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通儒釋道的國學大師南懷瑾
陳晃麟

早年生平概述
  南懷瑾先生民國七年生於浙江溫州樂清的書香人家。幼年接受傳統私塾教育,十二至十七歲間已遍讀諸子百家的典籍。少年時醉心於功夫曾就讀於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抗戰時從軍,就讀於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畢業後執教於中央軍校軍官教育隊。

中青年時期
  民國三十二年春結識四川禪門大德袁煥仙居士,成了忘年交。時禪宗大師虛雲老和尚蒞臨重慶,主持護國息災法會。袁煥仙帶著南懷瑾來重慶,禮請虛雲到成都靈岩寺成立維摩精舍弘法,南懷瑾也成了虛雲弟子,後為維摩精舍開山首座弟子。他潛心參禪,後上峨嵋山閉關,閱藏歷時三載。三十四年更遠走康藏,參訪密宗上師,後經白教嗊噶上師印證,亦得其他教派,如黃教、紅教、花教等之印證,認可他為合格密宗上師。

來台灣後的發展
  民國三十八年他隨國民政府來到台灣。民國四十四年他在生活艱困中出版了《禪海蠡測》,後又完成《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兩本力作,然一時乏人問津。先後受聘講學於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和國立政治大學。
  民國四十五年,他經人介紹認識了航運界大老楊管北,時楊已稱病退出經營,在家中開闢「奇岩精舍」潛心研究「養生打坐法門」。初時楊管北對南懷瑾的講法並不相信,覺得他在變戲法。然南懷瑾很有耐心和方法,花了六年時間才讓楊管北徹底折服,因而對小他十餘歲的南懷瑾執弟子禮,從此成了對南師懷瑾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護持和供養者。
  民國五十二年,南懷瑾遷居台北,他辛苦累積的聲名引起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的注意,聘請他任教授並兼禮學院院長,而其授課方式很特別,他讓研究生到他家來受教。後又在輔仁大學開設《易經》課程,其學生群如蔣緯國、白萬祥、王昇、馬紀壯、蔣彥士等亦常來旁聽,日後成為台灣政壇要人,亦有不少文化、財經界人士,如李傳洪、尹衍梁、徐芹庭等也是南懷瑾的弟子。有了大學教授的身分,他交遊的層次提高了,追隨他的是年輕知識份子和中產階級人士。
  民國五十五年,蔣公發起復興中華文化運動,他也順勢將講學範疇擴大到諸子百家古籍經典的解讀。其後膾炙人口的《論語別裁》即是將此時期演講的記錄加以整理,於民國六十五年出版的書籍。
  民國五十八年陸續創辦東西精華協會、十方叢林書院、老古文化事業公司,並開始演講儒、佛、道教的典籍。
  民國六十年創辦《人文世界》雜誌。
  民國六十五至六十八年於鬧市中閉關三年。

離開台灣後的生涯


南懷瑾演講
  民國七十二年其弟子王昇將軍外放南美任駐巴拉圭大使,傳聞有人懷疑南懷瑾可能成為新政學系在台灣的新領袖,七十四年南懷瑾避禍移居美國。蔣經國過世後,李登輝繼任總統,李的重要核心幕僚包括蘇志誠與劉泰英,都曾是南懷瑾的學生。
  民國七十四到七十七年,南懷瑾移居美國華盛頓,開始接觸到大陸訪客。民國七十七年,他定居香港,當時溫州市委書記董朝才來訪,希望他倡導推動孫中山在《建國方略》裡擬設的金溫鐵路,南懷瑾慨然應允,成為該鐵路的催生者,十年後金溫鐵路通車,成為中國第一條中外合資的鐵路工程。
  民國七十九年底在他居間之下,讓兩岸開始交往,想為中國統一盡點心力,然遺憾的是事與願違,最終成為一樁兩岸密使事件。
  民國八十一年底他所倡導投資的金溫鐵路開工,歷經四年半後通車,孫中山《建國方略》裡提到的金溫鐵路終於實現,造福浙省西南的人民。
  民國八十二年應妙湛長老之邀來廈門南普陀寺主持「南禪七日: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踐研究」。
  民國九十三年移居上海。
  民國九十五年他移居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廟港,並創建「太湖大學堂」於此講學。旨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結合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發展認知科學與生命科學的研究,對中國文化和社會均產生了深遠影響,後成立光華獎學基金會,以資助一些大學生就學。
  民國一百O一年九月傳出病危消息,九月二十九日於「太湖大學堂」辭世,享壽九十有五。

