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台北市〈浙江同鄉會〉創會人胡前理事長維藩先生別號凌雲,研究中國學術思想數十年,在其學術論著及自述中提到,研究《易經》三十多年。並經常研讀四書、國父遺教及蔣公言論。久而融會貫通,且深切體認中華古今學術之精神為仁、義、生、行四大內容,其涵義為:
仁-是孔子學說的中心思想。 義-是孟子學說的中心思想。 生-民生哲學,是 國父學術思想的中心。 行-力行哲學,是 蔣公學術思想的中心。 最後,他歸納為〈中國道統文化〉。
二、四書的性質與價值
《大學中庸》原在小戴禮記中,及到北宋二程兄弟,始提倡大學,奉之為:「學者入德之門」。到南宋朱子,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是闡述義涵,發揮相闢。元明以來,科舉取士,先四書,後五經,而四書必以朱註為圭皋。於是《朱註四書》,家弦戶誦,成為人人必讀之書,一直傳承到現在。
中華道學思想,始於唐宋八大家之韓愈,所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而發揚光大。
朱子以《大學》為曾子所著,《中庸》為子思所作。孔子相傳於曾子,又傳於子思,而孟子受學於子思門下,所以後人又稱四書為四子書,即指孔、曾、思、孟,四子書。
三、仁義道德的重要意涵
國父繼孔孟之道統,為中華文化作第二次之集大成。闡明人類進化原則為互助。強調道德仁義禮智的重要性,強調:「仁義道德,互助之用也,社會國家,互助之體也」。
根據 國父所昭示以及古聖先賢所垂訓,我們對於仁義道德四字,可作如下的詮釋:
道-是人類共生共存進化之原理。 德-是此一原理貴在實行。 仁-為德之體是人類互愛互助之動力。 義-是德之用,見諸於行動。
四、四書與仁義道德
我們研讀《中庸》,開始就有如下三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用現代語言文字來說,就是天賦予人類以生存本能謂之性;人們能管制其生存本能,以達致生存與共存謂之道;道能修理通達謂之教。這是明白指出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修道。
我們再看《大學》,大學一書開始也有下面三綱: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以現在語言文字來講,就是大學開示明義要人們明白光明的德性,其次要人們趕上時代,日新又新,永遠不落後,最後邁向至善至美而努力。
先 總統蔣公講述治國平天下的大學之道時,認為學習中庸的原理是 "以道為首,以德為本,以仁為寶,以義為利" 的四書與仁義道德的關係。
五、結 論
以上的研究與闡述,深切體認到凌雲先生的學說思想在於 "鑽研聖賢書,在做公益事" 。所以其夫人石清女士創辦義光育幼院擴大社會救助志業,奉行仁義弘揚中華道統文化。
尤其凌雲先生的論文與著作內容豐富,文筆生動,值得我們學習與發揚光大。
(孫雄飛/衢州同鄉會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