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奉化溪口鎮西行十五里便是雪竇山。雪竇山地處四明山脈東緣,海拔 800多米。四周群山環列,古木參天,石筍林立,廣亙數十里,山水秀麗,氣候涼爽,素有 "四明第一山" 之譽。當年蔣介石先生曾計劃將雪竇山建成 "第二廬山" 。山中徐鳧崖,相傳仙人乘鳧鳥徐徐升於崖上,因此得名。那天我曾沿陡岩峭壁下到崖底,仰頭望天,只見瀑布萬仞,飛流直下,隆隆水聲如獅吼龍吟。周圍峭壁上綠樹倒掛,枝幹扶疏,在瀑布間,在白雲裡搖曳弄影。宋朝王安石曾有「群山下拜皆兒孫」之句稱讚徐鳧崖之高險。從徐鳧崖回車可至三隱潭。三隱潭是雪竇山一個峽谷。峽谷兩邊的懸崖峭壁上有一條澗水沿岩壁傾瀉而下,形成了三疊瀑布潭,分上隱潭、中隱潭、下隱潭。一隱潭居峽谷頂端,瀑布就是在兩壁之間,形成奇觀,遠遠望去拾得九天銀河流入一深潭,潭水再曲折下流兩三里後入二隱潭。二隱潭兩邊山坡開闊,潭水呈斜坡形曲折而下又形成另一瀑布。這瀑布飛沫濺衣,冷風掛面,如入清涼世界。瀑布下行不多遠便與山谷間下流的溪水匯合,經一大岩石孔注入三隱潭,氣勢極其壯觀。據傳說,這三隱潭中曾居有黃、白、青三條真龍,每遇乾旱山民便來此三跪九叩向龍求雨……。這傳說又為這三隱潭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從三隱潭沿絕壁石梯可攀登至妙高台。妙高台山形如獅,又稱 "仰天獅子" 。這山頂高出萬山之表,仿佛一峰擎天,又名 "天柱峰" 。峰頂平坦如台,下臨深淵,從峰底仰視,唯見山峰不見台;站在山上舉目遠望,則是只見平台不見峰,大有 "縱目乾坤窄,回頭日月低" 之妙,我想這「妙高台」三個字也許就是由此抬出。妙高台海拔七百餘米,立台遠望,青峰如黛,山風過處,松濤盈耳,真不愧高乎妙哉!妙高台上建有別墅,原係蔣介石先生所建。這兒暑天如秋,涼爽宜人,蔣氏常到此避暑。妙高台上左有伏虎洞,右有消凡台,前有藤龕、晏坐岩等景觀勝跡。相傳這全是宋代高僧知和禪師當年在此誦經伏虎時留下來的。妙高台東一里許的〈千丈岩瀑布〉,也是雪竇山一大奇觀。瀑布高達 186米。來自東西兩澗之水,在千丈岩上的錦鏡池匯聚,凌空怒瀉,至半壁與一突出巨石相撞,洒若飛雪,恰如雪竇,這竇又把瀑布分成上下兩層,上層如玉龍騰飛,下層如珠帘垂地,經日光照耀,便現出七色長虹,在各地眾多的天然瀑布中別具特色,北宋真宗曾賜名〈東浙瀑布〉。傳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就發生在此。(傳說唐時奉化雪竇寺小和尚波羅因用開水燙死寺院裡的一蚯蚓,自感悔恨,便到雪竇山千丈岩捨身贖罪。結果被一諸姓屠夫遇到,屠夫心想:小和尚燙死一條小小蚯蚓就要抵命,我一生已殺豬三千頭又該當何罪?屠夫便決定替小和尚捨身,於是搶先跳下千丈懸崖。就在這時崖下突然飛出一隻丹頂白鶴將屠夫接住飛向九天。原來天上玉皇大帝得知小和尚能自我懺悔並願捨身贖罪,且是年少初犯,便派白鶴來度他上天成佛,不料卻把屠夫接去。「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也就傳開了。)
