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市普陀區東港街道的塘頭村有不少避暑休閒的山莊,碧海山莊依山面海,小橋流水,綠樹蔥蘢。特別是坐在那懸空而建的六角型休閒茶座,喝佛茶、看海景、吹海風、聽濤聲,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
兩位身著旗袍舉止端莊步態優雅的姑娘,靜靜地為我們表演了茶道。只見那位穿白色旗袍腦後盤了個髮髻的姑娘動作輕盈地,用一把白色瓷壺將面前一排六隻透明的玻璃杯潤了潤,然後將杯中的水倒乾淨。接著心神專注地用小茶匙往玻璃杯裏放上茶葉,第一次沖泡只有五分之一杯,用手輕輕搖動,杯中茶葉順水環繞。第二次沖泡時姑娘手法細膩地舉起瓷壺,只見壺高水急,壺嘴三上三下(鳳凰三頭點)水柱銀珠成鏈,杯中嫩綠的茶葉上下翻滾,茶湯透明而均勻。姑娘輕巧熟練的茶道技藝充分展示了佛茶平和寧靜的意境。當姑娘將泡好的茶水端倒我們面前時,充盈著淡淡清香的佛茶顯得格外嫩綠而明亮,喝一口,滋味甘醇爽口。置身這種獨具江南氣息的氛圍中,一邊品味普陀佛茶,一邊欣賞茶道表演,那種嫺靜的自然悠閒,不僅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而且使人的身心得到徹底的放鬆。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這句古老的諺語可以說明茶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喝茶不僅僅是實實在在生活的需要,更是一種遍及中國社會生活各個角落的家常事。我喜歡喝茶,也讀過有關茶的書,只因自己不肯鑽研,所以至今對於茶,仍只是知道一些零亂的知識。本來像我們這樣的上班族,是沒有這般雅興和閑功夫的,口渴時,拿一隻玻璃杯或者好點的真空杯,沏一撮茶葉,開水一沖,咕咚咕咚灌一肚子水,這叫牛飲,喝的是清涼爽快和效率。自從被我的老領導拉進〈普陀佛茶文化研究會〉以後,我這個不懂茶的 "喝茶人" 也開始強盜扮書生,改變了大口喝茶的習慣,泡上茶往往先桌上一放,然後靜靜地坐著,看著碧綠的茶葉在杯中慢慢起舞,特別是普陀佛茶那種似螺非螺,似眉非眉的嫩葉,色澤翠綠誘人,湯水透明清澈,讓人心曠神怡。喝一口佛茶慢慢品味,一股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看茶品茶,在忙碌的公務之餘,能給人的心靈營造一個寧靜安祥的空間。
我不知道茶和佛是如何結緣的,書中看到佛人飲茶最早是在晉朝,唐朝時茶文化得以迅速發展,並使飲茶之風在全國流行。那時佛教盛行,寺必有茶,佛必有茶,禪必有茶。特別是在南方寺廟,幾乎出現了 "廟廟種茶,無僧不茶" 的嗜茶風尚。佛教在茶中溶進 "清靜" 思想,茶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在飲茶中得到美好的韻律和精神開釋。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實質也是一種 "悟" ,說茶中有道,這樣佛與茶便連結了起來。確實,喝酒往往使人激奮,而喝茶卻能讓人平靜。喝酒喝得鬧事吵架的經常聽到,喝茶喝得面紅耳赤的甚少見到。寫《茶經》的陸羽從小也是在寺院中長大的。西元733年深秋的一個清晨,他被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抱回寺中收養,陸羽雖然每天習經誦佛卻不願削髮皈依。師傅惱他桀驁不馴,藐視尊長,就用繁重 "賤務" 磨煉他,迫他悔悟回頭。陸羽仍然不從,求知欲望更加強烈。他無紙學字,以竹劃牛背為書,勤奮學習孔聖之文,一生致力於茶學研究。陸羽寫出《茶經》與他從小習誦佛經、牧牛掃地、負瓦施屋、煮茶奉師的寺院生活不無影響。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而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虔誠苦心的修煉,獲得佛教思想的啟迪。陸羽一生正是佛和茶的結合,他以寺院為家,被稱為是不穿 "袈裟" 的僧人。他四處飄泊,躬心茶事,雙腳踏遍了中國主要的產茶區。他才華橫溢,傲物不羈,一生未仕,卻受到許多官吏及文人雅士的友誼與尊敬。《茶經》的問世,使陸羽名聞朝野。當時的德宗皇帝對他大為賞識,詔拜陸羽為 "太子文學" 、 "太常寺太祝" ,清高淡泊的陸羽都沒有赴京就職。陸羽為報答其恩師養育之恩所寫的詩《六羨歌》最能代表其思想的精華: "不羨黃金盞,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但是從他把自傳定名為《陸文學自傳》,以及特地去京都長安拜謝了在皇帝面前極力為他舉薦的刑部尚書顏真卿,都可以看出陸羽當時的興奮心情。另外,陸羽《茶經》發行後立即親訪曾助他良多的摯友道姑李季蘭,也可看出他是熱愛生活的。看到不少文章說李季蘭與陸羽曾經同窗讀書、青梅竹馬,但我還是找不到他們相愛的史料,只能說李季蘭是陸羽生命中重要的女人。《全唐詩》裏收了李治(季蘭)的《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 "昔日繁霜月,今來苦霧時。相逢仍臥病,俗語淚先垂。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讓我相信陸羽跟李季蘭並不是一般朋友。當陸羽將散發著油墨清香的新書,送到李季蘭面前時,病中的季蘭,立即從床上爬起來,親自下廚,燒了一桌菜,把陸羽留下來喝酒,並欣然揮毫寫下了這首詩相贈。這樣看起來,陸羽在季蘭心中的位置也不是般的了。只是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知道他們當年是如何處理兩人的感情關係的,是愛情還是友情?但陸羽從此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定居山水清遠的湖州而且終身未娶,過著擺脫塵俗,清貧儉樸的隱居生活,而李季蘭也至死孑然一生。佛教修行強調 "放下" ,也許陸羽多年苦心專營茶事,身心一如沐浴著晨間的細雨神清氣爽,他對人生對名利已經有了他自己的深切感悟。他從茶的 "苦後有甘" 品味人生,參破苦諦,放下牽掛,真正是禪茶同味,他在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禪是要求我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我們能不能夠在微不足道的瑣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呢?人生如茶,在恬淡中品讀俗世的真摯與感動,真不失為一種意味深長的生活情趣。
(陳桂珍/普陀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