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引言
因為籍隸浙江,又屬杭州地區,所以對杭州有一份特殊的親切,尤其關於杭州如何成為中國歷史上六大名都之一,感到興趣,十分好奇,希望窺其堂奧,一探究竟。但由於溯及久遠,資料貧乏,查其演變,察其始末,頗有難處,因而感到遲疑。後在親友聚會場合談及杭州話題,觸動靈感,燃起決心,心想為家鄉探源尋根乃是一件好事,總得有人來做。所以就試從「歷史上尋根、地理上找位、資訊上揣摩、解析上合理」四個方向來摸索。在考據了史記、左傳、吳越春秋、中國通史、中華通史、中國歷史故事評述、中國歷史人物評述,以及環華百科全書、大辭典、辭海、萬里江山、地圖等有關史書之後,獲得了歷史名都杭州的開拓、發展、演化,完成過程的一些初步認識,特在浙江兩岸鄉情交流平台刊出,並藉此向鄉親賢達請益!
貳、形勢根基
一、鍾靈毓秀 形勝之區
杭州自隋唐運河開通之後,日見昌盛。迨至五代錢王,開西府於杭州,地位凌駕東府越州(紹興),其原因為杭州位於長江京、滬、杭三角沖積平原下游,城處錢塘江灣中心,張其兩翼,灣北為長興、吳興、嘉興、嘉善等縣市;灣南為蕭山、紹興、餘姚、寧波等城鄉。城跨運河有水利灌溉,交通運輸之便,城中西湖有湖光山色,梵宮古剎之美。似此天生勝境,民安物阜,景色宜人,不想成為名都也難。
二、因緣際會 趁勢崛起
杭州在秦漢以前,還是不見經傳。一直到晉元帝時的衣冠南渡,隋煬帝的三幸江南,五代時吳越王錢鏐的駐節杭州,宋高宗的遷都臨安,清乾隆的六遊杭州,才逐漸成為通都大邑。姑不論其動機,是出於局勢的戰亂動盪,抑或是源自個人恣意冶遊,但都帶給了當時正待開發的杭州,一個趁勢崛起的機會,由荊蠻而文明、由落後而進步、由闌珊而繁榮、由不幸而大幸,使得杭州,世人皆知,名滿天下。
三、除弊興利 紮根奠基
錢鏐、白居易與蘇東坡,都是偉大的政治家,出任杭州父母官。杭州在唐宋時代,還是落後地區,由於海拔不高,地域近海,海水倒灌,往往氾濫成災,且地下水含鹽,味道很鹹,不能飲用。因此錢、白、蘇三位前後到任,皆以「治杭州之水,造西湖之堤」為施政目標;以「消弭水患,安定民生」為主要任務。不懈不怠的紮根,劍及履及的奠基,為杭州作出了巨大貢獻。可說:「若無錢王白蘇,即無名都名湖」,論其治績,可謂德被生民,功垂青史!
參、條分縷析
一、晉元繼基 南渡江左
西晉因「永嘉之禍」,招致懷愍亡國。司馬睿即位,號稱元帝,偏安江左,是謂東晉。由於中原形成五胡十六國,連年殺伐征戰,是一個糜爛鼎沸的局面,大批中原豪門望族,紛紛南下,史稱「衣冠南渡」。諸如:王導、王敦、王羲之、王凝之、王徽之、謝安、謝石、謝玄、謝琰及周顗、桓彝、劉琨、祖逖等等。有的在江寧新亭發表不做楚囚的議論;有的在會稽蘭亭作品詩論的聚會;有的在中流擊楫吟慷慨激昂的悲歌;有的在淮南淝水作生死存亡的戰鬥。這些原不過是逃亡避難、望門投止的縉紳人士,一到了江東,放下了身段,走進了民間,反而士氣大振,雄心大起,文風大盛。所以說「衣冠南渡」,不僅是北方氏族的搬遷,也是中原文化的移動,而且在江南造就了大漢民族的融合與中華文化的振興。
二、隋煬拓河 定名杭州
隋煬帝好大喜功,驕暴荒淫,揮霍無度。除窮兵黷武、營建宮苑、造龍舟、修馳道外,還有最重要一項,就是要延伸運河直達杭州。縱貫南北的運河概分四段:一是廣濟渠、二是通濟渠、三是永濟渠、四是山陽瀆。由山陽(淮安)經江都(揚州)流入長江,是重加擴建的,為隋煬帝三遊江都的主要航運。煬帝認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豈能不去一遊?於是又加闢長約八百里的「江南河」--自京口(鎮江)延伸到餘杭(錢塘),並將餘杭正式定名為杭州。由於江南河開通,運河流經四省,直達京都,沿途江河四通八達,工商賈旅稱便,遂使杭州的市場經濟繁榮,交通便捷,人民的財富增加,生活富裕。
三、錢王築塘 又稱錢塘
錢鏐在唐朝末年滅董昌,而奄有兩浙之地,朱溫篡唐,封錢鏐為吳越王。錢王開府杭州,選任廉能,輕徭薄賦,建設地方,受民尊崇,在位四十年,享年八十一歲。五代十國乃是唐末殘局,中原大小藩鎮,互相攻略,處於一團混戰的狀態。而杭州僻處江左,致未捲入戰局,錢王利用安定,從事建設,故杭州西湖的建築,始於吳越,迄今留有不少錢王的古蹟,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錢王在錢塘灣築塘。錢塘江出口處像一喇叭,外寬內窄,海潮衝入,漂急湍悍,淹沒兩岸,無法耕作。因此錢王乃以杭州為中心,沿錢塘灣分左右建堤築塘,塘成之後,塘北之杭嘉湖平原,成了魚米之鄉;塘南之杭紹寧福地,也成了肥沃之區。不僅除弊,同時興利,使得家家富足,人人康樂。杭州人士出自對萬家生佛的尊崇,於是民間又將杭州俗稱錢塘,讓它一語雙關,以示愛戴。