從千丈岩下山北行五百多米便是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的雪竇寺。雪竇寺四周九峰環抱,有遠望如駿馬騰空的飛馬峰、木沙蘿葉狀的木沙蘿峰、峰形突兀的五雷峰、直插雲霄的石峰等等,正如前人所描繪的:「四面青山,山山朝古剎;環列翠峰,峰峰叩彌勒。」一千六百多年來,雪竇寺歷經滄桑,據《雪竇寺志》記載:「晉時有尼姑結廬山頂,名瀑布院」。唐會昌元年(841年)移建山麓。唐太宗末年,寺院被毀。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重建並改名為瀑布觀音禪院。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常通禪師自安徽宣城來主寺事,領眾開山,擴建寺院。接著明州刺史黃晟又施田一千三百畝作寺產,寺院規模宏大,香火興旺,被定為十方禪寺。到了宋代,宋朝幾代皇帝曾對雪竇寺下過四十多道敕諭,宋真宗趙恒還御賜「雪竇資聖禪寺」寺額。又傳宋仁宗趙禎在披覽各地山川寺院時,發現雪竇寺仿若自己夢中遊山所見,遂派內侍送御服金絲龍袍等物,賞賜給雪竇寺僧眾。後南宋理宗趙昀又御題「應夢名山」四個大字,在一石碑上,故雪竇山又名〈應夢山〉,雪竇寺也愈加名揚天下。然而雪竇寺最讓人感興趣的還是彌勒佛轉世布袋和尚的傳說。據《奉化縣誌》載,五代梁時,有一奉化長汀人,人稱「長汀子」者,出家在奉化大橋岳林寺做了和尚,法名「契此」。契此常以杖荷一布袋,在街坊、田野撿拾一些被人丟棄之物,投入布袋中,人稱「布袋和尚」。布袋和尚長得蹙額皤腹,曾在雪竇寺掛單。又傳說他圓寂兩年後竟在江南顯跡,又有人親見他顯跡時還念出四句偈言:「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識世人,世人總不識。」於是信徒們據此認定布袋和尚就是彌勒佛的化身,從此他們把雪竇寺裡皆大歡喜彌勒佛殿當做彌勒佛道場。如此一來,雪竇寺香火更加鼎盛,各宗高僧也更加迷戀雪竇,常來此寺布道說法,傳經著說。五代十國後周廣順年間(951~953年)的智覺禪師,法眼宗第三世,就曾結廬雪竇中峰,撰寫成佛學名著《宗鏡錄》。紹熙年間的智鑒禪師曹洞宗十二世,也曾在此開課講經,因其法嗣天童寺如淨禪師,而且又是日本曹洞宗開宗祖師道元禪師的受業師,所以 "曹洞宗" 也尊雪竇寺為 "祖庭" 。還有中國近代佛教史上那位是具有廣泛影響和重要地位的佛學泰斗、法律巨將太虛法師,也曾來雪竇寺主持寺事。太虛大師強調佛教不是死人的宗教,而應以 "人生" 為改革的重心,一心極力倡導 "人生佛教" 。在台灣被人稱為 "玄奘以來第一人" 的百歲高僧印順大和尚也曾在雪竇寺留住年餘,他就是在雪竇寺第一次禮見他的同鄉太虛大師(他們二位同為浙江海寧人),也是在這裡完成了那部譽滿天下的《太虛大師全集》的編輯工作,從此沿著太虛 "人生佛教" 的思想,一步一步成就了他自己 "人間佛教之父" 的歷史地位。印順一生堅持佛教人間化的佛陀本懷,為佛教,為眾生,筆耕力行,開啟了以入其心,作人間事的慈濟世界,信眾日廣,聲望日隆。可見,雪竇佛緣播傳寶島,早已在台灣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與一片天來。兩岸佛緣割不斷啊!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雪竇寺也曾與顯赫一時的溪口蔣家結下了不解的因緣。蔣介石先生的祖父蔣玉表(斯年)早年信佛,中年之後就志在修行,一心向佛,成了虔誠的佛教徒。蔣母王太夫人彩玉一生茹素拜佛,手不離經,晚年時,乾脆拜雪竇寺方丈為師,皈依佛門,並在寺內設有佛堂。蔣介石三次下野,曾到寺中求簽問卜,有時還會在寺內一住十多天。蔣經國先生小時為專心攻讀經書曾在寺內度過整整一個夏天。