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送別這首歌說到李叔同
陳晃麟

  近日偶聞黃子弘凡演唱〈送別〉這首歌,非但歌聲優美且情感表現也深為動人,讓聽眾陶醉在優美的旋律裡。這首歌在學校音樂課裡,大概老師都教唱過,歌詞類似宋詞亦稱長短句,具古典詩詞的優雅,詞義淺顯易懂,故能廣為傳唱,歷久不衰,真是膾炙人口的一首歌。

細讀〈送別〉這首歌的歌詞
  這首歌有多種唱法,不同歌手所唱長短不一,不禁讓我欲探歌詞原貌。經搜尋後找到了填詞者李叔同完整的版本: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雖悲,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與期,去去莫遲疑。

註:長亭乃古時每十里設一所供行人休憩的驛站,近城的長亭每成為人們送別之地。古代送別詩詞中「十里長亭」不斷出現,蘊含離情依依的惜別情愫。久而久之「十里長亭」即被用來泛指送別之地。乃古代盛酒器具。南浦:南邊的水岸,泛指水路送別之地。韶光者美好時光也。分袂即離別也。驪歌是離別時所唱之歌。
  細讀完整歌詞,更能體會曲中要表現的離情依依,更期盼來日相會之心情。這首歌的詞曲配合得非常完美優雅,讓人以為它是中國歌曲,其實其曲調源自約翰.龐德.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於一八六八年所作的美國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夢見家和母親〉。此曲屬「藝人歌曲」,它在十九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白人演員塗黑了臉扮演黑人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李叔同留日期間,接觸到日文版名為〈旅愁〉的這首歌曲。李叔同於一九一五年所作的〈送別〉即取調於日文歌〈旅愁〉。〈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已成驪歌中的經典名曲。

李叔同生平簡介


晚年的李叔同
  李叔同(一八八O~一九四二)生於天津,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情老人。李家祖籍浙江,後遷天津,父親李世珍是清同治四年進士,曾任吏部主事,辭官從商是大鹽商兼營銀號,家財萬貫。他是父親第三位妾室所生,當時母親二十歲,父親已六十八歲。因是妾室所生,他和母親在大家庭的地位同樣不被尊重。因生母為浙江平湖人,後奉母遷居上海,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紀念其母。母親病逝後東渡日本留學,專攻西洋繪畫和音樂,回國後獻身教育界。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裡,李叔同是學界公認的通才也是位奇才,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於三十九歲時出家成為僧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被尊為律宗第十一代祖,成為著名的佛教高僧。他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是中國人裡從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贈偈云:「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弘一大師的一生有詩為證:「深悲早現茶花女,勝願終成苦行僧;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呂麗莉講:
悲欣交集,李叔同的純美人生

  台灣音樂家呂麗莉在大愛人文講堂裡有篇演講,談:「悲欣交集,李叔同的純美人生」。其演講對李叔同有些比較細膩的描述,正好可透過這些小故事對他作更深入的認識。茲據呂麗莉的演講整理其精華,另增補其他資料撰成本文與讀者分享。
  〈送別〉這首歌曲和李叔同可說是畫上等號的。從這首歌讓我們深刻地了解,當人在友情、溫情的環境裡面,他所散發的那種自然的連結。最好的文藝作品皆能同時寫情寫景,其文字一定有吸引人的詞彙。在「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段歌詞裡,就有情景雙重含意。為什麼學音樂的人,對他的作品特別有感受?大家首先會從他出家後的身分來看,怎麼可能在有生之年完成一百多首作品。
我們看「弘一大師音樂選集、弘一大師歌曲集、憶兒時歌譜」這三個曲本就知道,他在出家前就完成了七十多首作品,包括他自己填的詞,作曲家是那些人呢?有貝多芬、莫札特、德弗札克他們的作品,他把全世界著名音樂家的作品,都拿來填上中文歌詞,把當時社會環境、人們的心理,用精美典雅的詞藻譜上去,後人在唱的時候,以為這就是我們自己的作品但細究之後,才發現原來是貝多芬、海斯、莫札特的作品。由此可見,當詞寫到極致精準的時候,和樂音的原音是相吻合的。
  出家後,他又寫了非常著名的歌集叫《清涼集》,很多作品展現了他出家後迥然不同的心境。他把以往所有的塵緣,做了完全乾淨的切割,不為名不為利,更不為其他的情愛所牽絆。他用單純的心,把他的藝術奉獻給了宗教。
  他在靜物的素描上,不甘於只畫花瓶、花,他畫人坐在岩石上看景,讓人和景的情感合而為一。他能夠用人物來說明場景給他帶來的感動,也讓環境和人的情感融合為一。這是他最能夠用深厚文學修養的底子來闡述這些音樂、美術。
  談到李叔同的生平,我們心裡都會覺得像他這麼有才華的人,能將所有的藝術風華都展現在他身上,為什麼他會選擇出家將宗教作為他最後的歸宿呢?
  他五歲時父親過世,出家師父到家裡為父親誦念《金剛經》,大約要四十五分鐘才可把經文念完,可是他小小年紀經過六、七天以後,就能朗朗上口。且不時掀簾看父親的遺體,看這些高僧,他淚眼觀察到高僧誠心虔敬地為父親誦經,很為感動,也喜歡高僧大德的舉止風範。因此在孩子心靈裡已種下了佛因。

