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首頁 關於本會 《台浙天地》 友站連結 浙江省人民政府網站 简体中文 聯絡我們  

開場贅語 客倌聽了

  雖然「白天聽老鄧的,夜晚聽小鄧的」那個時代,已經隨著曾經影響過現代中國的老少兩鄧之逝,而一去不復返了,但鄧老爺子「改革是硬道理,開放是活路子」,和鄧小妮子「小城故事多,何日君再來」的明智與名歌,你一定不會淡忘,改句小鄧的歌「…若是你到台灣來,遊次太魯閣,收穫才算多」。借此,先向預備要來台旅遊的神州客表個態,因為我服膺〈檢驗是硬道理〉。

  台灣開放大陸客(竊意以為用〈神州客〉毋寧更貼切、更顯尊敬)到寶島觀光,目前雖受制於狹隘的台灣流意識形態,但那是阻擋不了的大勢,解凍是遲早的事,因為原本血脈同源的兩岸同胞,都有透過交流,增進情誼,以促進和平統一的共識與期待。尤其大陸同胞有機會出國旅遊者,十之八九都會想先到台灣看看;本文就是想借將發行於海峽兩岸的《台浙天地》為日後來台旅遊的“神州客”推薦台灣眾多旅遊景區中,最值得,甚至是不遊遺珠的景點,為你預作一番紙上導遊。

  筆者棲遲蓬島已歷五十六年,台灣各地因工作職務關係,已巡遊多遍,對此間風光自有一己的認識與淺見,願將一得之愚,獻給「來台灣機會不多,遊台時間不長」的神州來客,千萬不要只憑「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的誘惑左右,以為遊台灣阿里山、日月潭是首選,而遺漏了車行在上重千仞危崖峭壁,下臨萬丈深海巨浪,沿浩瀚太平洋而築的〈清水斷崖〉(筆者識淺,料想祖國大地18,000公里綿長海岸線,恐也難得一見)和天造地設,有險、奇、秀、絕之美譽的〈太魯峽谷〉這兩顆旅遊明珠,台灣的景點和世界上很多地方一樣,有些往往是「不到會終生遺憾,到過會遺憾終生」的。

與山對視 與水映照

  「……在這裡你可以盡情享受不期而遇的生命驚喜…」。正似那首形容《太魯閣四季》的詩:

  春天的太魯閣,
  萬物甦醒,燒紅滿山的杜鵑,
  粧點著山的容顏,
  好一場似錦繁華。
 
  夏天的太魯閣,
  水石交融,碧緣沁涼,
  搖曳生姿的山黃梔,
  展現了大自然的質樸與鮮活。
 
  秋天的太魯閣,
  千山萬樹,彩葉飛舞,
  繽紛靈動,示現了
  「生時麗如春花,死時宛如秋葉」
  的生命意願。
 
  冬天的太魯閣,
  瑞雪紛飛,銀粧素裹,
  單純清寂,
  山顯得無垠峻闊。

  真的,每當我走進水切石開,峭壁聳天,以“險、奇、秀、絕”聞名遐爾的太魯閣景區,尤其是經長春祠、燕子口、靳衍橋、九曲洞到合流、天祥近二十公里,造物主以紋理幻變的大理石精心砌成的〈太魯峽谷〉,見到它千仞斷崖夾峙,百轉幽邃曲折,地貌百般呈現,容顏千變萬化的大自然傑作時,總會有股「人焉敢勝天的震攝,和當敬畏大地的虔敬」,而站在為紀念當年因闢築台灣第一條〈中部東西橫貫公路〉奉獻了寶貴生命的築路英雄而建的靳衍橋和長春祠前時,我更會百感交集,雙手合十,肅然起敬;因為這條當年有戰略考量,可開發山區產業,而如今成為旅遊觀光的交通動脈,是榮民弟兄和工程人員,用血肉的手,憑大無畏精神鑿闢而成的一條血汗交織的景觀道路,因著他們的奉獻,後之來者可得便捷進入山區,一窺太魯峽谷集磅礡靈秀之大成的天然美景,循著前人的「血跡」賞景,心境也是涼淒美的。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自東而西,穿越太魯閣國家公園而過的〈台灣中部東西橫貫公路〉是該園區內最主要的交通命脈。當年是由擔任〈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會〉主任的故總統蔣經國先生,親自跋山涉水,深入山區參與路線探勘,及多次到工區慰問投入築路工程的榮民袍澤,甚至與工地榮民一同「投宿在一個不知名的地方」經國先生劍及履及,苦民所苦的〈浙江精神〉,大大鼓舞了施工人員的士氣,堅定了大家克服萬難,全力以赴的意志。政府尊崇退除役官兵功在國家,尊稱他們為“榮譽國民”簡稱為“榮民”。