至於蔣介石的元配夫人毛福梅,更是虔心向佛,每天茹素禮佛,熟讀經書,也曾在雪竇寺內辟靜室誦經修行,儼然是一個出家的比丘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蔣介石就是受毛福梅之托,專請時任全國佛教協會會長的太虛大師來雪竇寺講解《心經》,並主持寺事。於是蔣介石和太虛大師又結下了深深的佛緣。1936年十月廿七日,蔣介石滿五十大壽,太虛即在雪竇寺設〈蔣師佛法會〉,以佛家特有的儀式為蔣祝壽。1947年三月十七日,太虛因腦溢血而猝死於上海玉佛寺,蔣介石則送了 "潮音永亮" 的輓詞,表示他對太虛法師的哀悼與崇敬。
1968年,由於白蟻侵蛀,雪竇寺主要佛殿被毀,直到1986年才開始重修。1988年十月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曾來雪竇寺考察,提議將雪竇寺建成彌勒佛道場,將雪竇山建成中國的第五大佛教名山。歷經十多年,一座嶄新莊嚴、巍峨壯觀的雪竇寺終於又矗立在世人面前,又恢復了當年香火鼎盛、香客如雲的場面。
雪竇寺之西原為中國旅行社舊址,當年張學良將軍就被軟禁於此。如今這裡陳列了許多反映張學良將軍生平的圖片專供後人參觀。雪竇寺大雄寶殿後面有兩棵合抱的楠木樹,每棵都有十二、三米高。據介紹,這樹也是張學良先生親手所植。當年張將軍曾托雪竇寺法師從四川一共買來四棵樹苗,全部栽在雪竇寺大雄寶殿後面的一片空地上。栽此樹時,張將軍曾對人說:「楠木是四季常綠的大喬木,具有堅固、細密、耐磨的特性,是做棺材的好材料。蔣先生這次帶我來到雪竇寺,是不會讓我回去了……。」誰知那年冬天,人們還在回味張將軍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時,卻因抗日形勢的變化,張將軍又被遷到安徽黃山去了。當他離開雪竇寺那天,還一再囑咐寺中老僧幫他照顧好這四棵楠材。不料1956年當地遭受颱風,其中兩棵楠木樹倒地而死,而留下的兩棵卻堅強地活了下來,還被當地百姓致贈雅號 "將軍楠" 。不久前這兩株將軍楠又被寧波市政府命名為 "寧波十大古樹木" 之一。如今這樹枝茂葉繁,遮天蔽日,吸引不少遊客駐足於此,就連全國各地包括北京、杭州、台北來的許多政要名流,也千方百計來到樹下,大發胸中之感慨,他們一邊極力稱讚張將軍當年的英雄壯舉,一邊又為張將軍客死異國至死難圓重回故鄉之夢而表示遺憾與婉惜。
如今雪竇山風景區已成為華東地區城市後花園,奉化當局也在不斷想方設法開發雪竇山的旅遊資源,不斷充實景點內容。雪竇山南麓,剡溪上游的亭下湖便是他們利用群山環抱的人造水庫開發的一個新景點。全湖面積近六個平方公里,可蓄水1.53億立方米,其容量相當於七個杭州西湖那麼大。整個湖區空氣清新,魚產、水果豐富,自然風光綺麗,奇峰、幽谷、山嵐、水色,構成了許多形態奇特的湖山景觀。泛舟湖上,遍遊湖中 "金龜探水" 、 "鯰魚臥波" 、 "又一村" ……,一個又一個的旖旎景緻,讓人目不暇接。環視湖之四周,紅花綠葉,穀稻橙黃。再稍遠望,只見雪竇昂頭,觀蒼穹萬千氣象,剡溪吐霧,湖山一色,天水一體,正是這湖又給雪竇山增添了許多 "水" 之情趣。
雪竇山,一座聚積著天子美夢的山;聚積著彌勒般若大智的山;聚積著天下炎黃子孫盼望我國國富民強之心願的山。如今這山上山下、峰巒之間、湖瀑內外,處處洋溢著勃勃生機,不論天子美夢能否成真,彌勒大智能否普渡眾生,炎黃子孫的願力卻足以排山倒海、匡天濟地,其勢不可擋,其堅不可摧,這願力總有一天是要變成現實的!
(王維友/杭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