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步入江南五大古鎮之一的嘉興烏鎮,來到宏源泰染坊,您便融入了藍印花布的世界。前店後坊,搶先俘獲視線的便是店鋪貨架上那藍韻醇正、花紋白麗、圖案各異的成品藍印花布,以及用它製成的各式服飾和工藝品。流連櫃前,注目欣賞,想必您已沉醉其間 "心動" 了。不過且慢 "行動" ,請先到後邊〈作坊〉,現場直擊看看藍印花布是怎樣染成的:精心設計的圖案鏤刻在抹有桐油的牛皮紙上,製成 "花版" ;黃豆粉拌石灰加水調製成漿;透過 "花版" 圖案鏤空處,把灰漿均勻塗刮粘附于白棉布之上,起到防染留白的作用;晾乾灰漿,把布浸入由藍草提煉而成的靛青染液中,染至深藍;刮去灰漿清洗,懸布于高竿之上,沐陽光,浴清風,則藍色濃郁、白紋清新、古樸典雅的藍印花布便誕生了。 "快鏡頭" 式的展示,濃縮了時間和細節,卻足以凸現藍印花布之美以及製作過程所體現的文化蘊含。此時,雅興所致,您不妨回到店堂,美中選愛,剪上一塊中意的布料,挑上一件稱心的工藝製品,帶回一個藍色之夢,留住一段難忘的記憶。這是真實的一幕,在烏鎮更是常演不衰的一幕。

  平日裏迎來送往,賓客無不盛讚烏鎮藍印花布,情有獨鐘美譽有加。每與客人交流觀感,同感共鳴之餘常默然沉思:藍印花布,你惹人鍾愛之 "形" 從何而來?你懾人心魄之 "神" 是誰賦予?

  赤橙黃綠青藍紫,編織了大自然的七彩霓虹,也吸引和啟發著人們對色彩美的追求,包括服飾的染色敷彩之美。多彩世界,有人愛紅之熱烈、有人喜綠之清新、有人要黃之華麗,也有人求黑之穩重……而那純靜、中和、深邃的蔚藍之色更為人們所共愛。當 "取之於藍(草)而青(浸)於藍" 的靛青染料把藍色之魂賦予了淳樸本色的棉布,那抗染的灰漿 "以身護花" 留住純真的本白。於是,如藍天點綴些白雲,大海捲起的浪花,藍白交響奏出了如詩如畫的美韻,造就這醉人的藍印花布。

  經過個性選擇,巧手裁縫,新衣著身之際,那平面的藍印花布便又變幻出立體的多姿倩麗:無論天真兒童、純情少女,或是成熟少婦,乃至大嬸大媽,藍印花布總是那麼自然得體,老少咸宜。無論衣褂褲裙、頭巾包兜,成套穿戴還是搭配點綴,總是那麼貼切諧美。至於裝飾布藝更非女士獨享,裝點家居,藍韻怡人,相必大多會欣然接受。

  藍印花布外美而內秀:布,以純棉紡織而成;色,以天然藍草(中醫稱其葉為 "大青葉" ,其根為 "板藍根" )之汁染成;質柔軟親和,透氣吸水,無化學染料的刺激,四季穿著皆宜,自然而無公害,藍印花布因此身價倍增。

  與如今爭奇鬥豔的各種紡織面料 "新秀" 相比,藍印花布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但卻歷久彌新。史籍記載,早在秦漢時,人們已在絲織物上染色印花,包括藍白相間的圖案。當時,造紙術未發明,棉花也尚未傳入,因此人們是在木板上鏤刻花紋,然後把麻、絲織物夾在兩塊花板之間進行染色。用這種方法生產的印花織物稱作 "夾纈" ,這也可以說是藍印花布之雛形。隨著東漢造紙術的發明,七世紀棉花種植從印度傳入,十三世紀松江人黃道婆從南海把棉紡技術傳授給江南農家,經過能工巧匠的不斷探索累積,無論棉布紡織、花版製作還是印染工藝都有了長足進步,棉質藍印花布便在江南民間逐漸普及,其名稱也以 "藥斑布" "澆花布" "拷花藍布" 而載入史志文獻。明清時期,獲益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浙北、蘇南一帶棉花、藍草種植十分普遍,加上當地民間紡織、印染技術的發達,以至家家可聞機杼聲,戶戶都有紡織娘,織成之布或自行點染或請染坊代勞。由於原料和製作成本相對低廉,成品既美觀大方又耐洗耐穿,藍印花布因此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