四、白蘇治水 造堤西湖
白居易於唐憲宗時,出任杭州刺史,他在杭州的治績;其一是在西湖造「白堤」,疏浚川渠,導湖水入河,再從河入田,灌溉面積及於錢塘,使人民因有耕種收成,日漸富足。其二是引西湖之水,沿湖鑿井供水,使杭人不為鹹水所苦,而有淨水可以飲用。但到了晚唐,藩鎮戰亂不已,西湖無人浚治,葑草壟塞湖渠,湖水所剩無幾,居民又為缺水夢魘所困。直到宋朝元祐名臣蘇東坡,派為杭州太守,乃開茅山河,專受江潮;闢鹽橋河,專受湖水。同時浚其二河,以通漕運;復造堰,以管制湖水之蓄洩。又築南北相通之「蘇堤」,將西湖分成裡、外二湖,堤上分築六橋,六橋風光,各有千秋。堤上寬敞平坦,柳蔭夾道,湖上波光嵐影,荷花迭香,湖濱梵宮古剎,名園別墅,比比皆是。觀此湖光山色,憑添無限的詩情畫意與無盡的感德懷念!
五、宋高嗣統 遷都臨安
北宋徽欽蒙塵,史稱「靖康之難」。康王趙構南渡,建都臨安,是為南宋高宗。此時江山殘破,國勢衰微,農村已殘破不堪,農民疾苦,士大夫則待遇優厚,生活頹廢。因為鄉村活得辛苦,城市則謀生容易,於是四方人口流向都城集中,使得臨安城市店林立,賈旅雲集,歌舞昇平,風光旖旎,呈顯一片浮華的榮景。但在另一方面,忠義節烈之士,目睹銅駝荊棘,國破家亡,心懷故國,舉目有河山之異,卻一反萎靡之風。由少數人倡導,多數人景從,於是禮教書院蓬勃興起,氣節道學大肆風行。所以南宋一代忠臣義士,烈夫節婦,史不絕書。在宋史中壯烈殉國,上「忠義傳」的有二七九人、殉節赴義,上「烈女傳」的有三十八人。如: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謝枋得等皆為代表人物,此乃宋代道學禮教與節義風氣的造化之功。
六、乾隆巡幸 六下杭州
清高宗乾隆,生逢盛世,席豐履厚,做了六十年皇帝,三年多的太上皇,享年八十九歲。他聰明睿智,而又風流自賞,愛好詩書,深沐中華文化,經常巡遊天下,所到之處,吟詩題詞,表現他們的文采與風騷。乾隆曾六下江南,地點都在杭州:第一次在乾隆十六年,渡錢塘,祭禹陵;第二次在乾隆二十二年,巡江寧、蘇州與杭州;第三次在乾隆二十七年,至杭州;第四次在乾隆三十年,遊杭州;第五次乾隆四十五年,至海寧觀潮;第六次乾隆四十九年,至杭州,時年七十四歲。乾隆六巡杭州,雖稱盛事,難免勞民傷財。加上他大擺排場,舖張揚厲的作風;恣意奢糜,出手大方的性格,所需之多,耗費之大,不言可喻。但是他隨帶的大量金銀錢財,都用在杭州,花在杭州,為杭州創造了財富與榮景。因此,任何人都可說乾隆揮霍浪費,惟獨杭州人要對乾隆的光寵,表示感謝!
肆、結 語
綜上所述,杭州之能有名湖,成為名都,係由於地理位置,歷史因素,先賢加持等條件,透過空間的歷程與時間的累積,乃得以完成。而其所以能夠成功,應歸結於下列三點:
一、是晉元宋高提升了錢塘文風:「永嘉之禍」的南渡,「靖康之難」的南遷,造成了中國兩次民族的大遷,文化的大遷移,北方名門望族與中原理學文化,播遷南渡,提高了錢塘地區人民的文化素質與氣節禮教。
二、是煬帝乾隆促進了杭州繁榮:楊廣三幸江南,乾隆六下杭州,使杭州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大大提高知名度,隨伴帝王出遊,大量的人潮與錢潮,湧向銷金之地,使得杭州市區熱鬧繁榮,工商發達,人民財富增加,生活改善。
三、是錢王白蘇造就了名都名湖:錢鏐築塘,白蘇造堤,皆是從民生需要,興利除弊的奠基做起,基礎打好,才能有好的建構。如果沒有他們篳路藍褸的披荊斬棘,錢塘還是洪泛之區,西湖仍是葑草滿湖。因之,我們予以肯定,是錢王白蘇使杭州成為名都,西湖成為名湖。
筆者撰此蕪文,乃是一種嘗試,深覺考據不易,自認不夠周延,惟所以不揣簡陋,勇敢提出,一在野人獻曝;二為拋磚引玉,因此籲請各方俊彥,多予指教!
(方朝柱/遂安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