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 蔣公介石確為民族英雄
陳晃麟

中華民族曾有三次亡國史實
  中國史上曾有三次亡於外族,南北朝時代雄居北方的五胡十六國都是外族;南宋時代,北方的金國也是外族,合起來算一次。接下來南宋亡於元朝,整個中國淪亡,這是一次。再來是明朝被滿清滅亡,這是第三次滅亡。十九世紀末,東方掘起的日本帝國,不斷向中國發動侵略,至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由於日本企圖滅亡中國,激起了中國全面抗戰。
  中日戰爭與以往被外族入侵之不同,在於古代皆為文明程度落後者企圖統治文明較高的華夏民族;而二十世紀初的日本,其軍力如飛機、坦克、火砲、軍艦的數量,甚至人民的教育、軍隊的訓練其質量皆遠高於中國,差距相當懸殊,故無論是工業、經濟、軍事皆比中國要先進。就軍事實力而言,日本想要滅亡中國,可說是輕而易舉,中國之生死確係命如懸絲一般!
  當時日本已佔領東北三省、華北一部分、台灣及朝鮮,且日軍早已登陸中國大陸,經營得很鞏固,東北提供了豐富的農、工業支持。日軍從佔領區出發,對中國的攻勢可謂順勢直下,加上其龐大的物力,幾乎如同泰山壓頂一般,來華的德國顧問估計滅亡中國只需六個月。中國情勢只有一點比明末要強的,就是有著全民公認意志堅定的領袖蔣介石,而所面對的敵人卻比滿清要強大數十倍。結果經過八年的長期抗戰,中國不但沒有滅亡,戰敗的竟是日本。能說這不是一項奇蹟嗎?

創建黃埔陸軍官校,掃除軍閥統一全國
  一九一O年在日本學軍事的蔣介石見到孫中山,傾談之下,孫對他印象深刻,讚為不可多得的革命人才。次年辛亥革命時,蔣介石就曾參與光復杭州的戰役。滿清被推翻後,中國的危機並未解除,先有袁世凱稱帝,後有軍閥割據,情勢仍一片混亂。一九二一年孫中山建立廣東軍政府,決心北伐統一中國,蔣介石來到麾下。次年陳炯明叛變,蔣介石趕到永豐艦護衛孫中山五十餘天,議論國事,孫許其為革命棟梁。
  一九二四年孫中山擬建立國民革命軍,首先創辦黃埔軍校,任命蔣介石為校長,擔負培養軍隊幹部的重任號召全國有識之士的青年為創建統一理想的中國從軍救國,於是一批批青年投入了這所軍校。
  一九二五年孫中山不幸病逝北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蔣介石承擔起了這份責任,次年他領導革命軍開始北伐。一九二七年當北伐底定南京時,為清除寄生於國民黨內的共黨份子與否,發生寧漢分裂事件,經過一番波折,最後復歸合作。一九二八年,掃除了部分軍閥,抵達北平;東北的張學良易幟通電服從中央,於是中國達到形式上的統一。

黃金十年努力建國,蓄積能量準備抗日
  中國在蔣的領導下,接下來努力建設國家,強化實力,原計畫編練六十個德國式陸軍師至一九三七年已完成了三十六個師,海空軍也在建設中;並從事軍事訓練、軍工建設、教育經濟、政治各方面都有長足進步。歷史學家稱這段時間為「黃金十年」並評論若抗日戰爭提早五年開始中國必敗,晚五年則日本想打中國將更為困難。蔣介石對日本的一再挑釁,不斷忍讓,只為爭取時間作好未來抗戰的準備,絕不為個人一時的聲譽而使日本提早開戰的目的得逞,他明白中國的存亡比他個人的聲望更重要。
  但一九三六年底發生了西安事變,張學良扣壓了蔣介石,迫他提早採取抗日行動。次年七月七日在河北爆發了盧溝橋事變,事故一發不可收拾,終於導致了中國對日的全面抗戰。