上海出現了第一才子
  直到父親離開兩三年後,他才和大房二房的孩子們打成一片。因為哥哥們看到這個小孩雖沉默寡言,但頗有才情、天分,且相當沉穩,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就能夠表現得如此成熟,讓哥哥們真心疼愛他了,於是常常陪他下棋。他十七歲時,為他請了很多名師來教他琴棋書畫來培養他,知道這個沉默寡言的小弟卻有很高的天分。
  也在十七、八歲這段時期,他開始瞭解滿清朝廷的腐敗,外交官員的貪腐,社會民心的散漫,文化水準的落後,讓他心裡非常感慨。他看到康有為、梁啟超在戊戌政變失敗,亡命國外,他心裡很悲憤,就刻了一個「南海康梁是吾師」的印章。雖未真正成為康梁的弟子,但在他心目中,已把他們認做他的恩師,來啟發他做為一個國民如何可以愛國愛家的這種情懷。但也因刻了這樣的印章引起坊間議論,他和康梁是否同黨?為了避此風頭,在他十八歲的時候,媽媽給他娶了同村茶商的女兒,他把媽媽和夫人一起帶到上海。
  所有上海的文壇都發現這個年輕人一表人才且文采飛揚,有「二十文章驚海內」之譽,讓上海文化界為他瘋狂,封他為上海第一才子。有了這種美譽,他也慢慢沉醉了。可是他心繫國家的腐敗,所以在飲酒作樂,飲茶作詩的觥籌交錯間,他還是落寞的。那時他母親覺得我們既已到了上海,為什麼你還是這樣不常在家呢?於是慢慢知道,這個孩子已不是她的孩子了,也不是他太太的先生了。她在臨終前告訴兒子,讓我安心地走吧!你可以去找你靈魂的歸宿。她知道在他的情懷裡頭,已經不是親情可以抓得住他了。
  二十六歲時他媽媽過世了。這時他有個奇想,就是如何把這場喪事辦成比較改革派的喪禮?他想完全打破傳統喪禮的儀式,不准跪拜,不准上香,完全採用鞠躬的儀式。像這樣的先進,在清末時候是很難得的。他不讓別人來演奏、誦經,他坐在母親靈前,用鋼琴為他母親送終。從這樣的改革,讓我們發現他的改革不只是在嘴巴上叫叫而已,而是用實際行動來實踐的。

留學日本時期,義演〈茶花女〉
  當把母親後事辦妥之後,他就到日本去留學了。他考進東京上野美術學校,專攻西洋繪畫和音樂,他的才情馬上就被大家發現了。因為他常向日本老師提出問題,問得教美術、音樂的這些老師們無法回答。因為日本藝術家們欠缺中國文學中的意境。而他的成功正是因為具有深厚的文學根柢,才能把音樂跟文藝融為一體,到最後和宗教合為一體。
  留日期間,他聽說家鄉突然發生水災,不知該怎樣才好,也不能馬上回國。所以他只好在東京成立了一個春柳社,該社召集好多同學們,一起演出威爾第的作品〈茶花女〉。為了家鄉水災舉辦慈善義演,他男扮女裝飾演〈茶花女〉中的瑪格利特,把他留了五、六年的鬍子都剃了,穿上白色蓬蓬裙帶上假髮後,顯得風姿綽約,風情萬種地表現出瑪格利特,這位高級交際花的種種風采。
  演出時他在舞台上想到母親和元配,演著演著,演到最後,茶花女要病死的那一刹那,他流下了一行清淚,讓觀眾感動得不得了!當時戲劇界很多導演都到後台向他道賀。他們說清國的李先生非常的一級棒,怎麼能把男扮女裝的茶花女詮釋到讓自己感動了全場的觀眾?還有很多日本女優為什麼也到現場去觀賞呢?日本藝妓能用她的藝術和美貌吸引男性,女優就是更早以前藝妓的前身。這些女優都到後台去崇拜他,因為她們都是女人,但卻表現不出如此風姿綽約來,為什麼你可以表演得這麼吸引人心呢?所以他成功演出茶花女之後,聲名大噪。