  工程自一九五六年的抗日戰爭紀念日正式開工,而於一九六○年五月九日全線通車,工程期間每日動員五千餘人,在不同的區段同時施工,當時榮民弟兄大多是「輔解甲」就歸「工」,根本沒有經過土木工程訓練,完全邊做邊學,由於缺乏施工機具,全靠雙手以鎯頭擊鑿頭,敲敲打打,劈開堅硬的岩石,憑意志和著血汗,闢羊腸小徑,甚至沒有經路的山崖間,祈皇天賜力,求后土借過,以尺計程:艱辛推進,山谷中終日迴蕩著叮噹的金屬打擊聲,及岩石滾落山澗的轟隆聲,這絕對是連樂聖也無法譜出的偉大「生命VS工程交響樂」。

  施工期間所需的工程及生活必需物資,都是由人工扛抬入山,這景像有點像黃山萬階石梯上負重而上的挑伕,其艱苦可知。尤其施工期長達三年九個月,每年夏季的颱風豪雨,和不定時的地震山崩,工程被迫停滯與工安意外所在多有,時常造成人員傷亡及工程、器材的毀損。在一千三百六十五個漫長的日子裡,築路英雄們要在荒蕪人煙的崇山峻嶺間,以手工鑿岩,老繭長了又破,破了又長,不禁又想哼鄧妞的小曲「一千三百六十五日子不好過,你們都根本不知道」。

  長時間的體力勞動,和枯寂艱苦的生活,實非身歷者得能想像,工作受了傷,勞累得了病,得越山過嶺,徒步出山求診;重症者也祇有用擔架,由各工程段以人力或索道接駁抬送下山就醫,若干因需急診者,甚至因山路崎嶇,交通不便,貽誤救治而成殘或亡故之憾事也時有所聞,工程期間因公殉難者多達 242人(平均每六天有一人亡故)所以當年的輿論稱「中橫是一條由榮民弟兄以血淚交織鑄成的公路」,真是『民胞物與』切的之論,政府為崇功報德,奉祀這些客死異鄉蠻荒的同胞,特選於翠谷飛瀑景色幽美的立霧溪畔建工程自一九五六年的抗日戰爭紀念日置〈長春祠〉供後人追悼緬懷。

  四十五年來,這條全長200 公里的中橫,其功能已隨兩岸情勢緩和,由原戰略價值漸漸轉化為經濟價值。事實上若少了〈中橫〉這項交通要塞,太魯閣國家公園就欠缺了成立的條件了。如今一躍而為旅遊熱線,非但活絡了沿線的經濟,而且加速地帶動了一向是台灣「後山」的花東地區之發展。

  太魯閣國家公園,因著中橫提供的便捷,駕車不到兩小時,就可由濱海的沙灘,爬升到海拔 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你可以享受到自海邊到深山,不同的風貌。中橫沿線,以東端鬼斧神工的太魯峽谷,擁有3,200年齡的碧綠神木、關源的雲海、合歡山的賞雪、文山的野溪溫泉、小風口盡收眼底的奇來連峰,及人間清境的梨山等景點,最為遊客嚮往,而四季不絕於途。