學術思想
  南懷瑾先生長期精研國學,於佛、道教經典造詣甚深,兼通諸子百家、詩詞、中醫養生,對西方文化亦有所理解,可謂學貫中西,著作等身,堪稱一代宗師,在中西文化界聲望甚高。
  在台灣創辦十方叢林書院、東西精華協會、老古文化事業公司,開講佛教經典如《楞嚴經》、《維摩經》、《圓覺經》、《成唯識論》等,其學問誠如其演講廳楹聯所示「上下五千年貫通儒釋道」。
  其著作多為將演講整理編輯出版,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其講法有別於傳統方式,故常冠稱別裁或別講,實則別具一格。其出版的書籍甚多,佛法方面如:《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金剛經說什麼》、《金剛經別講》、《圓覺經略說》、《藥師經的濟世觀》、《禪與道概論》、《禪觀正脈研究》、《習禪錄影》、《禪海蠡測》、《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證佛法》等等。在儒學方面有《論語別裁》、《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孟子旁通》、《易經雜說》、《易經繫傳別講》;在道家方面有《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中醫醫理與道家易經》、《我說參同契》等。

兩岸密使事件
  傳聞民國七十八年透過南懷瑾的關係,大陸願與台灣當局接觸。次年底李登輝派蘇志誠、鄭淑敏在南懷瑾家中與大陸國家主席楊尚昆的祕書楊斯德會面,參與會談的還有尹衍樑及海協會汪道涵等人。此事顯示南懷瑾先生希望國家統一,心繫中華民族復興的苦心孤詣。然事情漸被媒體披露後,雙方都不願承認此事,故新聞界都稱此為兩岸密使案。
  為什麼他會被選中作為兩岸關係的傳話人呢?一是南懷瑾與李登輝能夠說得上話;二是他在兩岸政治圈中有廣泛人脈,瞭解兩岸的政治和歷史;三是南有一定社會地位和威望。在當時的歷史時空條件下,南懷瑾是最合適的人選。為民族統一大業和兩岸人民的福祉,他抱著「買票不入場」的態度參與其中。不久應李登輝總統邀請,重返臺灣與李當面商討對大陸政策,從民國七十九年底開始,終於促成兩岸密使在南懷瑾香港寓所重開國共會談。一年半後,南懷瑾親筆起草《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一式兩份,交密使分別送達最高當局。建議書提出基本三原則:一、和平共濟,祥化宿怨;二、同心合作,發展經濟。三、協商國家民族統一大業。…如蒙雙方最高領導採納,在近期內應請雙方指定相應專人商談,以期具體。如未蒙批示認可,此議作罷。然而,可惜的是兩岸領導人終究未讓南懷瑾之心願成真。他只能分別寫信由密使交給各自最高領導,讓雙方搭建了官方溝通管道,促成了「九二共識」,成為此後雙方溝通的基礎。

興建金溫鐵路
  民國七十七年南懷瑾移居香港,溫州市委書記等人來訪,盼望南先生推動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及的金溫鐵路,以利浙西一千四百萬的百姓。他心念蒼生,為造福桑梓,振興中華,不避艱困,發大心願,慨然應允,挺身為金溫鐵路催生,旋與弟子們成立香港聯盈興業有限公司,並撰〈對金溫鐵路的淺見〉致浙江省及溫州市領導參閱。不久,經多層官方機構審批,中外合資之金溫鐵道開發公司正式註冊登記,聯盈公司的資金亦分期提前投入。
  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十二月十八日,金溫鐵路舉行開工典禮,湧現十萬民眾自動參加,人人額手稱慶,陸、港、台媒體亦紛紛報導。鐵路施工建設期間,雖困難重重,然先生矢志不移,迭獻良策,鼎力支撐。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八月八日,金溫鐵路完工,浙省西南的人民企盼了近百年的夢想,終於成真。
  金溫鐵路大功告成,但南懷瑾決定還路於民,將香港聯盈興業有限公司全部股份轉讓給地方,並賦詩一首,詩曰:「鐵路已鋪成,心憂意未平。世間需大道,何只羨車行?」這種功成身退不居功的精神,著實令人佩服。