載譽歸國投入教育文化界

  他在日本待了五、六年,吸收了很多西方藝術及新觀念。他知道回國後該做什麼,回到上海就把所有的東西都做成了教材,讓藝術界都能引以為鑑。能夠用西方的觀念來彌補傳統繪畫、音樂當中的不足,在戲劇上他改革了傳統的戲曲。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他培養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人。他在擔任太平洋公報主筆的時候,把廣告藝術化,畫中以心境、色彩來反映人生,堪稱一絕。他親繪的廣告「蝶之墓」被譽為最有藝術性的廣告。這些蝴蝶遭遇了大風雨,很多蝴蝶被風雨打死在地上,他把牠們收集起來放進一個小小的墓,叫做蝶之墓。你看多美!他還留了首富有感情的詩:小小蝴蝶墓,左右種冬青,莫作兒戲想,猶存愛物情。他畫了小小的蝴蝶之墓,兩邊有青綠的樹蔭,要牠們在裡頭安息,讓人們回憶當初牠給我們的空間所帶來的美感。
  他在上海最大的突破,就是把這些靜態的素描、油畫變成人體、立體的素描?他首開裸體模特兒寫生的風氣,當時被教育界認為這是色情。可是他給教育界人士所說的一句話,改變了他們的觀念。他說:「沒有自由,哪來的創意,哪來的美?」讓這些本來要懲罰他的督學,建立了新觀念結果全部撤走了。

為追尋心靈的安頓而出家
  在他被捧得很高的情況下,雖滿足於大家對他的崇拜,但他心靈深處還是空虛的,所以他接受了同事夏丏尊的建議,到杭州虎跑寺去斷食。在斷食的時候,他發現自己很喜歡佛寺裡,那些出家人在其行止坐臥的那種安詳、篤定、心神不亂的神態吸引了他。所以夏丏尊說,你乾脆就出家,不然你這樣四不像,於是他真的就出家了。
  他一九一八年三十九歲時在虎跑寺剃度出家,這時他把其文化藝術都貢獻都給了宗教界,把很多的經典像我們熟知的《大悲咒》、《金剛經》還有《阿彌陀經》等等,全部用最新的文學觀念來解釋。所以他在宗教界也引起了很大的影響。現在華人世界最重要最熟悉的一首〈三寶歌〉,就是他在太虛上人所作的詞下面完成了譜曲,直到現在〈三寶歌〉就像佛教界的國歌一樣。他和其他出家僧人所不同的,就是他把文化藝術融到佛教的教義裡去,用這樣人性、這樣美的觀點來看宗教,這是我們對他最大的敬意。對出家人來說,也把他視為他們的導師。

嚴守佛教律宗的戒律
  他所修的戒律,在我們看來是非常的艱苦。他的戒律有三大禁忌,第一、過午不食,這個也許大家可以做得到。第二、一生只有一套袈裟。每晚就寢前,他用非常恭敬謙卑的心情來摺疊袈裟,摺好後放在枕頭下面。這件袈裟代表他的信仰,他的行為舉止由內到外,都如此地尊敬。他這套袈裟,一直穿到臨終的時候,上面不知補了多少個補丁,簡直破爛不堪,但他還是穿著它。那是他的精神指標,由内而外都要符合這個精神。第三最困難的一個禁忌就是他必須和所有的外緣隔絕掉,包括親情、愛情還有社會的關心。我說這就像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學者鄭貞銘教授,給了他一生當中一個三層的哲學架構。人最基本的欲望是物質,第二層欲望是其精神生活,第三層欲望就是他的靈魂境界。當你擁有了任何的榮耀和多麼美好的環境之後,若你心靈還覺得空虛,那表示你的靈魂裡面,真的欠缺那個境界。所以為什麼李叔同到了寺廟裡面,他那麼自在!就是因為他在這裡面找到了自己靈魂的歸宿。因此他在宗教界也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力。


弘一絕筆「悲欣交集見觀經」
  在文化藝術界,大家說他出家是不可能的,像他這樣的翩翩公子一定會還俗。結果一年、兩年…,十年過去了,二十多年過去了,都沒有看見他還俗。而且很多社會賢達貴人做官的都來要求見他,但他一律回絕。因此多年來,我對他人生最終的部分,我感覺非常的感動。也因他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給自己訂下了一個誓言,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理念。因為他知道只有承受佛境界、宗教境界裡的約束、奉獻、犧牲才能夠走出去為人民,護家、愛國所以我覺得他是相當令人值得從心裡面起而尊敬的。

悲欣交集
  一九四三年,因為晚年他的身體太單薄了,終於要離開人世了。在臨終前他告訴徒弟們,如果我走了,你們要為我高興,因為我這一生終於把我的大悲大喜,在我的宗教上呈現了出來。因此寫下了悲欣交集見觀經。在他臨終前很多朋友來看望他,他送給他們臨終的字畫,叫做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也就是說,當你在盛開豐富的心靈裡面,你要知道整個世間宇宙,仍然需要我們去付出我們的關懷和教育這個環境和人。最後,他也告訴大家說,「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廓爾亡言,其言也重。」在這種情境裡,他走完了人生六十三歲的生命。

(浙江月刊 第619期)

臺北市浙江同鄉會 會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77號2樓
電話:(02)2363-5607;(02)2363-0581 傳真:(02)2362-8440 E-mail:tpzheji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