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認識胡維藩鄉長,算起來是三十八年以前,當時我們北區各大專院校有一個(浙江同學聯誼會),由台大法律系魯欽銳學長擔任召集人,我在文化新聞系讀夜校的時候,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中相遇,他還是當年入伍生總隊的區隊長,好像他是從軍校二十三期畢業,剛分發來的,可說魯欽銳學長是我的長官,因此我多了一份長官、同鄉、同學的關係,也無形中也多了一份生死與共的革命情感,和鄉親的道義與真誠,或許他比我年長幾歲,我們之間他一直以長官兄長的身份處處關心、照顧我,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大家接觸的機會也就多了,像當年的中興大學、輔仁大學、淡江、中原……等院校也有很多浙江籍同學,在校際活動場合相識,見面交談的機會多了,也就很自然發展出一個結合鄉誼的組織型態,聯誼會的發展,也就有了共識,加上魯欽銳鄉長的熱心組織活動和其社會的人脈與公關能力,我們北區的浙籍在校同學就有六、七十人之多。
〈浙江同學聯誼會〉每次辦活動,總會請大家長胡維藩理事長參與,他也會率同幾位鄉長一起來和年青朋友共話家常,像當年大眾日報社社長林朝皋鄉長,和警察之友社社長周開福鄉長等經常都會參加(如圖)。這種對青年學子的一份鄉親之情誼,令人永遠難忘,當然那時候的年青人對社團活動也都很熱心參與,我想這也是胡理事長在同鄉聯誼活動中,吸收青年新血輪加入同鄉會的一個遠大理想,他從立沒有法委員的那種架子,也沒有同鄉會理事長高高在上的那樣嚴肅,總是以親切熱情和關懷的心情,與年青人共話家常,家談些鄉風趣的故事,念念家鄉的特有產物,像杭城的香榧子,黃岩的蜜橘,寧波磨的水年糕,還有江橋頭的酒釀湯圓,總是談得津津有味,也讓遠離家鄉的一群孩子聽了,回味無窮,雖然吃不到,流流口水也是一樣的有趣,這種能放下身段,深入群眾與青年朋友打成一片的親和力,就在無形中發揮了組織功能。
胡公維藩(右二)率浙籍鄉長參加在台浙江同學聯誼會左為發起人魯欽銳 |
也由於胡理事長平易近人的風範,敦厚的人格特質,對事大公無私,對人坦誠相處,不論在任何場合,都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釋放出那種公正、公平的氣度,不禁令人產生敬仰之心,他個人從不存有半點私心,總是一心專注於本身的職責,像在立法委員任內,自民國三十七年選上行憲後第一任立法委員開始,之後擔任國防委員,任期長達二十多年,在他任內經過的大大小小議事不下千百件,從沒有疏失和偏私的,足可見他的為人之誠懇與處事的謹慎、正直、一絲不苟的精神。在台北市浙江同鄉會來說自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成立,到他去世,胡鄉長就擔任了前後七屆理事長,時間長達十三年之久,可說在歷屆同鄉會理事長任期最長的一位,尤其對會務的建樹和貢獻良多,無法一一詳敘,茲例舉一、二略述其要。
一、浙江月刊的誕生,也是胡理事長的創意,早在來台初期,同鄉中難免有很多人思鄉情切,一見面就會問起家鄉的情況,雖只有一海之隔,但終年音訊杳無,此情此景,在胡理事長的內心,早就盤算想如何建一座能溝通鄉情的橋樑,像民情風俗的介紹,旅台港歐美鄉親動態報導等,也好讓離鄉背井的同胞有個信息互通,浙江月刊的理念也由此而來,加上同鄉中有很多文武兼備的人才,像當年的婁子匡鄉長,高越天鄉長,周念行鄉長,何志浩鄉長等文藝界先進都羅列為月刊的編輯委員,張行周鄉長為執行編輯,人人都深具國學基礎,要想出版一本定期刊物,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二、當年來台的同鄉中有錢的固然不少,但窮困的同胞也是很多,尤其單身隨軍來台的流亡學生中,無親無眷的窮小子,也比比皆是,要想讀書也不太容易,難得有讀書機會,也算是一件千辛萬苦的事了,因此浙江同鄉會早期是先接受旅港澳的寧海籍同鄉郭正達鄉長為紀念其先父郭耕餘先輩關懷在台浙籍同鄉子弟遺願,提供了一筆獎助學金,委由同鄉會代辦,繼由董浩雲,石清……等鄉長陸續提供大筆金額來獎勵同鄉在學子弟,後來才由同鄉會自行籌設,敦請同鄉大老贊助,共襄盛舉,在胡理事長的全力策劃,精心開拓下,得能順利推行,對我浙籍同鄉子弟在經濟上也是一大幫助,鄉親受益匪淺。
三、還有像購置同鄉會館,設立同鄉互助機構,籌辦同鄉康樂活動中心,花園公墓的籌建工作等,都在他手中一一完成,對在台鄉親也算是有前瞻性的幾件大事,相信鄉長們都還和我一樣念念不忘。
(邢四維 本會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