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農業科技創新是新時代農業生產力的泉源,科技的成就是農業發展潛力之所在,而生物科技之突破和發展,在本世紀將扮演重要之角色。許多農產品之生產,可能走向工廠化,成為另類之製造業,而造成一次媲美工業革命的農業革命,農村將面臨徹底之改變與重組,對於人類之生存與生活,將會有鉅大的影響。故農業須落實在科技的基礎上,方可在國際競爭中取勝。
二、農業創新之目的與任務
農業創新必須釐定明確之目的與任務,才不致迷失方向,且可以增進社會之福祉:
1. 農業創新之目的
(1)促進農業發展
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產品之間會此起彼落,彼此消長,農業創新應具有前瞻性,要不斷的推陳出新,為未來農業發展的需要作準備。例如台灣在六○年代初期,甘藷因市場需求急遽減少而大幅減產,農業研究機構適時推出新的產品蘆筍與洋菇,取代甘藷繼續發展,後來市場對於糧食需求減少,農業科技重點即轉向水果與蔬菜,一方面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亦促進了農業之持續成長。所以農業科技的創新為促進農業繼續發展的潛能。
(2)提高農民所得
在農業與農民尚占有重要地位之農產經濟社會,農業科技創新要能提高農民所得,改善其生活,如此才會使國家之經濟發展有穩固之基礎,如果農業科技創新忽略農民利益,將會給社會帶來不安與無窮的後患。台灣的農業科技創新,特別重視如何落實在農民的效應上,以提高其所得,改善其經濟地位;如果農業創新的成果僅使農經企業獲益面損害農民的利益,則應檢討調整,其成果應由農民與農經企業共同分享。
(3)滿足市場「量」與「質」之需求
農產品的消費者是創造最終需求的人,當消費者之所得偏低時,其對農產品「量」的需求較大,而對「質」的需求較小;當消費者之所得增加後,會提高對「質」的需求而減少對「量」的需求。因此,農業科技創新應配合消費市場調整其生產重點,以免產銷無法配合而使農民與消費者同蒙不利。
2. 農業創新之任務
隨同經濟發展與國民所得之提高,農業科技創新之任務,依次有下列各項:
(1)農產品產量之增加
(2)農產品品質之提升
(3)農產品種類之多樣化
(4)農產品生產方式之改良或改變
承上所述農業科技的創新其生產須滿足市場「量」與「質」的需求,當國家社會進入高所得後,國民對農產品的需求,除「量」與「質」之外,更期待種類多樣化之享受,以滿足食慾。對生產者而言,改進生產方式須注重省力化與自動化,儘量減少體力的操作,使年輕人正視農業的發展。此外,並應使農業生產成本下降或減緩上升的壓力,以增強農業之競爭力,且提升農業科技之開發,追隨時代之進步而改良。
三、現代化農業應具備之科技條件
從農業經濟之觀點而言,自田間收成後,並非是全程生產,到產品可供消費時,方是完成產品全程作業的結束。謹就生產過程中,所需之科技列舉如下:
- 生產科技:包括生物科技、機械科技、栽培管理科技等,須在不同領域之間整合,須與農民溝通以吸取其經驗。
- 保鮮科技
- 貯藏科技
- 運輸(送)科技
- 加工科技
- 銷售科技
欲使農業產品市場化,應普遍活用上述科技,為促進農業現代化之必備條件。
在經濟發展之初期,由於農業生產不足,農產品供不應求,農業科技可能偏重於增產,而忽略其他科技之研發。當一個社會由低所得轉變為中、高所得時,國民消費習慣會有很大之改變,對農產品之需求,在「量」方面獲得足後,會轉為對「質」的追求。因此,農業科技創新應隨之轉向生產以外之其他科技,方能使農業持續向前發展,否則就會造成與市場脫序的危機。過剩的農產品會使價格下跌,農民收入減少;高品質的產品,受到消費者之歡迎,可以獲得合理價格,增加農民之收入,達成農業科技創新之目標。
四、推動農業科技之應用與商品化
未來農業科技發展須繼續開發創新外,並應推動新科技成果之應用及商品化,以提昇農業附加價值,所以農業推廣之任務極為重要。此外,應利用信息科技,加強國內外農業科技之交流,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之水平,與國際之競爭能力。
五、農村現代化
現代化的農村,須有現代化的農民與現代化的農業,三農:農村、農民、農業為基礎,規劃設施,如交通運輸、市場、電力、電信與金融服務等,以結合農民、企業及政府三方面的努力,實現農村現代化。
為解決經濟發展後農村與城鎮之落差,一方面應該加強農業科技的發展與利用,培育高知識且有創新精神的農民,並組織農民,改變傳統農民的經營型態,講求經營效率。另一方面則應加強農村建設,建立各種現代化設施,改變農村而貌,使農民可以安身立業,並吸引非農民至農村居住,維持農村之繁榮與安定,避免造成農村社會問題。
六、結語
台灣過去五十多年之農業發展,已奠定深厚之農業科技基礎,尤以農業應用科技為然,如品種更新改良、栽培技術改進、生物技術應用、食品加工發展及農業自動化的推動等,均有相當之成果。可惜因為農場規模過小,地價及工資偏高,使農產品之生產成本不斷提高,農產品價格因此上升,失去國際競爭能力,在WTO之強勢壓力下,農業已到招架無力之地步。而2005年台灣農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毛額中僅佔1.8%,農業勞動佔總勞動力也只有6.0%,所以農業競爭力之衰退,對於總體經濟會有明顯之影響,如能有效利用農業之剩餘資源,可能會成為台灣經濟發展之轉機。大陸人口龐大且為農業大國。農民、農業及農村尚佔有重要之地位,應擷取台灣經驗為殷鑒,避免重蹈台灣之覆轍,並結合農業與科技相輔相成,邁進文明的經濟大國而努力。
(毛育剛/台灣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