剛健與飄逸並存 磅礡和靈秀同在

  太魯閣國家公園設立於一九八六年冬:是台灣自一九八○年以來相繼成立的七座國家公園之一。位處台灣東部,地跨花蓮、台中、南投三縣,面積達92,000公頃,以立霧溪為主軸,擁有台灣最美麗與壯觀的大理岩峽谷,及原住民泰雅人文化史蹟,園區東北濱臨浩瀚無際的太平洋,自東南而西北地勢漸高,太多為崇山峻嶺,境內層巒疊翠、溪泉錯綜,大半地區皆在海拔 2,000 公尺以上,其中以南湖大山3,742 公尺,為太魯閣公園最高峰,次高為中央尖山之3,705公尺,3,000公以上高山有十餘座,佔太魯閣公園六分之一面積、佔台灣百岳之27%。其中最享盛名,素為登山客及自然生態研究者之最愛者為地處亞熱帶的賞雪勝地的合歡群峰,與斷崖嶙峋、山勢險絕,有黑色奇來之稱的奇來連峰,前者是台灣「大河」立霧溪、大甲溪、大肚溪、濁水溪的共同發源地,是重要的集水區,同時也是主要的分水嶺。眾山間溪流大致以中央山脈為分水界,向東入太平洋者有立霧溪,陶塞溪、砂卡礑溪、三棧溪及慈恩溪等,向西南者有南湖溪碧綠溪、合歡溪等匯流入大甲溪、濁水溪後注入台灣海峽。

  高山大理岩峽谷是大地造山運動與溪河的下切侵蝕作用,經過萬千年的變質與變形作用,型塑成今日陡峭狹隘幾近直垂的U型及V型山谷險、秀、奇、絕名聞於世的特殊地景;也是孕育園區內多樣性,多面貌自然與人文生態的重要因子。

  台灣七座國家公園,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山及金門與馬告(後者正規劃中)。

  園區東北隅的蘇花公路濱海路段中,拔海面起的清水山高 2,408公尺,其東南稜陡插入山腳的太平洋,形成長達五公里峭壁斷崖凸出海面,蘇花公路鑿比幾近垂直的斷崖丌海而過,遠遠望去,像是築於長江三峽的古棧道,但其上是千仞峭壁,下臨萬丈汪洋,形成山連海、海連天的驚險壯闊的大洋氣勢,巫山棧道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比即名列台灣八景之一的「清水斷崖」。

  太魯閣國家公園風景線,係由以中橫公路為主軸,串綴山林間交錯的荒徑,登山健行小徑,前清時開山撫番用的北路,和日據時代的理蕃道路,產金道路,暨原住民的獵徑等而成,園區轄境自接近海平面的立霧溪口,到最高的南湖大山,海拔落差高達 3,742公尺,因受東北季風影響;形成明顯的垂直溫差和氣候變化;沿著中橫公路爬升,一天之內可經歷熱冷多變的氣候,亦能欣賞到從亞熱帶季風雨林植物,到高緯度才有的台灣冷杉、玉山圓柏、箭竹及冰河孑遺生物的南湖柳葉菜等不同植物生態,至於稀特動物,則可以全球分佈緯度最南的山椒魚為代表。

