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著名金文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戴家祥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戴家祥先生1906年出生於里安鮑田周姓人家,因家境貧寒,出生後不久便「出繼上田戴氏」。幼年受舊式私塾教育。考入里安中學後,與同村王季思一齊寄居姨父孫詒讓家,得以大量閱讀玉海樓藏書,讀書期間,瑞中教師林滌夫推薦他到宿儒陳燕甫門下受業,由此奠定了深厚的國學基礎。1926年瑞中畢業後,在陳、林兩師長的支持下,戴家祥以同等學歷報考清華國學研究院,並以第7名的成績錄取。在清華期間,他師從著名學者王國維,「專攻鐘鼎甲骨文字之學」。同時,得到陳寅、梁啟超、趙元任及梁漱溟等名家的指導,在中華文化精英薈聚的清華園裏,勤奮好學的青年載家祥如魚得水,學業猛進,不久就相繼發表多篇論文,受到王國維、陳寅、梁啟超等人的賞識和器重。
1928年,戴家祥清華國學院畢業,受聘于廣州中山大學執教。兩年後轉教于浙江杭高。1934年北上任天津南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同時為《大公報》撰寫專欄。1936年西入巴蜀,任四川大學副教授。次年,應好友許傑之邀,到浙江天臺中學任教務長之職。工作之餘,以繪畫自娛。1945年任浙江英士大學教授。
1949年,政局動盪,先生回到家鄉里安,躬耕田圃,暇則考證甲骨金文。1951年,經許傑力薦,到華東師範大學任教,先後擔任中文系和歷史系教授,致力搜集和考證青銅器銘文。1955年被選為上海歷史學會理事,1956年加入中國民盟,醞釀編纂《金文大字典》。
此時,戴先生已經年逾古稀,歷年積累的文稿和資料在反右鬥爭和文化大革命中,幾乎損失殆盡,但他振作精神,仍以滿腔熱情,重新投入古文字的研究工作,他帶領研究生以取經的精神,辛勤勞動,鍥而不捨,歷盡十數個寒暑,終於編纂成功《金文大字典》這部曠世巨著。1996年,在他九十高齡之際,這部厚達一尺有餘、重12公斤、字數達300多萬、共分三冊的煌煌巨著,在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了。它的問世,震動了全國學術界,當年就獲得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特等獎,著名學者王元化稱此書:「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
《金文大字典》共收金文字頭2661個,分285部,共收入拓片數萬張,是全國迄今收入金文字數最多的工具書。字典中每一個部的開頭都是一張張金文拓片,一個字見之於多少個青銅器,就有多少張拓片,且大小、清晰度都一如原樣。拓片下面注明出處,字頭和字例之後是詞例和考釋,引用的都是學術界公認的一家之言,編者如有不同意見或補正,則加上按語。有時一個字的字例和考釋多達幾千字,完全可視為一篇學術論文。而且,這些釋文有許多則是經過戴先生親自修改、推敲,反復斟酌而定,甚至三易其稿。戴先生為這部著作耗費了他畢生的心血和精力,也為中華民族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1998年5月30日,戴家祥先生走完了他艱難而充實的生命歷程,在上海逝世,終年92歲。他愛國愛鄉的寬廣胸懷,熱情正直的為人風格和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是新中國學者的楷模,他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甌越的山川添光增彩,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台浙天地 創刊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