  正如我們天天相伴的不少生活用品一樣,藍印花布具有實用與審美雙重價值,它因適用而存在,更因怡人之美而受到青睞。請看藍印花布之 "花" :圖案大多取材於花卉、人物、魚蟲、鳥獸等,其中最多的是吉祥圖案,如梅蘭菊竹、榴開百子、吉慶有餘、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及百壽圖等,蘊含了極富民俗特色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調。受工藝方式決定,藍印花布以 "以點聯機,集點成面" 為造型手法。由於花版不能刻斷,線條相接處都須斷開,於是大點小點,虛實相生,疏密有致,巧妙構成種種圖案,人稱 "花雨滿池" 、 "珠落玉盤" ,別具節奏韻律。由於手工操作,塊面較大的防染灰漿往往有綻裂的紋路,入染後會出現細似蛛絲的漿紋,反而美觀而無一雷同,平添許些自然之美。再看色調風格:加工過程中,因微量染液透過灰漿,一般新染出的花布的白紋處會有一層浮色,叫 "浮藍" ,但經過洗滌即會褪去,而藍底則色澤如故,越洗藍白對比越鮮明,故給人 "越洗越新" 之感。清醇的藍與靚麗的白,相印而成整體之美,與江南水鄉清麗、柔美的自然風光和恬淡、文靜的審美情趣竟如此吻合。藍印花布豈止是間實用之物,它是江南勞動人妙手創作的藝術珍品,藍白相印之間凝聚著多少美的遐想,巧思點染之中蘊含著多麼厚重的文化底蘊。藍印花布雅俗共賞, "形、神" 兼備,美從中來。

  也許因為平常之物而不以為貴;也許因為世代傳承不再新奇;也許由於手工製作耗時費力,當機器化、大批量、快節奏為特徵的近代工業浪潮挾著大量花色繁多、價格低廉的「洋布」席捲而來時,人們愛新奇、圖便宜、貪省力的潛意識被誘發。市場供需的巨大變化,使農家自給自足的鄉土產品與傳統作坊 "慢工出細活" 的生產方式面臨了嚴峻挑戰。據地方史記載,昔日棉紡織和印染業頗為發達的烏鎮,有百年老染坊十餘家,經洋貨衝擊、戰火洗劫,至1948年時竟只剩四家,此後則下愈況。一葉知秋,藍印花布面臨幾近淘汰的境遇。但作為 "民族工藝" 我們不能讓它消失。

  在經歷了滄桑沉浮之後,藍印花布那自然淳樸的特質、濃鬱的鄉土氣息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終於為人們重新認識。於是,這顆生命力頑強的種籽得以 "春風吹又生" 。作為主要原產地,桐鄉市的不少有識之士和企業家傾情于藍印花布的再開發。他們繼承傳統,創新設計,賦予藍印花布更加豐富的文化與藝術含量。1978年,桐鄉藍印花布在〈上海工藝品展銷會〉上盡顯風采,首次與外商簽訂手工藍印花布出口合同,從此確立桐鄉藍印花布出口基地的地位,產品在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和歐美國家備受青睞。1986年,日本東京將桐鄉藍印花布門的 "百子圖" 、 "百壽圖" 印上明信片發行。而後《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日報》英文版等四報刊撰文介紹了桐鄉手工藍印花布,中央、上海等五家電視臺也作了專題介紹。世紀之交,烏鎮實施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在景區內恢復宏源泰染坊,通過演示傳統工藝流程,展出古今實物精品,為人們瞭解藍印花布提供了身臨其境的場景。知之深而愛之切,藍印花布就在一片喝彩聲中走向四方。

  藍印花布的復興,決不是簡單地重複昨天的故事,當人們渴望返璞歸真,追尋懷舊情調,享受純真美韻,講求文化品位之時,藍印花布以其特有的 "形、神" 之美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從而實現了更高層面上的再生。

  美,在藍白相印間。
  願藍印花布青春永駐,恒久流傳。

(王士傑/桐鄉市)

回第六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