戰略成功長期抗戰,領導中國打敗強敵
  一九三七年日本猛攻中國,兩者兵力相差極為懸殊,中國存亡懸於一線。世界有識人士誰也說不出中國能有什麼生存的希望。然而最後戰敗的卻是強大的日本帝國,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得從抗戰開始後,我國的戰略部署說起了。
  盧溝橋事變後不久,平津即告陷落。此時日軍若沿平漢鐵路南下進攻武漢,由於華北平原沃野千里無險可守,賴其堅強迅速的坦克馳騁大地,很快即可攻抵武漢。屆時中國將被切割成東西兩塊,在工業、經濟、財稅較富裕的華東地區將被日軍包圍佔領勢將無法持久作戰,則中國的滅亡將在眼前了。
  蔣介石察知危機後,在戰略上作了重大調整,主動將戰爭導引成由東向西展開,則日軍將在丘陵縱橫地形、河川湖泊水流密佈地帶艱難推進,可消耗敵方兵員、物力,達成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目標,才有利於中國進行持久抗戰。於是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爆發了松滬會戰,並引起國際上的注意。這是抗戰史上第一場大型會戰日方也全國動員,投入這場由地區衝突轉變而成的全面戰爭。日方在緩慢推進下最終攻陷武漢時,中國東部地區精華的軍、政、經濟資源已全部遷移到群山環抱的四川盆地,那是難以攻破的地帶。
  日本曾揚言三月亡華,面臨中國全力抵抗日軍進攻,也不能失了面子,故先後投入陸海軍兵力多達三十萬之眾;中國犧牲雖重,然為達戰略目標也不斷增派精銳部隊投入戰場,總兵力達六十萬人以上。松滬會戰直到同年十一月十二日才結束,時間剛好三個月,此舉向國際證明了中國堅強抗戰的決心,也破除了日本三月亡華的狂言。其間發生一個小插曲,就是在謝晉元團長率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時,有位女童軍楊惠敏泳渡蘇州河,將十二尺長的中華民國國旗送給國軍,使國旗飄揚倉庫頂上,成為國際宣傳的英勇事蹟。
  蔣介石這項戰略決策可圈可點,奠定了我國長期抗戰最終勝利的基礎也是他智慧高超卓越的表現,著實人讚歎激賞。

對日抗戰宣言,顯現堅定意志

  提到中國抗戰的決心,不能不提蔣介石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七日在盧山發表的〈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後世多譽其為對日抗戰宣言。以下只是選輯其中部分表達決心重要之精句:
  …應付國難,首先要認識自己國家的地位。我們是弱國,對自己國家力量要有忠實估計,國家為進行建設絕對需要和平,過去數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對外保持和平,即是此理。…曾在外交報告所謂:「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許我們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全國國民最要認清,所謂最後關頭的意義,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唯有「犧牲到底」的決心,才能搏得最後的勝利。」…「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七月二十九日於北平淪陷後,有記者提問「今後我政府對日方針究竟如何?」蔣委員長答稱,盧溝橋事變為我最後關頭之限界,政府有保衛領土主權與人民之責,惟有發動整個之計劃,領導全國一致奮鬥,為捍衛國家而犧牲到底,此後決無局部解決之可能。…總之,我政府對日之限度始終一貫,毫不變更,即不能喪失任何領土與主權是也。我國民處此祖國之存亡關頭,其必能一致奮鬥到底。余已決定對於此事之一切必要措置,惟望全國民眾,沉著謹慎,各盡其職,共存為國犧牲之決心,則最後之勝利,必屬於我也。(編按:見當年七月三十日申報第三版)
  凡我同胞聽了蔣介石對日抗戰堅強有力沉痛的呼籲,全國人心都會為了要保衛中國民族存亡,為之精神振奮起而參與抗戰。我們父兄那輩同胞也正是在這項號招之下,投身抗戰救國之行列。

日本無條件投降,八年抗戰終獲勝
  此後八年抗戰中,大型會戰二十二次,小的戰鬥不知凡幾,我國軍民同胞傷亡犧牲者,據估計達三千萬人,財物力損失之巨大更不計其數,此誠民族之浩劫也。總算上天憐憫中華民族,在艱困的抗戰與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合流之後,日本終於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宣布無條件投降了。當時聽聞此勝利消息,真是舉國歡騰,八年艱苦奮戰,無數的犧牲代價都得到了應有的報償,全國軍民無不將他視為民族救星,蔣委員長的聲望達到最高點。