南懷瑾著作在大陸掀起熱潮

  在興建金溫鐵路的同時期,南懷瑾的著作在大陸地區亦掀起熱潮。北京團結出版社率先於一九八九年推出南先生的《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之後,次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不甘人後,隆重推出南先生的三部權威著作《論語別裁》、《禪與道概論》與《歷史的經驗》。《歷史的經驗》參以歷史興亡成敗之實例,精闢論述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輔以許多歷史故事,供讀者經史合參,從中領悟創業、待人、處世之真諦。這些著作出版後,隨即引起轟動,幾經印刷,仍供不應求。
  一九九一年冬,上海佛學書局恢復伊始,便推出佛教信眾早就嚮往的南先生五部佛學著作《如何修證佛法》、《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一個學佛者的信念》、《楞嚴大義今釋》和《楞伽大義今釋》。佛學書局負責人周家俊先生在序言中介紹出版緣起時敬稱:「南教授對佛學書局素有好感,有深緣。聞悉今夏上海佛學書局恢復,生大歡喜心,即委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向上海佛學書局聯繫出版事宜,以大法施供養有緣,以示對書局的慶賀和支持。上海佛學書局為滿足廣大信眾的需求,為弘揚正法,利益人生,亦努力促成此舉。正是因緣殊勝,功德圓滿,謹錄數言,聊以為序,共沾法益。」
  這些佛學著作在大陸出版後,深受僧俗大眾、佛學界人士歡迎,多次加印仍難購得,往往有人尚未讀完,而親朋好友已有十數人預約等待於後。於是台灣的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於一九九三年再授權有影響力的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以簡體字印行《如何修證佛法》,出版後不到一年,又發行三萬餘冊,足見其受歡迎的程度十分熱烈。

精選南懷瑾語錄:
  西方文化的貢獻,促進了物質文明的發達,在表面上來看,可以說是幸福的時代;壞處是人們為了生存競爭而忙碌,為了戰爭的毀滅而惶恐,為了欲海難填而煩惱。在精神上,可說是歷史上最痛苦的時代。人類正面臨一個新的危機,人莫名其妙的生下來,無可奈何的活著,最後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閒,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包括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藥店不可;儒家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瞭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麼辦,就得研究四書。
  良醫不救無病人;導師亦不引識路者。佳餚美膳,豈可勸飽餐之人;珍奇異寶,未必能動廉士之念。今天的世界唯科技馬首是瞻,人格養成沒有了,都是亂得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販賣知識,這是根本亂源,是苦惱之源。只有科學、科技、哲學、宗教、文藝、人格養成教育回歸一體,回歸本位,均衡發展,才有希望。
  政治、軍事、外交皆無善惡是非,只講利害關係。臨事怎麼處理,要懂得應變。但要注意,雖然沒有善惡是非,都還是有因果的。
  我們常聽說「得意忘形」,但據我個人幾十年人生經驗,還要再加上一句「失意忘形」。有的人本來蠻好,當他發財、得意的時候,事情都處理得很得當,見人也彬彬有禮;但是一旦失意之後,就連人也不願見,一副討厭相、自卑感,種種煩惱都來了,人完全變了。
  光讀正面的歷史是不夠的,還要看小說。所謂歷史,常常人名、地名、時間都是真的,但內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說,則人名、地點、時間都是假的,但那個故事卻往往是真的。

網友在微博精采之悼詞:
  徐昕:佛理、國學、人生修煉,他的話曾給我安靜和激勵。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哀悼之時,讓我們再想想他的告誡:在這物質文明發達和精神生活貧乏的尖銳對比下,人類正面臨著一個新的危機。
  任志強:一代大師,一路留香,一身傲骨,一股正氣。
  風華歲月w:依然記得他對《論語》的品讀,那麼深刻!在物欲膨脹的今天,何處再尋大師?
  GDTV張威:佛家的心是無欲則剛,道家的骨是隨遇而安,儒家的表是中正平和,如此,娑婆世界,步步生蓮。民國最後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師。
  中醫心燈:為懷師作一輓聯:「一代指路明燈,開後代入世之德化不忘鞠躬盡瘁;萬世正法傳承,繼前賢立命之道心甘願死而後已!」徒哀無用,我輩當接過衣缽,濟世利人,阿彌陀佛。

對社會之影響
  南懷瑾是國學大師、詩人、大學教授、在家修行的大居士、也是在生活中實踐的宗教家、哲學家、禪宗大師,是一生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南懷瑾的著作是許多想進入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者的捷徑,對因國學基礎不夠無法直接閱讀原典的人,起了重要的引入媒介的作用。他的著作多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其言談生動有趣很吸引人,可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暢銷作者,對普及中國傳統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南懷瑾的著作還被譯成英、法、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南韓、羅馬尼亞等多國語言,影響了無數中外人士對中國國學的認識。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貢獻甚大。

(浙江月刊 第626期)

臺北市浙江同鄉會 會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77號2樓
電話:(02)2363-5607;(02)2363-0581 傳真:(02)2362-8440 E-mail:tpzheji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