅,不大,但面目猙獰,臉朝橋心,匠心獨韻,使整座萬慶橋顯得莊重中不失靈氣,豪放中不失典雅。在龍門村口,一排參天古木掩映之下便是萬安橋,這一景點有一個富有詩意的名稱: "萬安夜雨" 其實萬安橋位於剡溪之上,秀溪作為剡溪的一條支流,習慣上也算在秀溪六橋之列。它是龍門出村的必經之所,按理得闊綽些,但聽說原先它是一座木橋,後來修公路才改造成了水泥橋。我想,或許歷史上的龍門本質上是封閉的,為了安全,它並不主張過多的對外交流,而且有資料顯示龍門也不是一個交通要塞,且一直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中,自個兒把生活、生意打理好也就天下太平了。

  龍門,就是這樣一座幽雅恬靜、樸質自在的江南古鎮,她別具風情,令人神往,她原汁原味地保存著傳統的民間文化,她又完整地記錄著三國東吳大帝家人千年不變的民俗生活狀態。

(唐人元/富陽市)

回第八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