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先賢湯顯祖及其不朽名著《牡丹亭》
朱育新

  春雨,似一個多情的女子,輕輕柔柔,朦朦朧朧,細細密密地織出一份歲月悠長。從杭州往西南行約兩小時的車程,來到一個叫妙高鎮的地方,眼前的霏霏小雨,將這個原本水墨般的江南小鎮濕潤成一幅意趣盎然的國畫,你會覺得這一切如同夢境般的旖旎。難怪明代偉大的戲劇家、文學家湯顯祖把這個小鎮所在的行政區域浙江省遂昌縣譽為「仙縣」,自稱「仙令」。

  在煙雨迷蒙中,我行過先賢遺跡的街道上,吟誦著湯顯祖《平昌君子堂》的詩句:「君子堂前煙樹齊,山炊水碓盡橋西。庭中有訟多蕉鹿,市上無喧少鬥雞。」我雖然無法將人傑地靈、鐘靈毓秀這類讚歎留給這片土地,但我真真切切地知道,「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在此生活五度春秋。這也許正好印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名言。

  沿著遂昌縣政府大門外的平昌廣場南行,來到南溪畔。南溪緩緩東流,清澈澄碧。南溪南岸一座山包,狀如臥牛。山上修篁滿坡、繁花滿樹,這就是眠牛山。相傳古時有仙人在山上煉丹,紫雲呈瑞,又名瑞山。山上有井叫煉丹井。湯顯祖於明萬曆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1593-1598年)間任遂昌知縣,曾陪四明才子屠隆暢遊此地。如今肥牛的「臀」上有幾座精巧的新樓房。樓房底下一泓水潭,分外清冽。這樓房的地址,就是當年湯顯祖修建的相圃書院舊址。南溪畔的一潭水,即相圃潭。

  沿相圃潭下行數百步,有水泥橋橫架在南溪上,寬丈餘,長有十餘丈,名為東橋。這裏正是當年湯顯祖在元宵之夜放囚犯出獄觀燈的地方。湯顯祖《平昌河橋縱囚觀燈》寫道:「繞縣笙歌一省囹,寂無燈火照圓扃。中霄撤斷星橋鎖,貫索從教漏幾星。」

  據史料記載,湯顯祖從未拘捕過一名婦女,也沒有打死過一名囚犯,注重人情感化。他除了元宵放囚犯於河橋上觀燈之外,還不顧上司的反對,敢於大年三十將囚犯放回家過年。他在《除夕遣囚》詩中寫道:「除夜星灰氣燭天,酴酥銷憾獄神前。須歸拜朔遲三日,溘見陽春又一年。」

  這時白霧從河中嫋嫋上升,南溪兩岸猶如仙境一般。原來當地政府在幾年前投資數千萬元,修築防洪堤,並在南溪和北溪的交匯處建一水壩,正好南溪上游不遠處建有水電站。因水庫底下水冷,春季放水發電時碰到這種下雨潮濕天氣,就會出現白霧升騰現象,有名的新安江上「白沙奇霧」也許就是這樣產生的。

  我們站在東橋頭,默誦湯顯祖的《平昌河橋縱囚觀燈》和《除夕遣囚》詩詞,說著這位偉大的戲劇家、文學家的膽識和韜略,彷彿眼前出現眾囚站在河橋上,望著燈海人潮、火樹銀花,盡情享受與良民觀燈同樂的人間溫情,個個感動得熱淚盈眶,沾濕衣衫。「唉!自從盤古開天地,誰把囚犯當人看哪!」

  離開東橋頭,順著東街走進北街,這裏是縣城中心位置,也是最繁華的鬧市區,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絕不是舊時陋室可以比擬的。我們折入一條200米長的弄堂,便感到樸樸古風。這條弄堂就叫槐花巷。相傳巷中有老槐樹,上有蟻穴,當年湯顯祖攜女兒漫步巷中,見而有感,生發了改編唐人小說《南柯太守傳》為戲劇《南柯記》的想法。只可惜當年的大槐樹已經老死,代之是一株偉岸的楝樹。假如那株大槐樹還是枝繁葉茂,那該多好。

  出槐花巷,冒雨再行數百步,就到了小學路,呈現在眼前的是整齊美觀的縣實驗小學。這裏,原來是報願寺。右側,當年有滅虎祠。遂昌山高林密、虎患猖獗。明萬曆二十一年,也就是湯顯祖到任的當年,他曾親自帶領獵虎隊,到十五里外的今三仁佘族鄉葉塢村後白馬山上滅虎。在他的帶領下,百姓也紛紛組織起來,不出一月,平了虎患,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了紀念這次群眾性的滅虎運動,他就在這裏建造了滅虎祠。至今滅虎祠已無跡可尋了,但有湯顯祖寫的《滅虎祠記》留傳至今。