  太魯閣(Truku )的人文歷史,可靠的應遠溯到公元初年前後,最先是具有麒麟、卑南文化混合的土著進入立霧溪口的富世階地(已發掘出"富世遺址")到公元一二○○年前後,有使用印紋陶器的布洛灣類型十三行文化人,即太魯閣人的一支,進入立霧溪中下游(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口亦發掘出“十三行遺址”並設有十三行博物館)。在巴達崗、西寶等地均發現有印紋陶片及清址(我國華北古代即有黑陶、彩陶文化的遺物)。十七世紀,原居清水溪上游的賽德克族,越過中央山脈東遷,進入立霧區流域之太魯閣山區繁衍族群,並成為首批“採金族”。直到十九世紀末葉,移居新城的漢人,大多在立霧溪下游,以淘採金砂維生。太魯閣人以祖靈崇拜為主要信仰,相信祖靈主宰一切。他們以小米為主食,採苧麻以織布,以竹木造居室,抽藤伐竹塔建索橋以利於行,日常生活所需皆取之於大自然;男耕農,女織布,過著遺世獨立的生活,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清廷在東台灣全面實施〈開山撫番〉政策,而隨著北路的開道,漢人大量入墾花蓮,與番人和平相處。但自光緒廿年(一八九五)甲午戰爭,越明年馬關之辱,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日寇以高壓政策和粗暴手段「理蕃」,次年即爆發番民的〈新城抗暴事件〉,從此自來平靜的山區不時響起日寇殘民以逞的槍聲。與世無爭,手中只有狩獵弓箭和番刀的純樸山民,被迫與日本統治者周旋達十八年。一九一四年日寇變本加厲,大舉興兵發動「太魯閣討伐戰役」,對太魯閣人進行武力討伐,日人勢力遂正式進入立霧溪、木瓜溪流域。三年後,日人為覬覦立霧溪中游的金礦,及謀便於控制統治,實行「混居移民」政策,誘迫太魯閣人遷居淺山或平地(即今之秀林,萬榮與卓溪等鄉一帶)。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政府為落實照顧原住民,乃另覓平地,將西拉岸、赫赫斯及砂卡礑等三部落,移居至秀林之富世一帶。民國四十年代末期,築路人功成身退後,次第落腳中橫公路沿線墾殖,從事高冷蔬菜之生產、羊群之養牧,及大理石的開採等,算是新一代的太魯閣住民;榮民移石造田,刻苦成家,與在地人和諧共生的感人故事,以《石頭記》片名拍成電影片,搬上大銀幕,為太魯閣人文歷史留下見證。

無欲則剛 有容乃大

  走進太魯閣國家公園,猶如走進一幅磅礡靈秀的水墨國畫中;蒼鬱的山,潺綠的水;或溪流洪轟,或百鳥婉囀;或山羌躍於林間,或冠鷲翱翔晴空;或山花瀾漫;或雪被大地;或雲霧騰湧;或旭霞耀眼。在穿崖越嶺中,時而山在虛無飄渺間,時而奇石飛瀑顯眼前。無論是晝夜的推移或風晴雨霧的交替,太魯閣的四季風情,不僅可從海拔差異來展現,更可隨著節季的輪轉,呈顯變幻萬千的風華。試想忽而從山重峰連,峭壁障眼,視線侷囿的山區,轉眼到聳峭入雲,驚濤裂岸的清水斷崖,見到壯闊無垠的太平洋時,豈僅是眼界豁若天開,更能賁張激烈壯懷。遊山玩水而能得此天地之造化,豈真是「造化鍾神秀,陰陽割分曉」乎。

  三月下旬,因偕數十位老戰友,為紀念來台五十六週年而又有一次〈太魯閣國家公園三月遊〉,大夥都已垂暮多年,遊興不復當年,但臨老入寶山,竟然別有一番優游空靈的體悟;看此地山水,似有泰山之雄、黃山之秀、華山之險的形勝。漫步峽谷間,再看曾來過多次的「老」景色,卻忽然對大自然的天造地設,有了「新」的解讀與詮釋:我確定,祇有人〈時光老人〉有此神工,論其鬼斧,少年巧奪天工,把峽谷型塑成“使剛健與飄逸併成,融磅礡與靈秀於一體”的渾然天成奇景。

  晚年重遊太魯閣,再看太平洋,卻悟出了「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哲理竟然就在眼前,雖然鴽魯如老朽,遲悟了半紀,但手腳尚活,心智未死,綴此煩言碎辭,自倖尚能飯也。

(吳神農 本會秘書長)

回創刊號目錄    《台浙天地》總目錄
浙江省旅台灣同鄉聯誼總會 會址:108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5樓
台北聯絡處:103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83號9樓 電話:(02)2556-0112 , 2592-6503,2304-5561,2923-4833
傳真:(02)2556-5037,2592-6503,2302-0435,2922-5107 策劃總監:林淑珍 總編輯:留問政 聯絡秘書:徐薇蕙
深圳聯絡主任:寧松林 電話:+86-137-2345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