史學家對蔣介石的評價
  如今,後人對蔣介石的評價如何呢?歷史學家唐德剛表示,蔣介石是「我民族史上千年難得一遇之曠世豪傑、民族英雄也…五千年來,率全民禦強寇,生死無悔,百折不撓,終將頑敵驅除,國土重光,我民族史中,尚無第二人也」。旅美史學家辛灝年也說:「我第一個稱他是民族英雄。蔣公這個人,一九四九年以後被共產黨妖魔化,他被描寫成一個壞透了的人物。但是當中國大陸民間從一九八五年開始歷史反思,就發現蔣公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因為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反對外族侵略的戰爭中,他是第一個真正戰勝敵國的領袖。在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的時候,他的聲望如日中天,全國人民無不對他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愛戴。」

蔣介石對中華民族的貢獻
  辛灝年指出:蔣介石的貢獻,不僅僅在於抗戰,自辛亥革命以來的整個中國近代史,都不可缺少蔣介石。他說:「第一,辛亥革命的成功有他的參加和功勞;第二,北伐打倒軍閥,有他的領導和功勞;第三,他領導了一場全民族的抗戰,戰勝了日本帝國的侵略;並且使中國從一個弱國的地位晉升為世界四強之一,成為聯合國創始國之一;同時因為反法西斯的貢獻,而廢除了所有的不平等條約;最後,他敗退台灣以後,又為台灣的民主政治留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保衛了台灣,鞏固了台灣的憲政發展。如果自辛亥之後的中國現代史上,還有一個對國家民族厥功至偉的人的話,那就是蔣介石。」

國史上最悲情的人物蔣介石
  蔣介石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情的人物。他在五千年國族存亡絕續的關頭凝聚了全國人心抵抗強大的日本帝國的侵略,最終取得勝利。他矢志忠誠,才能卓越,五千年中堪稱第一人,否則中國將被滅亡。但抗戰勝利後,他在內戰中敗給毛澤東,只得將國民政府播遷台灣,以至於被許多人所嘲笑。在毛澤東統治下的中國人民沒有給曾經領導抗戰勝利的領袖和軍隊正面評價。這對蔣介石和國民政府是極其不公平的。
  辛灝年指出,今天大陸民間已經相當程度還原了抗戰歷史,給蔣介石以公正的評價。他說「誰是新中國、還原蔣介石,成為這一代中國人主動擔負的使命。在中國大陸今天的網站上,有人要去罵一句蔣介石的話,會遭到大家的圍攻。因為人心覺醒了,已經認識到蔣介石在中國現代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對國家的民主進步、捍衛民族尊嚴、保存中華民族的血脈所做的貢獻。」

蔣介石堪稱現代民族英雄
  本月刊前期有篇〈略說古代民族英雄〉,敘述了民族英雄的條件,大致是指為捍衛自己民族的獨立、自由和利益,而英勇頑強抵抗外族侵略,作出傑出貢獻令人欽敬的人。這些人的事功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並不以其事蹟的成敗來論定是否為英雄,此所以像岳飛、文天祥、史可法、鄭成功等失敗人物,皆以其英勇愛國、堅定的意志而同樣受到後人的肯定而崇敬,稱其為民族英雄。
  在近現代史上,我們回顧蔣介石的生平,看見他為捍衛中華民族的生命,先掃除軍閥統一全國,繼而努力建國蓄積能量準備抗日。迨中日戰興,又堅決領導全民抗戰,以極其卓越的戰略眼光,用中國廣大的空間換取時間,開啟弱國對抗強權的長期鬥爭。爭取國際合作和外援,最終戰勝頑強的日本帝國,光復台灣,一舉廢除了百年來的不平等條約,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成為聯合國創始及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從這些對中華民族重大的貢獻,客觀公允地來評量毫無疑問 蔣公介石絕對配稱為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浙江月刊 第616期)

臺北市浙江同鄉會 會址:106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77號2樓
電話:(02)2363-5607;(02)2363-0581 傳真:(02)2362-8440 E-mail:tpzhejiang@gmail.com