  湯顯祖像一個不知疲倦的農夫,耕耘著皇上賜予的這塊貧瘠稀薄的土地。他的努力沒有白費,這個黯然、閉塞的山城,創造出生機和活力,社會秩序明顯好轉,讀書習文蔚成風氣,百姓生活也得到一些改善。這一切,都給了他莫大的鼓勵和安慰,同時可以充分利用這幽靜的環境和閒暇的時間進行著述湯顯祖的「三夢」-《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他詩興勃發,字裏行間充滿了歡樂和自豪,《平昌君子堂》的詩句就是當年遂昌民風和湯顯祖自豪的真實寫照。

  從實驗小學門口順著小學路再行數十步遠,這裏還留有「遺愛祠」祠門。這是清康熙年間,遂昌知縣繆之弼在任內建造的紀念堂「遺愛祠」,祠內有湯顯祖之牌位。光緒年間進行過大修。當時知縣樂桂榮,也是江西臨川人,在祠內製了一副楹聯:「先後兩臨川,我慚時政疏虞,難饞昔賢褒眾口;古今同邑宰,公獨名祠巍煥,猶留遺愛結民心。」可惜樂知縣當年親自書寫的楹聯早已蕩然無存,遺愛祠現已改建為民房了。祠門破敗,但還僥倖地留著。透過厚厚的雨簾,門楣上「遺愛祠」三字清秀剛勁,歷歷在目,湯顯祖在遂昌的德行,至今在人民心中傳誦。

  歷史上做過縣官的人多如牛毛,但真正在民眾心目中留下豐碑的屬鳳毛麟角。據記載,從隋朝到清朝的1300年間,有姓名可考的遂昌縣官共315人,但絕沒有第二個像湯顯祖這樣的縣官被人懷念並尊稱為「公」的,而且直到如今。

  走出小學路,順著北溪路走。小雨仍下個不停,遠山躲在一層厚厚的雨幕霧靄之中,而北溪的河水因了這些雨水便有些渾濁了。雨中的江南女子,一個個步態輕盈,手中的花傘,飄逸在街巷之中。伴隨這迷人的春雨,去尋覓淺唱低吟的悠悠昆劇《牡丹亭》。

  我們又走進了縣城北街四弄。這兒離「遺愛祠」不遠,有一座「湯顯祖紀念館」。

  當年,達觀禪師來遂昌看望好友湯顯祖,曾口占四句:「湯遂昌,湯遂昌,不住平川住山鄉,賺我千岩萬壑來,幾回熱汗沾衣裳。」

  四百多年過去了,還不斷有人被湯顯祖「賺」來遂昌。淳厚的遂昌人覺得必須有個交代,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就在時任縣長江華東的任期內新建了湯顯祖紀念館,也了結了遂昌人民多年的心願。

  為紀念湯顯祖逝世 390周年,遂昌縣人民政府與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國戲曲學會等六部門於 2006年9月在遂昌縣聯合舉辦「2006中國‧遂昌湯顯祖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舉行「中國戲曲學會湯顯祖研究會」掛牌儀式等大型活動。鑒於原縣長江華東在遂昌任職期間新建「湯顯祖紀念館」等重大舉措,成為調出「縣官」被專門邀請回遂昌參加紀念活動的人士,自然符合情理之中。

  紀念館雖不算大,卻很雅緻。正廳立湯顯祖銅鑄胸像,兩邊是陳列室。展出的圖片、資料十分豐富,收集的湯顯祖著作版本和湯顯祖研究著作也較為齊全。穿過正廳,後面是一個小花園,有假山,有亭榭。種植牡丹花,建起「牡丹亭」。還有池塘,池塘名叫「毓靄池」,取自湯顯祖臨川「玉茗堂」中池名。毓靄池裏的每一滴水都有文化,歷史在池水裏沉澱。洇熏著池畔每一寸土地,也滋養著當年湯顯祖的子民後代的心靈。毓靄池是存在於人們的生活裏的。

  從深巷裏走出,牆上有些剝落,更有些青苔,蒼古自然而生。煙雨中,蘊含著幾多智慧;煙雨中,蘊含著幾多感悟。這時,抬眼望去,青山脈脈如畫,初綻的桃花,籠罩在春的煙雨裏,如一片水潤潤的紅霧。春天的雨,情也綿綿,意也綿綿,怎不令人夢縈千回!

(台浙天地 第09期)

臺北市浙江同鄉會 會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77號2樓
電話:(02)2363-5607;(02)2363-0581 傳真:(02)2362-8440 E-mail:tpzheji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