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同身受」不再只是成語,而是可以測量的變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鄭雅薇發現,「同理心」與腦內體感覺皮質變化有關,感同身受時,皮質會大量活化。由於自閉症患者缺乏的就是同理心,研究團隊下一步將測試自閉症患者皮質活化程度,如研究證實活化不佳,將來可作為診斷自閉症的科學依據。
鄭雅薇與陽明大學、台北榮總、中央研究院、美國芝加哥大學團隊跨國合作,解開了「同理心」抽象概念的大腦密碼,被國際知名的「人腦功能定位協會」(Organization fo r Human Brain Mapping,OH BM)選為二○○七年十大優秀論文之一。
皮質波動變化成研究關鍵
鄭雅薇表示,研究團隊的成果為同理心找到「生物標誌」,也在大腦中找到同理心運作區域,將來應用到臨床上,對自閉症成因與治療開啟了一道曙光。
鄭雅薇解釋,大腦皮質的鏡像神經元分為兩大類,其中一類在運動皮質區,當我們看到他人動作,鏡像神經元就會在自己腦中重現相同動作,藉此理解別人行為或言外之意,才能溝通無礙;同理心為鏡像神經元運作的一環,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
為找出同理心的生物證據,鄭雅薇指出,研究團隊以腦磁儀偵測正常受試者的腦部訊號變化,讓他們看別人被刀切傷與拿刀切菜兩組照片,並觀察其不同反應。為讓訊號穩定,實驗先以電刺激手腕正中神經,引出較多的體感覺皮質波動。
實驗發現,受試者看到他人被刀切傷時激發的體感覺皮質波動變化,比看到用刀切菜時強烈許多,也就是感知他人痛覺的「同理心」。這種「感同身受」的體感覺皮質所在位置與語言區很接近。
安排患者受測再評估治療
鄭雅薇說,自閉症在台灣比例日趨上升,患者就是缺乏揣測他人心意的能力,過去有人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的鏡像神經元活性較一般人弱,導致溝通困難。如能找出鏡像神經元的表現強弱,運用到臨
床作為評估工具,有助診斷自閉症。接下來,團隊將安排自閉症患者受測,觀察其體感覺皮質活化程度與一般人的差距,希望能定出自閉症診斷的量化標準,或作為評估治療是否有用的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